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加剧,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其目标是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秩序。在环境法中确立生态安全原则,不仅是环境法扩展法律秩序价值的必须,也是由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安全状况决定的,具有价值上和现实上的双重合理性。在环境法中贯彻生态安全原则,需要从环境法理念的改进、环境基本法的修改、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着手。同时,还应注意环境法和其他部门法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对制度保障尤其是对法律制度的回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法律的回应中,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生态化变革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法律生态化的过程典型体现在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之中。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就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对法律进行变革。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以环境法的生态转向为视角,主要从以环境伦理为理念,生态文化的"规训"为方法,生态学复合生态系统为结构等三个层面的多维视角对环境法如何实现生态化转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法的终极价值——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地球是由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破坏都会带来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因此,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己任的环境法应将其终极价值定位为生态整体利益。这种生态整体利益是人类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也是当代生态整体利益与后代生态整体利益的统一。要实现环境法的生态整体利益价值,必须克服观念上、法律制度层面和国际合作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部门法,"环境法"比传统的"环境保护法"称谓更科学;"环境法"应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生态利益中心论"不妥当;环境法调整环境保护关系,而不是调整所有"与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环境法通过调整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公正价值虽然在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费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中得到一定贯彻落实,但制度公正欠缺仍旧存在且原因复杂。作为政治要求,公正价值的实施由于环境治理主体一定程度上的非合作博弈而步履维艰;作为伦理追求,公正价值虽得到广泛认同有时却难以操作和实施;作为经济诉求,公正价值虽具备可操作性有时却难以落实到位。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公正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抓住重点扭转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公正缺失现象,完善资源环境保护目标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政府、市场、公众协同治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核心范畴研究对于环境法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私权不是环境法的核心,以环境权为核心范畴无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环境法学的独立和发展。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应为公众环境利益,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法益而非权利。只有从环境公益出发,坚持公益视角,才能正确解释环境法诸现象,环境法学才能证明其独立性并构建出独特理论体系,环境法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理论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了重大发展,但却没有形成作为学科重要标志的方法论,从而导致学科的身份危机,甚至学科教学方面的困难。公共管理定量研究方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但定量分析不能涵盖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部内容,需要构建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加强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的协同联动,是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之间存在深刻的系统关联,民主监督是促进国家监察全面覆盖和监察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支撑保障,监察体制改革也为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提供了有力契机。当前,由于监察体制改革的"未完全定型化"、民主监督在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短板、民主监督与国家监察相互衔接的制度设计不够清晰、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国家监察与民主监督之间的协同联动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强二者协同联动,凝聚监督监察合力,需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配套制度改革,完善监察权全面覆盖的制度机制,加强国家监察与其他监督方式的相互衔接;需要加强民主监督与国家监察的制度性互联互动,提升民主监督实效;需要健全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制度机制,破解内部监督制度体系建设滞后、组织建设滞后、内外衔接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独立的环境法益是否该当,争议较多。修正的环境法益理论认为基于传统环境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上“完备”的环境立法还缺乏独立的环境法益的保护。生态的环境理论基于自然存在的客观性认为生态的伦理学是“生态”(自然存在)与“伦理学”(社会性存在)的结合,在该结合体系下,人处于自然序列而非当然的“统治者”。如此一来,独立的环境法益的存在便只需要法规范的认可了。  相似文献   

10.
比较政治学视域下,量化研究方法对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整个学科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方法论范式遵循着"密尔五法—量化研究—多元方法论范式"的路径发展,推动了理论范式遵循着"国家中心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理性选择主义为代表的多元范式"的路径发展。但是,量化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为解决统计数据真实性、学术研究独立性、研究议题解释性等问题,研究者需要以"解释政治现象"为研究目的,以"实证主义、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为研究路径,以研究问题和对象为导向来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中结合定性、定量、质性比较研究的优势,构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了比较分析、生态分析等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但尽管如此,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而制度分析研究方法是从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来研究制度的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它区别于其他方法论优势在于,它强调从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及文化发展的整体分析和跨学科研究视角,探索制度的变迁轨迹和社会活动的内在制约因素。所以在研究方法上,制度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方法的启示是:制度分析所强调的研究方法论原则更有助于各个学科及不同研究对象的交织点,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外观,来更好地揭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产生与变迁的内在本质:有助于分析理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世界政党制度体系中的创造性价值:更有助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回应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以及适应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时,在坚持中,如何完善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2.
论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治腐败,是繁荣学术研究的重要条件。当前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我国学者长期缺乏现代学术规范的训练,科学精神缺失,以及学术管理体制上学术与政治不分,学术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学术制度不健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铲除学术腐败行为,一方面应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学者学术道德建设,同时限制政治权力对学术研究的过分干预,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另一方面应健全和完善监督、惩处、评价等学术制度,保证学术研究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13.
浅论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原则又称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是环境法的精髓和灵魂,其作为构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准则之一,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必要性。我国以往的环境保护立法,对公众参与虽有一些规定,但与实现环境法目的所要求的公众参与相差甚远,公众参与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1.通过立法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将环境权内容具体化;2.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机制作出明确规定;3.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4.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团体开展环境保护活动;5.建立环境陪审员和环境案例听证会制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斯·韦伯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分析视角,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得出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用"因果多元论"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作出了新解释;用"理想型"的方法对浩瀚无边的材料作出了全新的整理;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价值中立"原则。韦伯所开展的这些创新性学术研究,在方法论上可给广大学术研究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15.
以协同治理理念为指导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对加强全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跨省区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作为复杂巨系统,其"多样性和层次性"、"开放性"、"涌现性"和"演化性"的特征,要求构建更为有效的多元主体、更富包容和更具价值共识、更具应变性和改革性以及更加有序和更为完善的协同治理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目标协同、制度协同、主体协同、区域协同、技术协同在内的五大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江西省德兴新岗山镇垃圾处理模式为个案,探讨了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与社区的协同治理路径。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从制度设计、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构建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完善社区治理体制,综合决策科学化几个方面去推进协同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环境法的价值梳理出生态中心主义理念,并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理念做以评述;同时,倡导在生态中心主义理念引导下来探究环境法的基本价值。最后为我国环境法的研究提出从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的理念借鉴,又提出环境法价值研究中应认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扶贫是一项复杂工程,精准扶贫需要协同完成:在扶贫领域,教育、医疗、金融、能源等协同合作,精准扶贫效果才更好;在扶贫力量方面,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国际资金及社会各界协同精准扶贫力量才更强;从扶贫方式上来讲,产业扶贫、生态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教育扶贫等共同推进,精准扶贫才更具有靶向性。精准扶贫需要有序:有序就需要解决扶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精准扶贫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扶智"问题。精准扶贫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来作为协同扶贫的序参量,这就是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唯有如此才会彻底解决贫困。  相似文献   

19.
要从处理好"特色"与"综合"的关系;协调好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关系;努力培养适应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需要的应用人才;不断提高公安院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办案能力;构建特色鲜明、制度规范的公安院校管理体制等方面,突出公安院校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薄弱,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保护与环境法有诸多契合之处,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应当对环境法进行适应性变革,适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