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公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素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民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而公民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在于公民是否具备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独立、理性、能够将权利和责任统一的现代公民的出现。本文着重于政治学的角度,从分析公民素质之于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出发,进而分析和谐社会中公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将公民素质分为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主体自立意识、权责意识、规则意识、共赢意识和公德意识,后者主要包括政治认知能力、理性判断能力和理性沟通能力,最后提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公民素质养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李朝祥 《人民论坛》2013,(11):33-35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意识的嬗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在公民政治意识嬗变的过程中,一方面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等政治意识不断生成,另一方面公民政治意识中的背离成分不断滋生.整合背离的公民政治意识对于顺利实现社会转型,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舜钦 《岭南学刊》2008,(4):103-105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官丽凤 《传承》2011,(26):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官丽凤 《传承》2011,(10):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何雪梅  郝梦飞 《传承》2010,(27):98-9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养成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人类意识。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以政府为主导规划设计的公民教育体制,同时还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7.
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反映.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正步入新的历史起点,主要呈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发展、新视野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海洋  田杰 《人民论坛》2011,(12):104-105
公民意识的生长与社会立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公民意识的生长是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相平行的社会实践问题。社会立法有助于公民意识的生长,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社会立法的进程;反过来,公民意识的增强会推动社会立法的优化。探讨公民意识与社会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的生长与社会立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公民意识的生长是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相平行的社会实践问题。社会立法有助于公民意识的生长,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社会立法的进程;反过来,公民意识的增强会推动社会立法的优化。探讨公民意识与社会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应的公民意识为基础,而且与政治和经济因素相比,公民意识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往往更为持久,能够对社会产生更为长期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公民意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民的规则意识,这是公民意识的基石。与社会中业已存在的各类显性与隐性规则相对应,公民的规则意识包含遵守道德、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这三项基本内容。其中,遵纪守法是人的行为底线,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而遵守道德则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三者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张秋良 《湖湘论坛》2006,19(3):92-93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在构建公民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发挥法律课程的功能与优势,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2.
马艳青 《传承》2009,(16):74-75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略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主动选择,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其中,公民广泛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不应忽视的关键环节。加速公民意识的培育,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高扬权利观念。去年,我国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对公民权利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的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  相似文献   

15.
赖远妮  肖祥 《传承》2008,(20):34-35
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的真正的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人的现代性构建了和谐社会的主体,营造了和谐社会自由、平等的发展氛围;优化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方式;激发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背景下促进人的现代性应当注意树立公民意识,激发主体性,丰富精神生活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的真正的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人的现代性构建了和谐社会的主体,营造了和谐社会自由、平等的发展氛围;优化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方式;激发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背景下促进人的现代性应当注意树立公民意识,激发主体性,丰富精神生活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由于市场消极因素的影响,已经造成社会的道德失范,"信用缺失",直接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公民诚信意识教育,是时代所需,当务之急。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自觉自愿精神,形成公民的诚信意识。党员干部应以高尚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公民,感染公民,率先垂范,做好表率。通过宣传教育、开展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8.
王诺 《传承》2010,(3):142-143
群体性事件频发凸显了新时期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培育公民合理合法参政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等将成为构建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频发凸显了新时期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培育公民合理合法参政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等将成为构建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灾害发生和损失日趋严重,而灾害意识的教育与普及却相对滞后。在“和平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培养公民的灾害意识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灾害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危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