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善民生”是十七大确立的新的执政主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民生”从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执政目标的丰富、执政作风的改善、执政能力的加强等方面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体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苏伟 《求是》2011,(16)
党的十七大以来,重庆市委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努力促进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党的执政理念在重庆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3.
关心群众安危冷暖,记住百姓衣食住行,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温暖送给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一种责任,更是"执政为民"的一种境界。2007年年初,白银市白银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郑重承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用了很大篇幅系统阐述了改善民生的问题,使全国人民受到了极大鼓舞。毋庸置疑,改善民生的重点和着力点在困难群体。2007年3月16  相似文献   

5.
黄宗良 《新视野》2008,(1):10-1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执政的新经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观,其中包括提高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把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等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民生的改善必须以扩大人民民主作为政治保证,而改善民生、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便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6.
2016年,我省全面完成重点民生实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人民群众的收入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轻、保障越来越多,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今年,人民群众将享受更优厚的民生“大礼包”。  相似文献   

7.
孙永先 《奋斗》2010,(8):42-43
近年来,东宁县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政方针政策,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问题入手,着力改善社会民生状况和群众生活水平,认真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就业、教育、就医等问题,民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民生。这是党的宗旨使然,也是党执政的使命和目标。但改善民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重大转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改革开放,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不仅是党的宗旨的价值所在,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9.
梁新 《学习月刊》2012,(20):1-1
9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西部县域的幸福路径》。文章认为:“幸福感的核心是人,我们发展的目标是为人民谋利益。不能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去解决民生问题.而是必须让人民群众同步享受发展的成果。”显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民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质上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改善民生,应加大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反腐倡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1.
张景辉 《党的建设》2009,(10):26-2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牢记宗旨、改善民生,必须增强执政为民的责任感。一个政党要长期执  相似文献   

12.
《新湘评论》2010,(19):20-22
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仅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瞿会宁 《前线》2011,(3):18-18,24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到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7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观正逐步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又是科学发展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石国祥 《新长征》2011,(4):43-45
按照省政府"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民生为第一目标,以稳定为第一责任"的要求,四平市始终坚持把民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着重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民生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为民”也是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内容之一。新蔡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在改善民生中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县。  相似文献   

17.
《学习导报》2013,(9):23-23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年来,"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高频词",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得到延伸。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  相似文献   

18.
桑林庆 《江淮》2011,(5):51
创先争优活动能否让群众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解决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首先要直面现实,找准群众关切点。以教育为例,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学难、上学贵、  相似文献   

19.
    
当中华民族背负着五千年的文明驶入现代工业化轨道之时,建设和谐社会再一次成为导引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民生为大。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大局,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从民牛的改善着手,构建和谐社会就如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20.
张扬  李艳 《新长征》2012,(11):24-2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保障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改善民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最终目的。近年来,白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点,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