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隐孢子虫和隐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牛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分类、内生发育史、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流行病学特点、诊断、防治等几方面阐述了牛隐孢子虫和隐孢子虫病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前人对牛隐孢子虫3个有效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牛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及有效防制该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提纯的禽脑脊髓炎病毒(AEV)VR株CEF适应毒制备抗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技术以间接ELISA筛选获得1株分泌抗AEV(V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对制备的细胞上清及腹水进行单克隆抗体特性鉴定,经染色体计数、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测定、特异性试验、稳定性试验、SDS-PAGE电泳,表明该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介于90-110条,该单克隆抗体亚类为IgG2a,分子质量为142 ku,ELISA测定细胞上清效价为11×104,腹水效价为11×106,与其它病原无交叉反应,抗体分泌稳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部分地区禽波氏杆菌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河南、山东3省份17个鸡场的746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avium)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在我国部分地区普遍存在,70日龄以下商品代和父母代肉鸡血清样品的禽波氏杆菌抗体阳性率较低(平均5.96%);70日龄以上肉种鸡血清样品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平均50.00%),其中广西鸡场的阳性检出率为26.32%(65/247),河南鸡场的阳性检出率为76.76%(109/142),山东鸡场的阳性检出率为87.27%(48/55)。回归分析表明,禽波氏杆菌抗体阳性率与日龄呈显著正相关(r=0.928)。  相似文献   

4.
对疑似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ALV J)感染的祖代肉用型种鸡群进行病原微生物学的实验室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 ,病鸡脾、肾病理组织切片上有大量增生的髓细胞 ,呈典型的髓细胞瘤病理显微变化。肾组织触片和组织切片用抗ALV J特异性单克隆抗体G2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反应 (IFA)检测 ,结果呈阳性。病料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盲传 3代后 ,分离到 1株病毒 (JS Nt) ,经鉴定为ALV J。这些结果证明该鸡群存在ALV J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与禽腺病毒混合感染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设计的分别针对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VP2蛋白基因高变区(vVP2)和Ⅰ群禽腺病毒(FAV)六邻体(hexon)蛋白基因的特异性PCR引物,对临床疑似IBD病例的2只鸡的腔上囊样品和泄殖腔拭子样品分别进行IBDV和FAV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通过巢式PCR从2份腔上囊样品中均扩增出了471 bp的IBDV vVP2特异性目的片段;Ssp Ⅰ和Sac Ⅰ的酶切分析以及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该目的片段属超强毒IBDV(very virulent IBDV,vvIBDV)的特征性序列,与常用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远.从2份泄殖腔拭子样品中均扩增出了900 bp的FAV特异性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片段在分子水平上属于血清l型FAV(FAV-1).结果表明,该病例同时感染了vvIBDV和FAV-1.  相似文献   

6.
以抗链霉素、对卡那霉素敏感的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株(血清型为8A)和抗卡那霉素、对链霉素敏感的C48-1株(血清型为5A)为亲本,在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始终存在的条件下,以聚乙二醇(PEG,分子量6000)为助融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然后在高渗琼脂平板上再生细胞壁,再转种于含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双抗培养基上检出融合株。对筛选获得的2个融合株(简称为F2和F6)进一步研究表明,其在形态、染色特性、生化反应和毒力等方面均符合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通过血清型鉴定和双抗药性试验证明两亲本株菌细胞确已发生了原生质体融合和染色体重组,经反复继代培养证明融合株表型稳定。用F2制备的灭能苗免疫小白鼠,14d后攻毒,对两型标准强毒菌混合培养物1个MLD保护率为100%,10个MLD保护率为80%。  相似文献   

7.
鸡毒支原体(MG)、鸡滑液囊支原体(MS)、副鸡禽杆菌(APG)三重PCR诊断对于鸡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本次试验首先对三重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之后对多种病原的DNA进行扩增以确定本方法的特异性,调整MG、MS和APG的DNA浓度以确定本方法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利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本试验建立的诊断方法能够同时扩增出长度为453 bp(MG)、328 bp(MS)和241 bp(APG)的特异性片段,而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对照样品在检测时则无条带产生。对三种病原的混合D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确定MG、MS和APG的最低检出量为5×10^-3ng/μL。对37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三重PCR的检出率和单重PCR的检测结果一致,且可同时检测出两种或三种病原同时感染。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MG、MS和APG三重PCR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较高的灵敏性,可用于鸡呼吸道病的诊断和防控。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感染的血清学检测与PCR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禽白血病J亚群抗体检测试剂盒对8个鸡场的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并对出现肿瘤病变的病死鸡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采集16份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抗体阳性鸡的血液或肝组织,提取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4个肉种鸡场的ALV-J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6.52 %(3.33%~30.0%),而4个蛋种鸡场的ALV-J抗体阳性率均为0.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在肝、肾、脾组织中出现大量增生的、含嗜酸性颗粒的髓细胞样瘤细胞.PCR检测发现,有14份样本扩增出ALV-J亚群特异性的病原核酸片段(545 bp),检出率达87.5%,其中在3份肝样本中同时扩增出ALV-A亚群特异性的病原核酸片段(691 bp);而ALV-J抗体阴性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血管瘤型白血病的20份样本均未扩增出545 bp片段.扩增出的545 bp片段与ALV-J亚群毒株HPRS-103和ADOL-HcL的相应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96.2%~96.8%和95.5%~96.8%.结果证实,贵州省鸡群中确实存在ALV-J亚群感染和骨髓细胞瘤病,且出现A亚群、J亚群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从患皮肤真菌病家兔的皮屑、被毛中分离病原真菌,并进行病原鉴定;分别用5、10、30mL/L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通过皮肤涂擦法进行治疗试验,以观察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疗效。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2种病原真菌经培养特性、菌落性状、菌丝形态和孢子性状特征等鉴定,为须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3种剂量组的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家兔皮肤真菌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10mL/L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于家兔自然感染皮肤真菌病的疗效最好。试验表明油樟叶挥发油水乳剂对兔自然感染的皮肤真菌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以质粒pMD18T-env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gp90基因,酶切、纯化后,克隆至载体pFastBacHTA中,构建了重组供体载体pFgp90,并将其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使gp90基因整合到Bacmid穿梭载体中,获得重组穿梭载体Bacmidgp90.通过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gp90.抗gp90蛋白小鼠超免疫血清介导的Western-blot分析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显示,gp90蛋白被正确表达,分子质量约为45 ku;gp90蛋白在变性和自然状态下均能够被识别,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将试验动物牛和猪分为 4 组:A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牛组)、B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组)、C组(都匀亚洲牛带绦虫感染牛组)及 D组(都匀亚洲牛带绦虫感染猪组)。分别灌喂从江牛带绦虫和都匀亚洲牛带绦虫的孕节,并于感染后第67 d剖检,对牛带绦虫人工感染牛、猪的囊尾蚴形态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显示,A组、B组、C组囊尾蚴分布在肝,C组囊尾蚴分布在肝、心、肾及四肢肌肉等;A组、B组囊尾蚴外有少量纤维组织包绕,A组囊尾蚴囊壁向囊腔内突出生长,周围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B组、D组囊尾蚴发生坏死、钙化,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D组肉芽肿形成,B组、D组均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饮水对大鼠进行了镉染毒(Cd 50 mg/L)和乙酰半胱氨酸(NAC)保护(Cd 50 mg/L+NAC1 g/L)试验,8周后检测肾皮质中抗氧化指标和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观察其超微结构,以探讨镉对肾的毒性损伤及NAC的保护效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镉染毒组及NAC保护组肾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升高,肾皮质中的铜、硒、锌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染毒组比较,NAC保护组肾皮质SOD、GSH-Px活性和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皮质铜、锌、硒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镉染毒使肾皮质中的细胞核仁破碎溶解,线粒体肿胀变形,部分嵴断裂;NAC保护组病理变化不明显,表明NAC对镉暴露所致的肾毒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重荧光分染方法 ,结合免疫外科手术 ,对来自TCM 199和SOF培养系统的牛体外受精囊胚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 ,TCM 199培养系统的囊胚发育率为 31.9% (335 / 10 74 ) ,平均细胞总数为 73.1,内胚团细胞数为 16 .8,其中生存细胞占 99.5 % ;SOF培养系统的囊胚发育率为 2 0 .9% (2 4 8/ 1186 ) ,平均细胞总数为 5 6 .2 ,内胚团细胞数为 11.3,其中生存细胞占 96 .5 %。证实 ,使用TCM 199生产的囊胚质量和囊胚发育率优于SOF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14.
急性犬瘟热伴发寄生性肠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病理学方面调查急性犬瘟热与寄生性肠炎的关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和过碘酸雪夫氏染色等方法,对12例急性犬瘟热伴发腹泻的病例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6例腹泻主要是由球虫引起的,2例由隐孢子虫所致。犬球虫主要存在于病犬的空肠和回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内,在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被破坏的肠绒毛所形成的黏液内,也能检出大量的球虫。最常见的球虫形态为滋养体和裂殖体,滋养体多位于上皮细胞内或细胞间,断面呈不整圆形,核位于中央,被苏木精深染,原生质淡染呈细网状,质膜明显;裂殖体多呈不整圆形,内有香蕉状的裂殖子,位于变性的肠上皮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糖原颗粒,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时呈红色。隐孢子虫主要位于肠上皮细胞和肠腺上皮细胞的纹状缘,引起微绒毛破坏和细胞脱落。用抗犬瘟热病毒核衣壳蛋白单抗染色检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隐窝的腺上皮细胞、浸润在肠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集合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均呈强阳性反应。据此认为急性犬瘟热的寄生性腹泻是在犬瘟热病毒引起肠黏膜抵抗力降低的基础上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钒对肉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取1日龄AA肉仔鸡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试验组鸡的基础日粮中按0、30 mg/kg添加钒。试验期共42 d,每周末从每组取鸡6只,称重后扑杀,取胸腺、腔上囊和脾称重, Bouin液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摄像,研究钒对肉鸡胸腺、腔上囊和脾等免疫器官质量、器官指数和组织结构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鸡的胸腺、腔上囊和脾平均质量和器官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同日龄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鸡的胸腺小叶皮质增厚,胸腺小体增多;腔上囊皱襞发达,腔上囊淋巴滤泡体积较大、皮质较厚、退化延缓;脾小结体积较大、生发中心明显,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椭球增大。结果表明,在肉雏鸡的日粮中添加钒30 mg/kg,可促进胸腺、腔上囊和脾的发育,延缓腔上囊的退化。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五种金霉素预混剂的体外溶出度及在健康猪体内的释药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种金霉素预混剂的体外溶出度;选用体重约16kg的大×长二元健康断奶仔猪48头,随机分成6组,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给药(500mg/kg),进行其在健康猪体内的释药特性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肺组织中金霉素的浓度。体外溶出度结果表明,五种金霉素预混剂在120min内累积溶出度依次为制剂C>制剂A>制剂E>制剂B>制剂D,在12min内溶出度较快,12min以后溶出度接近第120分钟的水平;体内释药试验结果表明,五种金霉素预混剂按500mg/kg(以金霉素计)连续饲喂7d,血药浓度均上升较慢,达峰时间较长,第1次给药后第6~8小时达到峰浓度,制剂A、B、C、E组在第1次给药后第3小时至试验结束,血药浓度均超过0.5μg/mL,而制剂D在第3、4、5天的血药浓度均小于0.5μg/mL。结合临床上金霉素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五种金霉素制剂预防疾病的效果依次为制剂C>制剂A>制剂E>制剂B>制剂D,与体外溶出度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采取10头健康乳牛的咽后淋巴结,按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用兔抗牛S-100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健康乳牛咽后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结果显示,在咽后淋巴结中,S-100+DCs不仅分布在皮质,而且在髓质中也有大量分布;在被膜下窦内也有S-100+DCs,在皮质的最外层有较多的S-100+DCs;在淋巴滤泡中,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呈S-100阳性标记,而在淋巴滤泡之间则有少量的S-100+DCs;髓质中有大量的S-100+DCs,多数呈贴壁分布,少数散布在窦腔内。表明,在正常乳牛咽后淋巴结内就有树突状细胞分布,一群是皮质树突状细胞,另一群是髓质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8.
对禽骨髓细胞瘤病显性型病鸡、ELISA阳性的隐性型病鸡和阴性对照鸡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临床症状明显的显性型病鸡肝、脾、肾、睾丸 (或卵巢 )、肺等组织有灰白色结节状病灶和不同程度的肿胀 ,甚至在股骨或肋骨等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硬固肿块 ,镜检病变部位有大量髓细胞样瘤细胞 ,呈典型的骨髓细胞瘤病的病理特征。电镜下瘤细胞病变明显 ,瘤细胞胞膜下疑似病毒样粒子 ;在自然病例肾悬液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中巨噬细胞的膜性结构上发现增殖的病毒样凸起。ALV J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出阳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眼观病变的隐性型病鸡 ,光镜下骨髓、肝、卵巢、心肌等组织中可见与显性型相同的髓细胞样瘤细胞 ,但数量较少。ELISA抗体检测阴性对照鸡骨髓中胞浆含有嗜酸性颗粒的髓细胞明显少于阳性鸡 ,除在肝、卵巢等组织中偶尔出现外 ,其他组织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19.
将1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用猪链球菌2型pET32a-Sly、pET32a-38ku和pET32a-Sly-38ku表达的重组蛋白制备的疫苗,以及猪链球菌2型全菌灭活疫苗分别免疫A、B、C、D组小鼠,E组为生理盐水对照。首免后第2周加强免疫1次,二免后第2周,用致死量强毒猪链球菌2型四川分离株和江苏分离株以及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安徽分离株攻毒,观察攻毒后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结果,A组与C、D组对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保护率差异显著(P<0.05),而C组与D组之间保护率无显著差异;A、B、C、D组之间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安徽分离株感染的保护率差异不显著;各免疫组的保护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3种重组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对强毒株猪链球菌2型的攻击感染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上海地区乳牛球虫感染的季节变化情况,对上海地区3个牧场乳牛抽样直肠采集粪便,检查了718头乳牛粪样。结果,查出球虫阳性牛269头,平均感染率为37.46%,其中1月龄以内牛的感染率为33.89%,1~12月龄牛的感染率为42.33%,12月龄以上牛的感染率为25.95%。平均感染率最高的4月份为44.44%,最低的8月份为28.57%。3个牧场球虫阳性牛的感染强度(OPG值)为0~169 000个,平均OPG值为9 477个,其中1月龄以内牛的OPG值为8 270个,1~12月龄牛的OPG值为4 318个,12月龄以上牛的OPG值为145个。调查发现了6种球虫,分别是牛艾美球虫(Eimeria bovis)、椭圆艾美球虫(E.ellipsoidalis)、邱氏艾美球虫(E.zurnii)、怀俄明艾美球虫(E.wyomingensis)、柱状艾美球虫(E.cylindri-ca)、亚球形艾美球虫(E.subspherica)。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地区乳牛球虫感染率无明显季节差异,12月龄内乳牛的球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均明显高于12月龄以上乳牛,乳牛球虫的优势虫种为牛艾美球虫、椭圆艾美球虫、邱氏艾美球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