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樊守政 《现代国际关系》2023,(3):133-148+152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启动32年来,随着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双方在反恐合作呈现多层次推进与综合化发展趋势,但也暴露出合作缺乏实质性、执行力度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面对持续动荡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充满新的变数,对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优先方向“区域综合经济”和“一带一路”落地项目安全构成威胁。中国—东盟反恐合作要实现突破性进展,有必要从区域主义、集体行动理论在安全合作中的创新性应用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探寻更有效的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2.
金融科技化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往来和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给中国和东盟的金融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金融科技特有的隐蔽性和跨界性等特征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容易产生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加剧金融科技化的风险。因此,在金融安全视角下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金融科技监管合作,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当前,中国—东盟金融科技合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监管问题,如金融科技安全生态不完善、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滞后及安全监管合作阻碍重重等。因此,结合非传统安全下的金融安全理论,提高金融科技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技术水平,加强立法合作,增强法律的前瞻性、预见性,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对接和政策沟通,对进一步实现中国周边国家金融科技低风险性和高透明化、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安全高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盟区域安全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在上升。面对这种变化的国际形势,东盟国家第甘六届外长暨对话国会议,鲜明地讨论了本区域的安全机制问题,并提出了初步设想。本文就东盟区域安全问题作些尝试性的探讨。(一)东盟国家提出建立区域性安全机制有其内外的深刻背景。1、在美俄撤退、中日崛起的地缘政治新气候下,东南亚形势的变化,使该地区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秩序成为东盟各国的迫切要求。过去,由于该地区缺乏集体力量作为地区安全基础的共同战略规,因此,东盟在区域安全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面临着当前…  相似文献   

4.
东盟安全机制以"东盟方式"著称,基于东盟的经验事实,本文认为,国家间协调是理解东盟安全机制的恰当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东盟安全机制的绩效:在抑制成员国内部冲突、化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争端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由于东盟国家利益分歧,安全合作领域数量少、程度浅;东盟安全机制是中小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其治理能力有限,无法单独解决地区重大安全问题,需要与外部大国相配合;东盟国家对主权独立格外重视,在安全领域缺少制裁机制,导致领土争端无法在区域内得到解决。面对本地区的复杂安全形势,东盟对内需要拓宽、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对外需要加强与大国的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5.
东盟各国正在调整安全合作。一、地区观点的调整。东盟认为,自己应当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发挥作用。因此,东盟欲把巴厘协约扩大至其余东南亚各国。首先是老挝和越南两国。从原则上说,柬埔寨和缅甸在国内政治形势稳定之后,也将签署这一协约。东盟各国还表示,要结束本地区以外各国参与解决该区域安全问题的状况。最为明显的例证是东盟没有接受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CSCA)所提出的建议,同时迅速担负起为柬埔寨问题打开僵局的责任。二、安全对象的调整。在美国和前苏联撤出该地区后,东盟认为,中国和日本是东盟最为关心的两个国家。三、安全措施的调整。东盟的各项基本措施是增强国家防御能力,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的安全合作。 东盟确定的符合现实的唯一安全合作形式是双边合作。多边合作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在解决缉捕海盗、侵犯经济利益等问题上才具有效力。 1994年7月底在曼谷举行的东盟第27次部长会议是安全——政治合作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会议不仅重申了由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提出的对话、扩大合作、广泛听取意见的1992年新加坡宣言的精神,还为安全——政治合作创造了一个新的机制:地区安全论坛(ARF)。该论坛成立于7月25日,包  相似文献   

6.
曾有人形象地把东南亚比做日本的“后院”,确有一定道理。但时过境迁,国际与地区的经济、政治与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东盟一体化的进展以及中国地位的提升,改变了原有地区政治格局与经济力量的对比。战后日本对东盟外交有其独特的优势,但面对新情况,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对东盟外交的成败,关系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而日本地区战略的调整也将导致日本与东盟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形成新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盟的政治安全战略与大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的政治安全战略与大国关系曹霞冷战后东盟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两个部份的东亚政治安全战略:以大东盟为中心的亚太安全战略和大国关系战略。在今年7月雅加达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东盟地区论坛及对话国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东盟表现出强烈的“亚洲意识”,即突...  相似文献   

8.
东盟的产生源于减弱地区安全不确定性,缓解各国之间的安全困境与领土争端。东盟发表了一系列文件,并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建立了管理和解决成员国间冲突的机制。东盟在克服诸多挑战的过程中,在制定冲突管理规范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东盟在建立安全共同体的过程中强调应对和管理冲突的东盟模式,虽然其贡献和作用受到质疑,但在管理东南亚地区冲突方面却得到了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在“政治大国”战略的驱动下,加强了对东南亚的外交攻势,进一步密切了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关系。特别是1997年至17—14日日本原首相桥本龙太郎东盟五国之行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日本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1.东南亚地区形势的变化,促使日本对东南亚政策作出新的战略抉择。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概括地说:一是东盟作为亚太地区独立一极的形象日渐突出;二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令全球瞩目。为此,桥本政府拟定了一份被称为“桥本理论”伪加强与东…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1999,(2)
东盟地区论坛是在东盟的积极倡导下建立起来的,是以东盟组织为中心的地区安全论坛。1992年第四届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在每一次部长扩大会议即将结束之时,再选择一个适当的空隙,召开一次东盟外长扩大会议,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进行建设性磋商。”东盟将这样一个专门讨论地区安全问题的会议命名为“东盟地区论坛”(theAseanRegionalFo-rum)。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会议的国家包括东盟的正式成员国、东盟的对话伙伴国、东盟的观察员国以及东盟特邀的贵宾国。参加会议的国家,除欧共体外,都是亚太地区国家。因此,…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东盟于2007年1月14日正式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宣告了双方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意味着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研究如何推进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向服务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成为主要的服务贸易方式,本文从投资角度对如何推进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是世界上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作为东南亚重要的地区一体化组织,东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对基于物质条件与能力的解释的补充,从观念的影响出发可以为理解东盟气候变化安全认知与应对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由于地理暴露度与社会经济脆弱性,东盟面临着高度的气候变化风险。而东盟如何认知与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带来的安全威胁,除了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其综合安全观的框定作用。在综合安全现的影响下,东盟对气候变化安全的认知与应对表现出三个特征,即将气候变化安全诠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多领域综合性应对措施以及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目前,东盟的主导安全观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综合安全观,但随着"人的安全"思想影响的增强,东盟气候变化认知与应对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是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适逢东盟成立40周年和《东盟宪章》签署,因此对东盟来说,2007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尽管遇到区域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干扰,2007年东盟经济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增长加快,个别国家进出口创历史新高,东盟与中国的贸易获得突破性进展,东盟再次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点。展望2008年,东盟面临不少挑战,但从主导因素来看,从影响东盟经济趋势的动态因素来看,新的一年东盟经济有望获得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间主义与"东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 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的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东盟区域间主义以软安全导向、政府主导、"东盟方式"决策、奉行开放原则和不干预主义等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东盟模式".它通过大国平衡、集体认同强化、规范与制度建设等独特的区域效用,促进了东南亚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1月,在东盟第13届首脑会议上东盟各成员国正式签署《东盟宪章》。《东盟宪章》强调“在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问题上……通过一体化推广东盟身份认同,以增强东盟大家庭意识和建构东盟安全共同体”。由此可见,东盟构建安全共同体的整体思路是,通过东盟一体化构建东盟国家集体身份认同,通过构建东盟国家集体身份认同内化东盟诸国认知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并共享地区和平观念,进而达到实现东盟安全共同体的目标。建构主义关于安全共同体形成的“三个层级”假定对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在2003年召开的第9届东盟峰会上,东盟第一次提出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的目标.2004年,东盟通过了《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计划》,提出建设东盟安全共同体的五大战略重点,即政治发展、形成和共享规范、冲突预防、冲突解决和冲突后和平建设.2006年5月,首届东盟国防部长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这一会议机制将致力于在2020年前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的启动标志着东盟在地区安全合作上朝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在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东盟从"大国平衡"安全观念出发同俄罗斯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随着俄罗斯对外战略重心由欧洲向亚洲转移,东盟和俄罗斯的对话伙伴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特别是两次东盟—俄罗斯峰会的召开将双边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质的水平。但双方在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未能达到东盟的预期目的,经济合作水平逊于政治合作,俄罗斯与传统盟友越南的合作水平高于其他东盟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东盟和俄罗斯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必将成为双边关系巩固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东盟成员国在2007年签署了一项重要文件《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这是东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叙述了东盟宪章的缘起,指出了其中的新意,东盟的运作效率和一体化程度将得到提升,东盟成员国的认同感将得到强化。为落实这一宪章,东盟还会出台更加具体有力的措施,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保证,以使新的东盟共同体迎接未来地区格局变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东盟“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战略构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维护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主权和独立,避免外部大国的威胁和干涉,东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了"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战略构想.80年代,由于发生了越南入侵柬埔寨事件,使东盟中立区构想遭遇极大挫折.冷战结束以后,地区安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东盟及时调整其安全战略,组建了"东盟地区论坛",实现了由"中立"到"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本文主要就东盟中立区战略构想的宗旨和主要原则、发展演变历程和外部大国的反应等方面做较为全面的探讨.指出,东盟安全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大国均势格局下实现地区安全事务的自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东盟之间开展的安全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起步,目前已经形成多层级的安全合作机制,安全合作涵盖多个领域,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已经臻于完善。实际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存在着安全合作实践性欠缺、双方安全合作预防能力不足、当前安全合作缺乏核心机制、双方的互信也有待加强等问题。中国与东盟之间开展的安全合作在未来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中国与东盟要重点加强互信建设;建立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的核心机制;促进中国与东盟携手维护南海安全;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同维护海上通道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