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一生复杂多变。许多论者依据他曾参加并领导托派小集团,认定陈独秀是托洛茨基主义者;也有的论者提出新观点,认为陈参与托派活动的前因后果极为复杂,不能轻下断语。参与托派活动的动因一种意见认为,陈独秀基本接受了托洛茨基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和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但是,他们后来都站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去了。一个分裂党、一个背叛党。陈独秀进行的是党内反对派的非组织活动,最终为党所不容和抛弃,他虽与党分道扬镳却仍不失耿介清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一生经历颇丰,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他有关。他所参加或组建的政党与团体多达十个以上,如岳王会、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中国共产党、托派等。虽然他与托洛茨基素昧平生,但是,他初闻托洛茨基的主张时,便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当托洛茨基主义接触到现实时,又觉得它是那般不可理解,难以全盘接受。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终于象抛弃其它思想和主义一样,又抛弃了托洛茨基主义。  相似文献   

4.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2,(21):11-15,21
胡适对陈独秀知之最稔,由衷地钦佩他处事坚决果断的态度,十分珍惜与他相交相识多年的友谊。尽管他们后来分道扬镳,胡适仍对身处逆境中的陈独秀施以援手,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贡献,始终予以肯定和褒奖,而晚年则又对陈独秀作了盖棺论定的评说。"真是一个老革命党的口气"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即后来的《新青年》)杂志,开宗明义向世人宣示:"国人而欲脱蒙昧  相似文献   

5.
李乔 《党史文苑》2008,(9):20-22
陈独秀原来说是托派、汉奸、右倾投降主义分子.似成铁案;但现在,汉奸的帽子摘掉了,托派问题也得到合理的说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这一错误的形成,共产国际也要负责任)。《毛选》中关于陈独秀的注释得到了修改。毛泽东所说的“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创党有功,将来修党史要写他”(大意)的话,得到了落实。  相似文献   

6.
自1921年至1927年,陈独秀一直是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独秀面对危机领导无方,在党内群起反对之下被迫辞职,1930年被开除出他一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此后,陈独秀便以中国的托派自居,成为“中国共产党左派的反对派”。  相似文献   

7.
对陈独秀来说,1929年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的政治生涯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折。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同中共中央的分歧和争论,在这一年日益发展、公开化,并升级为与中央直接对抗,他因之成为所谓“党内反对派”的代表。最终堕落为托派头面人物,从而真正走上了与党分道扬镶的道路。也正由于此,这一年陈独秀被党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中,他曾书写过辉煌的篇章,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大的大慧星”。到了20年代后期,由于主客观种种复杂的原因,陈独秀逐步偏离时代的潮流,转向了托派。从此,这颗“思想界的明星”不再璀璨夺目。但是,晚年的陈独秀于污泥浊水的淹埋中,仍时而发出点点闪亮的荧光。在南京的铁窗5年,他所表现出来的置生死于度外,坚决反蒋抗日的爱国情操仍使后人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在投身政治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本世纪初的《国民日日报》开始到《热潮》周刊为止,他创办的报刊多达十种以上,可以说他生命的一半年华都耗劳在报人生涯中。尽管他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全面研究陈独秀的整个报人生涯,不难看出,他所创办的报刊在鼓吹民主与科学、宣传革命和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37年8月23日,被国民党关押了近5年的陈独秀走出了牢房,他以满腔的热血立即投身到全民抗战中。然而,陈独秀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他为抗战四处奔波之时,一场欲陷他于“托派汉奸”的阴谋却在暗中滋生。  相似文献   

11.
李乔 《党建文汇》2009,(6):48-49
陈独秀原来说是托派、汉奸、右倾投降主义分子,似成铁案;但现在,汉奸的帽子摘掉了,托派问题也得到合理的说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先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再改正为“右倾错误”(而这一错误的形成,共产国际也要负责任)。《毛选》中关于陈独秀的注释得到了修改。毛泽东所说的“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创党有功,  相似文献   

12.
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稳定的、深层次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人适应环境并作用于环境的心理机制。在历史发展中,历史人物的个性心理深深影响其态度行为,使其历史活动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并打上很深的历史人物个性烙印。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力、争议性较大的历史人物。从“五四”时期民主、科学的斗士、先进青年的导师,到建党、国共合作时期的党的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成为托派的领袖,到抗战时期四处宣传全民抗日的爱国志士,最后潦倒于四川江津,成为研究文字学的语言学者,陈独秀一生政治生涯历尽坎坷,生平经历跌宕多姿。在他晚年,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力图使陈独秀回到共产党内,陈  相似文献   

13.
1938年,一顶“托派汉奸”的帽子突然扣到陈独秀的头上。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引发了一场“陈独秀是否托派汉奸”的大争论,造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桩大悬案。那么,陈独秀汉奸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与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做过不少工作。但是,他们后来都走到党的对立面去了。陈独秀进行“左派反对派”的活动,最终为党所不容和抛弃。张国焘则卖身投靠,堕落成反共反革命的国民党特务,丧失了做人的良知和自尊,成为历史唾弃的叛徒。建党初期1916年秋,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1919年,他预科毕业后又转入本科。当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北京大学执教,北京大学出现了崭新的气象。陈独秀编辑的《新青年》,鼓吹科学与民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合力论视角分析陈独秀汉奸事件发现,苏共内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间的权力之争、中国共产党和托派之间的尖锐对立,王明和陈独秀的个人矛盾,王明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刻意打压,陈独秀宁折不弯的倔强性格,这些"互相交错"的力量,共同构成"陈独秀汉奸事件"这一总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陈独秀与毛泽东曾经是革命同志,后来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不过,在陈独秀与毛泽东的早年交往中有段蜜月期。在那段日子里,陈独秀可以说是十分赏识和大力提携毛泽东,对毛泽东的成长进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致多年之后的1936年,毛泽东在同前来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谈及陈独秀还说道:“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相似文献   

17.
佳康 《党史纵横》2009,(1):46-49
他们结识于二十世纪初,那是个风雨如晦、灾难深重的岁月。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走到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他们因政治信仰的迥异而分道扬镳。陈独秀一生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牢狱、困厄、疾病几乎伴随他生命的全过程;章士钊则大不一样,他当过国民政府的部长,成为蜚声沪上的大律师。他们的个人境遇可谓“南桔北枳”、苦乐各异。  相似文献   

18.
正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安庆人。1915年以创办《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高擎民主与科学大旗,与李大钊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与发起人。1921年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共一大至五大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转向"托派",并组建托派组织而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1937年8月出狱。出狱后,很多友人邀请陈独秀去香港、武汉、兰州和长沙,而他最后受安徽同乡、留日同学邓初(邓仲纯,当时在江津开设医院)之邀,来到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定居。  相似文献   

19.
祝彦撰写的《晚年陈独秀》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学术性、理论性和史料性于一体,既是我国起步较晚的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崭新成果,又是近年来系统、深入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理论的一部力作。作者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图反映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全貌,因而使这部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的佳作具有鲜明特点。史论结合,熔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本书不同于目前出版的大量陈独秀传记类图书。作者的独创性在于把陈独秀的生平轨迹与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史论结合,言必有据,论从史出。既有对从大革命失…  相似文献   

20.
正1932年10月15日,上海租界中外警察发布了一则令国民党当局"欢欣鼓舞"的特大新闻——他们抓获了住在岳州路永兴里11号的中共大头目陈独秀。虽然此时陈独秀已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另成托派",但还是让蒋介石高兴万分,立即电令上海市长吴铁城将陈独秀押往南京。之后,陈独秀开始了漫长的监狱生活。从被捕的1932年10月15日至1937年8月23日出狱,陈独秀在狱中度过了1771天。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陈独秀经历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