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生物源性补片(简称生物补片),是生物来源(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来源)用于修复机体组织损伤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相较于人工合成补片,其生物相容性佳,安全有效,是最理想的软组织修复和替代材料[1]。其中的异种来源生物补片,是将动物源性组织进行交联固定、多方位去抗原、灭菌、修饰等处理,保留作为支架的细胞间质,增添用于诱导再生的细胞因子等,植入生物体后可实现再生性修复的优质材料。此类材料由于不受来源限制、使用便捷,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并有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如脑膜、胸膜、颅骨等的修复、食道癌切除后修补、妇科或男科手术的修复,以及隆胸等整形美容项目。 相似文献
3.
COⅠ基因微条形码技术在毛发种属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COⅠ基因微条形码技术对哺乳动物毛发进行种属鉴定。方法设计一对哺乳动物COⅠ基因微条形码通用引物,利用共同区PCR技术对来自于哺乳纲5个目11个种属的实验动物毛发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引物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后所得的基因序列输入BOLD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本研究设计的微条形码通用引物能够对所有种属实验动物毛发DNA进行扩增,扩增片段长度147 bp。数据库同源比对结果显示最匹配物种与实验动物种属相符,除狮同源匹配度为98.99%外,其他实验动物同源匹配度均为100%,且狮种内遗传距离1%,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十倍,可以进行种属判定。结论建立的COⅠ基因微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哺乳动物毛发检材进行种属鉴定。 相似文献
4.
5.
6.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法庭科学DNA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法医物证男女混合样本中的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并进行DNA分型。方法通过双色荧光原位杂交,Y染色体标记上绿色信号,X染色体标记上红色信号,在荧光显微镜下识别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并通过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别获得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进行DNA分型。结果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够分别标记法医物证男女混合样本中的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并通过激光显微切割技术获得各自的DNA分型。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可应用于法医物证男女混合样本的检验,提高个体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杨树种属,为建立现场植物物证种属鉴定方法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收集15种常见杨树叶样本,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ITS2、mat K和rbc L 3条序列进行测序和物种鉴定效率分析,使用MEGA 5软件进行K2P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除mat K外,其余两条候选片段的PCR扩增及测序效率均为100%;鉴定效率ITS2为53%、mat K为50%、rbc L3为17.9%;以序列组合ITS2+mat K对15种常见杨树在物种水平的鉴定效率为100%。15种杨树ITS2序列中巨霸杨与山杨种间K2P遗传距离最大,为0.047 9;mat K序列中河北杨、小黑杨、新疆杨与银白杨的种间K2P遗传距离最大,均为0.009 0;结论 ITS2+mat K序列组合可以鉴定15种不同种杨树种类,并有望作为杨树品种鉴定的潜在条形码组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对几种涉案犀牛角制品的12s rRNA条形码序列比对分析,探析12s rRNA在犀牛角制品种属鉴定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以3个案件中的涉案犀牛角制品为材料,采用改良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PCR扩增DNA条形码片段12s rRNA。结果通过序列比对与分析,表明12s rRNA可将涉案犀牛角制品鉴定到种的水平。结论 DNA条形码12s rRNA可以作为一个新手段对形态上无法鉴别的犀牛角制品进行准确的种属鉴定,为案件的定性与量刑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统计学分析软件R语言在法庭科学DNA检验中的主要应用内容,重点阐述了 R语言拓展包在DNA混合物的统计学分析、DNA数据库分析、家系分析等研究方向的应用,并通过案例介绍各拓展包内主要函数的应用情况.最后,本文提出,相较于传统统计学软件,R语言在法庭科学DNA检验中应用优势将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mtDNA-HVI和Cyt b片段复合扩增法鉴定人与动物混合血痕种属的应用价值。方法用chelex-100法从人、牛、猪、狗、兔、鱼、鸡和鼠血痕中提取DNA,复合扩增mtDNA-HVI片段和Cyt b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人类在mtDNA-HVI区和Cyt b区分别出现279bp和358bp各一条带,且279bp条带亮于358bp;动物均只有358bp一条带。人与7种动物血痕的检测灵敏度均为3.13ng。检测人与动物混合DNA,灵敏度仍为3.13ng,但358bp条带亮于279bp条带。结论当358bp带明显强于279bp带时,提示检材为人与动物的混合。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主要通过对正常、大声两种说话状态下的普通话中三个单元音[a]、[i]、[u]的声强、时长、基频、谐波振幅差值、共振峰等声学参数的分析,综合比较了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大声说话时的语音并非正常语音的简单放大,二者不仅在声强上存在差别,同时在频率域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同一人不同状态下发音的频谱特征差异性较大,同种状态下发音的相似性、可比性较强,为此,声纹鉴定中应尽量选取状态相同的语音进行比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通过对正常、大声两种说话状态下的普通话中三个单元音[a]、[i]、[u]的声强、时长、基频、谐波振幅差值、共振峰等声学参数的分析,综合比较了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大声说话时的语音并非正常语音的简单放大,二者不仅在声强上存在差别,同时在频率域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同一人不同状态下发音的频谱特征差异性较大,同种状态下发音的相似性、可比性较强,为此,声纹鉴定中应尽量选取状态相同的语音进行比对。 相似文献
18.
《法医学杂志》2018,(2):120-12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21 autosomal STR loci and DYS391 locus of SiFaSTRTM 23plex DNA ID system in Han population of eastern China and to evaluate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forensic science. Methods: Typing test of 2 000 unrelated individuals was performed using SiFaSTRTM 23plex DNA ID system. The population genetic parameters of STR loci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sed. A total of 3 198 parentage confirmed cases were detected with that system and the mutation conditions were observed in 21 autosomal STR loci. Results: All the 21 autosomal STR loci showed no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P>0.05). The Ho ranged from 0.617 5 to 0.927 0. The DP ranged from 0.796 4 to 0.986 9, as well as the PIC distributed from 0.561 1 to 0.912 3. The CDP was 0.999 999 999 999 999. The CPEduo was 0.999 997 431 701 961, while CPEtrio was 0.999 999 999 654 865. Five alleles were detected in DYS391 locus, with the allele frequency from 0.004 0 to 0.729 0, and GD was 0.418 9. Except D13S317 and D10S1248, seventy-six mutation events were observed at the rest nineteen autosomal STR loci. Among them, seventy-five (98.68%) were one step mutation, and only one (1.32%) was three steps mutation. The mutation rate ranged from 0.246 5×10-3 to 2.711 4×10-3, and the averaged mutation rate was 0.892 1×10-3 (95% CI: 0.70×10-3-1.10×10-3). In 33 trio mutation cas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paternal mutation and the maternal mutation was 2.09 :1. Conclusion: The involved STRs are highly polymorphic in Eastern Han population with acceptable mutation rates by the SiFaSTRTM 23plex DNA ID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paternity testing and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 2018 by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相似文献
19.
眼损伤法医学鉴定是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的难点和研究热点,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鉴定的地方。本文针从两例错误鉴定入手,分析错误鉴定主要原因,一是鉴定人未关注病历材料中显示的重要信息,对病历材料中反映的既往病史、损伤动态发展及检查结果未予重视:二是鉴定人不具备眼损伤检查的基本技能,过度依赖外部信息。三是鉴定人不具备眼损伤的基础专业知识.对各类信息缺乏准确认识.对常见的眼损伤转归及预后不掌握。因此,结合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鉴定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阻止或减少错误鉴定的发生,(1)完整审阅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是基础;(4)实施细致、完善检查是关键;(3)准确把握鉴定标准是核心;(4)加强鉴定人专业技能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根本。 相似文献
20.
二元制抑或一元制:医疗纠纷鉴定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纠纷因专门性问题源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的"二元制"鉴定模式,致使纠纷解决的法律在选择适用上出现不同的结果,并造成了同一事实的处理结果尤其是赔偿的数额差异甚巨。《侵权责任法》的实施能否终结"二元制"鉴定模式,使冲突的相关规定、解释、解答等相关文本在法律适用上归于统一再次成为颇具争论的问题。基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结果在证据性质上的同一,有必要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仅作为行政程序的内容,并进一步建立解决医疗纠纷的鉴定机制,体现鉴定作为证据的"认定"功能,以便实现医疗行为共担风险以及利益平衡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