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对夫妻,九年内结婚、离婚,复婚、再离婚,再复婚、再面临离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婚姻的路上走得如此艰辛?一对相恋半年意外怀孕的恋人,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婚姻的殿堂。一年后,他们便协议离婚。两人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两个月后,他们又复婚续写前缘。失而复得的婚姻并未得到两人的珍惜,一个月后他们再次协议离婚。故事仍在继续,六个月后两人竟然再次复婚。这一次,两人坚持了六年。如今,他们又将离婚诉状送至法院。他们的婚姻之路缘何如此坎坷?故事得从9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2.
柯克法官与詹姆斯国王的论争是西方法律史的经典故事,但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故事的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语境化地阅读故事的文本,可以发现詹姆斯的主张并非是完全违反常理或落后保守的,而是基于其本人与所属时代的哲学立场;而柯克的主张也并非是一味地反对王权,其理论的本身存在深刻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法律史、国家史与法理学三个角度对上述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解读,其背后实质是两种法律传统与两种国家形态的对立,同时也预示了现代法理学中两种根本观点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者认为柯克法官与詹姆斯国王的论争是英国法律专业化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故事中的国王詹姆斯一世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17世纪初的哲学思维是统一的,似乎显得保守落后;而故事中的法官柯克出于法律思维的主张,似乎显得专业而先进。作为西方法律史上最经典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引申出很多角度的思考,从司法上看,两人分别代表了"普通人司法"与"精英司法"的观念;从法制史上看,两人又代表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本文对此则试从法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春竹 《中国公证》2007,(10):63-64
目前。公证行业热烈探讨公证工作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问题,想到这,我不禁想起两个故事,说是故事。其实是我记忆中的两个片断.但我一直都没有忘却。  相似文献   

5.
告密者     
举报人盯上了清廉局长,这是什么原因?山妞卖粮买一斤送一两,又是什么道理?两个答案就在两个故事里。  相似文献   

6.
2002年9月3日,《民主与法制时报》上一篇名为《恐怖的故事》的文章,讲述了两则耐人寻味的故事。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先生亲身经历了与我国两个市级领导的交往。其一是,我国北方某市邀请韩美林为该市做一尊城市雕塑,邀请者报出  相似文献   

7.
郭炜 《法律与生活》2009,(15):48-50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高墙内的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他邂逅了两封催人泪下的家书。由这两封家书,引出了一段令人称颂的血浓于水的改造故事。  相似文献   

8.
近来传媒多次讲到一个分蛋糕的故事,即两人共分一块蛋糕,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其原理同于分粥的故事)。不管是分蛋糕也好,分粥也好,其奥妙都在于怎么分,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做到公正。正确答案是:让其中一人分,让不分的人先挑。这的确是一个寓意匪浅的故事,它很好地解决了公正问题,发人深思。笔者认为,分蛋糕的故事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权力的制衡。你看,权力在此被分成两种,一种是分,一种是挑。若把这两种权力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则“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既主持分又先挑者势必多分,(在这里觉悟之类就要先靠后了)。而另一个…  相似文献   

9.
禾刀 《江淮法治》2014,(6):64-64
正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不是一个能够提供足够转折情节的故事。当然,要想更解气,我们还不如去看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黑人所罗门本来是一个自由人,以演奏小提琴为生,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其乐融融。不料他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为由骗去了华盛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黑奴。12年里,他两度被卖,期间亲历也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剧。故事结尾虽然所罗门重新回归自己的家庭,但悲  相似文献   

10.
《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生存意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是杰克·伦敦北方故事中的名篇,二者在故事背景,形象塑造,主题思想方面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两篇小说都是以动物为主人公,都以动物的视角来展现作者眼中的世界,都通过动物的生活经历和转变表现作者的思想主旨。前者讲述的是从狗到狼的转变,而后者描写的却是从狼到狗的转变;这两种转变相映成趣,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一个男从和他的两任妻子相依相伴,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岁月,而今仍在继续演绎他们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2003年11月23日,记者采访了这个家庭、听主人翁讲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2.
邮路漫漫     
江浩 《法治与社会》2003,(8):78-80,F003
两次踏上济南至上海、济南至哈尔滨的列车,采访了默默无闻工作在火车邮政车厢内的邮政押运员,并用手中的相机将这个群体人的工作状态和点滴的生活故事浓缩到镜头里,但愿这些故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感触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职业.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第五期“人民司法”上读到“张万富‘中毒’”、“谁的小猪”两篇故事体裁的案例总结,总的说来,给人留下清新醒目的印象。这种用类似报告文学性质的故事体裁来写案例总结,对总结案例来说,是一种别具风格的尝试。作者并未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或者故意猎奇于题外的情景的描述,而是以比较朴素的笔触叙述了故事的发生经过和审理的过程,措词口语化,清顺流畅。  相似文献   

14.
一次会上,文史专家蒋星煜先生讲了两则古代清官的廉政故事:一是包公掷砚,一是海瑞买肉。 包公掷砚的故事我是知道的。包公是安徽人。我到合肥时,赡仰过包会祠,祠内有一室塑着包公掷砚的故事,说的是包拯在广东做官时,清正廉明,百姓爱戴。端州(今肇庆)出砚台,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十二块砚台,这些贡品都是地方官包拯  相似文献   

15.
说法侃规     
正超载种下"摇钱树"在一些童话故事中提到有一种摇钱树,人们只要摇一下就有铜钱掉下来,摇两下就会掉下银子来,摇三下就会有金子掉下来。摇钱树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不管故事中的树是怎么来的,反正树能摇下钱来是这类故事的核心内容。这类故事批评了某些人贪得无厌、不劳而获的思想。2013年11月14日,河南一名货车女车主因超载被罚后服毒自杀的新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很快,该事件的一批相关人员被免职处分,而这名女车主也在拿到3万元的医治费用后不再追究责任人。看似事件圆满解决的背后,是乱罚款现象不可能就此消失的现实无奈。  相似文献   

16.
不能弃权     
雷长风 《检察风云》2002,(20):56-57
近几年,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有关知识产权的侵权与维权,成了社会的焦点问题,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问题,成了司法部门的一大难题,也成为向国民普及这项法律的急迫问题。 说到知识产权,我想到了两件往事: 我村有位肚子里装满故事的老汉,他讲的故事题材广泛,有根有梢,曲折动人。每到夏天的晚上或是雨雪天气,麦场上、牛棚里就成了他海侃神聊的舞台,人们围在他周围,听得如痴如醉,忘了吃饭和睡觉。前些年,县有关部门抢救民间文学,把他讲的故事编成了厚厚一大本《民间故事集》,我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翻了两  相似文献   

17.
张小刚 《刑警与科技》2007,(12B):123-125
11月21日下午,记者连线了身在台湾总部的台科视讯董事长陈启林先生、意兴所致,两个小时交流犹嫌不足,慕其人、闻其声、感其言使未能谋面的遗憾更甚。这倒让记者思付到余光中《乡愁》中的“邮票”意象,倍觉时空撩人,故事中愈发有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在什么情形下,犯罪嫌疑人会带着妻子和两岁的儿子一同抢劫?本刊记者采访了本案承办人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的张扬检察官,请他为我们讲述此案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马军 《政府法制》2011,(20):28-28
吴稚晖是一个十足的怪人,他对金钱的态度和一般人截然不同。 他时常对人说起这样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艘轮船从美国开到上海来,不幸在日本附近沉没,船上的旅客大多被救起,只有11人沉到海底死掉了。这11个人为什么会死掉呢?有人说,他们不会游泳。也有人说,他们运气不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中国北方一个农业镇推行"村村通"修路工程的故事片段,讨论了以下两个研究课题:第一,国家政策、政府官员以及村干部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那些始料未及的导致集体债务和削弱集体治理的后果;第二,地方制度和社会关系在动员资源、解决问题和应对危机过程中的作用。这些故事片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来审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国家的视角"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