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检测溺死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α、IL-1β、IL-13 m RNA的变化,探讨其在法医学溺死诊断鉴定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溺死组、空白对照组和心肌梗死组(对照)。分别收集各组大鼠右心室血清及右肺下叶、心肌,应用Taq Man探针法检测肺组织及右心室血清IL-1α、IL-1β、IL-13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及心肌梗死组比较,溺死组大鼠肺组织IL-1α、IL-1β及IL-13 m 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血清IL-1β、IL-13 m RNA表达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与心肌梗死组比较,血清中IL-1α、IL-1β及IL-13 m 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IL-1β及IL-13 m RNA在溺死后大鼠右心室血清中表达量均有改变,表明其变化与溺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Taqman探针法检测淡水溺死后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CCL2、CCL7以及CCR2 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探讨其在法医学实践中,是否能为溺死的诊断提供辅助的科学依据。方法 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淡水溺死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淡水应激组及疾病对照组)。对各组大鼠尸表及内部脏器进行肉眼观察并取部分左心室心肌和右下叶肺组织行HE染色;提取大鼠右心室血清及右下叶肺组织,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CCL2、CCL7和CCR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淡水溺死组大鼠解剖征象及肺组织HE染色结果符合溺死的特征,疾病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符合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2)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CL2、CCL7和CCR2mRNA的表达水平:淡水溺死组CCL2和CCL7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淡水应激组(P0.05),且淡水溺死组CCR2 mRNA表达水平高于淡水应激组(P0.05);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大鼠血清中CCL2、CCL7和CCR2 mRNA表达水平:淡水溺死组血清中CCL2、CCL7和CCR2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肺组织及血清中CCL2、CCL7和CCR2 mRNA的表达水平,对溺死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生前溺死与死后抛入河水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AQP-4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河水溺死组、抛尸入水组及脱颈致死组。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AQP-1、AQP-4 m 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河水溺死组AQP-1蛋白的表达高于抛尸入水组和脱颈致死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河水溺死组AQP-4蛋白的表达高于抛尸入水组和脱颈致死组(P0.05),而Western印迹法未检测出三者的差别(P0.05)。河水溺死组大鼠肺组织的AQP-1、AQP-4 m RNA表达高于抛尸入水组(P0.05)。结论河水溺死组的大鼠在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AQP-1、AQP-4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可能对生前溺死与死后抛尸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度机械通气致肺损伤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NF-κBp65在肺组织中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51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实验组。利用呼吸机建立过度机械通气致肺损伤模型。应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兔急性肺损伤后肺组织中TNF-α、IL-1β及NF-κBp65的表达,并用凝胶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分析,所得数据经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正常组与各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TNF-α在损伤后0h表达即增加,1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在24h后又有反弹性增高;其中在0.5、24、48h组有差异性(P<0.05),1、3h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IL-1β在损伤后0.5h逐渐增加,3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中在1、6、12、24h组有差异性(P<0.05),3h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NF-κBp65在损伤后0.5h逐渐增加,6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中在1、12h组有差异性(P<0.05),3、6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NF-α、IL-1β及NF-κBp65在过度机械通气致VILI发病中有重要作用;TNF-α、IL-1β及NF-κBp65在损伤早期即表达,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为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大鼠软组织挤压伤后肝组织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挤压组、挤压后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处理组、挤压后L-精氨酸(L-arginine,L-Arg)处理组,经实验处理后检测血清中ALT、AST活性和NO浓度,并利用RT-PCR技术观察肝组织中TNF-α、IL-1β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挤压组肝组织中TNF-α、IL-1β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应用L-Arg后TNF-α、IL-1β mRNA表达进一步上调(P<0.05),而应用AG后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挤压组血清ALT、AST活性以及NO浓度明显增加(P<0.05),应用L-Arg后血清ALT、AST活性以及NO浓度进一步明显增高(P<0.05),应用AG后上述指标则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大鼠软组织挤压伤诱导NO生成增多,内源性NO介导肝组织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L-1β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来源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将实验分为4组:Control组、IL-1β组、IL-1β+IL-1RA组、IL-1RA组。用TEER和FITC-Dextran检测各组细胞的渗透性,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laudin-5、Occludin、ZO-1的表达变化,用鬼笔环肽(TRITC Phalloidin)检测内皮细胞F-actin的改变。结果 (1)IL-1β组的TEER显著低于Control组,而与IL-1β组相比,IL-1β+IL-1RA组TEER值又显著升高;(2)IL-1β组FITC-Dextran的渗漏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而与IL-1β组相比,IL-1β+IL-1RA组的FITC-Dextran渗漏含量显著降低;(3)与Control组相比,IL-1β组内Claudin-5、Occludin、ZO-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而与IL-1β组相比,IL-1β+IL-1RA组Claudin-5、Occludin、ZO-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4)与Control组相比,IL-...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时序性变化,探讨其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作用。方法 5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DAI组,采用HE、Gless氏嗜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30min~7d)脑干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DIA大鼠脑干组织结构疏松、水肿,Gless氏嗜银染色可见轴索肿胀、扭曲、收缩球形成等改变,证明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成功;IL-1β和TNF-α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干神经元内有低表达,而在DAI后30min~6h大鼠脑干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表达迅速增加,于6h达高峰。结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在脑干内表达的增加,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Weil氏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光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区TNF-α、IL-1β表达。结果 Weil氏染色显示神经髓鞘排列紊乱,弯曲肿胀,12 h后更加明显;脑震荡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脑震荡后大鼠皮质及海马区细胞胞浆中TNF-α、IL-1β较对照组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脑震荡大鼠脑组织存在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可能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心、气管、喉头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达的死后变化规律,寻找过敏性休克死亡的法医学诊断的客观指标。方法参照文献建立豚鼠过敏性休克死亡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豚鼠心、气管、喉头IL-10在死后0h、48h(4℃冷藏)、5d(-20℃冷冻)、7d(-20℃冷冻)四个时间点的表达量。结果在健康的豚鼠(对照组)心肌细胞、气管、喉头粘膜上皮细胞中IL-10均呈弱阳性表达,而在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实验组)心肌细胞、气管、喉头粘膜上皮细胞中IL-10均呈较强阳性表达,各实验组与相应的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在死后冷藏48 h或冷冻7 d内,IL-10在心、气管、喉头的表达量呈缓慢减少趋势,但各实验组之间IL-10的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死后冷藏48h或冷冻7d内尸体,其心肌细胞、气管、喉头粘膜上皮细胞IL-10呈较强阳性表达,这可能成为过敏性休克死亡法医学鉴定的较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B1(high mobility group B1,HMGB1)蛋白在创伤引起大鼠肺组织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变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标准重物挤压大鼠双后肢建立创伤应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第一部分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体位对照组和挤压后6 h、18 h和30 h组,第二部分实验分为体位对照组、挤压后18 h组、HMGB1抑制剂正丁酸钠组和挤压后18 h+抑制剂组。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HMGB1以及ERS相关蛋白(GRP78、caspase-12、CHOP和IRE1α)的表达变化。同时,常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体位对照组比较,挤压大鼠后肢可引起肺组织中ERS相关蛋白(GRP78、caspase-12、CHOP和IRE1α)以及HMGB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挤压后30 h时上述蛋白表达降低但仍高于体位对照组,同时大鼠出现明显肺损伤病理变化。与挤压后18 h组比较,挤压后18 h+抑制剂组大鼠肺组织中上述ERS相关蛋白及HMGB1蛋白表达降低,大鼠肺损伤病理变化减轻。结论创伤应激能启动HMGB1-ERS通路导致大鼠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v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ol(tumornecrosisfactor-a,TNF-a、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Weil氏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光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区TNF-a、IL-1β表达。结果Weil氏染色显示神经髓鞘排列紊乱,弯曲肿胀,12h后更加明显;脑震荡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较对照纽明显降低;脑震荡后大鼠皮质及海马区细胞胞浆中TNF-a、IL-1β较对照组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脑震荡大鼠脑组织存在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可能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溺死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HZ  Yang C  Zhi-gang L 《法医学杂志》2004,20(1):13-14,F003
目的检测生前溺死与死后抛尸的肺组织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方法取2种死亡方式条件下大鼠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分布特征。结果两种死亡条件下肺泡间质和支气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皮及肺泡上皮均有AQP1的阳性表达,但积分光密度值(intergratedopticaldensity,IOD)值有显著性差别。结论AQP1在大鼠两种溺死条件下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并评估PCR-DGGE法检测浮游生物对溺死鉴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溺死组(n=12),死后抛尸组(n=12)和对照组(n=6);溺死组和死后抛尸组又分为2个亚组:东湖水域组(n=6)和墨水湖水域组(n=6)。死后提取心血和肺、肝、肾、脑等组织,匀浆后,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浮游生物并提取其DNA,PCR扩增浮游生物特异的16S rDNA片段后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DGGE检测分析。2个溺死案例检材同法检验。结果溺死组各组织器官中浮游生物检测多呈阳性:肺(100%)、肝(83%)、肾(75%)、心血(83%)、脑(42%);死后抛尸组仅2例肺组织(16.7%)检出阳性;对照组全部阴性。溺尸肺组织DGGE分型图谱与相应溺死点水样分型图谱相似,而与非溺死点水样分型结果差异显著。2实际案例均呈阳性。结论本方法不仅有助于定性诊断溺死,而且通过比较产物的多样性可以推断溺死地点,在法医学溺死鉴定中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的水平变化及在法医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颅内出血患者住院后不同时间段血清IL-6、TNF-α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重型与轻型患者后第1、3、5、7天血清IL-6、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重型患者入院第5、7天的血清IL-6、TNF-α较轻型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最后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发现死亡组随着时间延长,在第5、7天时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此外,血清IL-6和TNF-α水平呈正性显著相关(r=0.721,P0.05)。结论检测颅内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对观察其病情变化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法医学鉴定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兔皮肤钝器伤IL-1β、COX-2和MCP-1 mRNA表达与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兔皮肤钝器伤后IL-1β、COX-2和MCP-1mRNA的时序性表达规律,分析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在兔耳皮肤钝器伤后<0.5h,0.5h,1h,2h,3h,4h,5h,6h,8h,12h,24h,1d,3d,7d和死后10min,0.5h,1h取材,一步法提取组织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COX-2和MCP-1mRNA逆转录合成第一条cDNA链的拷贝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IL-1βmRNA在钝器伤后<0.5h表达显著增强(P<0.001),0.5h达到峰值,至第2d降至基本水平;COX-2mRNA于创伤后0.5h表达显著增强(P<0.05)并持续强表达至24h开始下降,第2d降至正常;MCP-1 mRNA在钝器伤后于1h表达显著增强(P<0.05),于3h出现表达峰,至第3d降至正常;3个指标在死后各时间组与正常对照无明显表达差异。结论检测皮肤IL-1β、COX-2和MCP-1mRNA可对早期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帮助,并且这三个指标都可以鉴别生前伤和死后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IL-4和IL-10在青霉素过敏死亡豚鼠死后0~48h的水平或表达。方法采用青霉噻唑蛋白致敏和激发,豚鼠死后0~48 h提取血液或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类胰蛋白酶与类糜蛋白酶组织表达和IL-4、IL-10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肺和气管中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的表达增强,血清、肺、气管中的IL-4、IL-10水平增高(P0.05)。结论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IL-4和IL-10在青霉素过敏死亡鉴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急性酒精中毒对大鼠溺死后肺组织硅藻检出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酒精灌胃,灌注量分别为:正常组(0m L/kg)、低剂量组(7m L/kg)、中剂量组(15m L/kg)、高剂量组(22m L/kg)、死后抛尸组(0m L/kg)。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变化、溺水时生存能力及死后肺组织中硅藻检出量。结果高剂量组呼吸出现浅慢,呼吸停止时间减少(P0.05)。酒精灌注各组大鼠攀附时间均减少(P0.05),肺组织硅藻检出量均减少(P0.05)。结论急性酒精中毒可以导致大鼠溺死后肺组织硅藻检出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过敏性休克急死豚鼠死后在4℃冷藏条件下血清IgE含量和肺组织内IgE的免疫表达随死后不同时间的变化,探讨过敏性休克急死的法医学鉴定的客观诊断指标。方法采用多人混合血清注射建立过敏性休克急死的动物模型。豚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死后0、12、24和48h组,每组8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豚鼠血清IgE含量,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豚鼠肺组织IgE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豚鼠血清IgE含量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死后0、12、24和48组血清IgE含量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豚鼠肺组织IgE有阳性表达,对照组豚鼠无IgE表达。结论过敏性休克急死豚鼠血清IgE含量显著升高;在4℃下冷藏,死后48h内血清IgE含量和肺组织中IgE无明显变化。本结果可为过敏性休克急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ygb及HIF-1αmRNA表达的相关性及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个实验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建立大鼠皮肤全层切创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术后0、1、3、6、12、24、48、72、96h脱颈处死大鼠,提取创周皮肤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ygb及HIF-1αmRNA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及各组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ygb与HIF-1αmRNA创伤后表达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于伤后12h首次达峰,分别为对照组的1.6倍和5.4倍(P<0.05);随后下降,并分别于伤后48h、72h再次升高,至96h达对照组的2.8倍和5.6倍(P<0.05)。结论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ygb与HIF-1 mRNA的表达呈现时序性变化且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皮肤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PCR法检测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宁波甬江水域溺死家兔内脏组织中硅藻16SrDNA,评估其在夏季7月和冬季12月溺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分别选取30只大白兔,总计6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溺死组(n=10)、死后入水组(n=10)、空气栓塞组(n=10)。各组分别提取心、肝、肺、肾组织,应用PCR技术检测上述兔内脏硅藻16SrDNA。结果与死后入水组比较,夏季7月兔溺死组心、肝、肺、肾组织中硅藻16SrDNA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而冬季12月溺死组仅心、肺组织中检见硅藻16SrDNA,与死后入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夏季7月溺死兔组心、肝、肺、肾组织中硅藻16Sr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冬季季12月溺死兔组(P<0.05);夏季7月和冬季12月空气栓塞组心、肝、肺、肾组织中硅藻16SrDNA均未检出。结论宁波甬江水域夏季溺死兔中硅藻16SrDNA检出率高,PCR技术可用于溺死诊断;而冬季硅藻16SrDNA检出率低,运用该技术诊断溺死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