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毅安 《黄埔》2006,(1):29-31
陈毅安系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这是他1926年4月14日自军校写给未婚妻李志强(因排行第六,故信中称“六妹”)的一封信,其中介绍了军校的概况、自己的抱负以及对未婚妻的关爱,展现了80年前黄埔革命军人的风采。以下是信的全文:六妹爱鉴:如金似的光阴,一瞬都不能放弃,但才接了你上月二十五日的信,看了之后,发生许多感想,故不得不牺牲一部分时间,来作一个答复。一方面可早些解释你的疑团,使你的脑筋不致作无味(谓)的思想,一方面可以促进你做实在的工作,不至空谈。我的脑筋受了如此冲动,故以就同你开始谈话了。我们学校里虽是一日当两日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书,读到一封于右任家书。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之一,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34年。该家书写于1937年11月16日,是写给其子望德的。彼时,望德在外留学,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军已从华北及华东大举南侵。于先生对儿子说:"我每感痛苦者,即所学不足以应变,欲报国家,有心无学,皆涉空想。我常说,学无用之学,等于痴人吃狗粪。汝此后将自己所学,要切实检查一遍。以后用功,要往切实处做才是。"结末又嘱曰:"我前途如不幸,民族复兴之大业,望汝弟兄俩媳两孙继承。"  相似文献   

3.
家信难读     
若有数日收不到家里来信 ,一缕遥远的情思 ,一份急切的盼望便在心涧萦绕。其实 ,每次家信的内容 ,不外乎说说家里的农活是否繁忙 ,村里、县里一些新变化 ,还有信末尾总少不的 :注意身体 ,好好工作。越是这样的简单 ,这样的熟悉 ,越会使人感觉到家信难读。父辈的任劳任怨 ,父辈的宽慰 ,永远给年少的心一种安抚和寄托 ,他们用忍耐掩饰澎湃心底的生活愁波 ,用笑脸给子女以自信和欢乐。去年家里种了三亩西瓜 ,丰收的喜悦并未把辛劳的汗水兑换成钞票。低廉的价格 ,拥挤的市场 ,把希望吹落成一片泡影 ,熟透了的四、五千斤西瓜 ,只好先存入地窖 ,让…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段平凡的兄妹交往。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这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这是一腔博大的拥军报国情怀。 丹桂飘香的季节,从古老的苏北大地和繁华的大上海传来消息:一位25岁的普通农家女子的逝去,在苏、沪两地引起强烈反响。连云港市、县、乡三级民政部门的领导和数百名闻迅自发赶来的人们为她送行……。 如今,征得亲人的同意,当我们翻开王丽丽生前近十年来写给在上海警备区“南京路上好八连”所在团服役的哥哥王震同志的72封家信,听一听一位普通农家女子拥军报国的故事,心灵再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憾。  相似文献   

5.
怕见家信     
信封上的地址一径写下去,省之后是县、县之后是区,区之后是乡,接着便是某某村第几组了。贴好邮票你就算回到了出生的地方。那里被你称作老家,你把童年和少年都消磨在那里,无论欢乐,还是痛苦;你也把老人们埋葬在几处坟墓里,是你的哀伤,也是你的思念。  相似文献   

6.
春节前后,山东籍台胞吴先生向在舞钢市居住的哥哥及侄女寄了多封家书,据其侄女(中共舞钢市委统战部干部)说,这些书信中反映了以下台情,对我们的对台工作,颇有参考价值。一、大陆去台人员现多为中、老年人,大都有“何处是家乡”的哀叹,即使移居欧美的人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旅人读不懂家信,尤其读不懂久盼才至的家信。读家信的人如读情书的人。当他从邮差手里取过(或穿过)家信,常常迫不及待地扯开就读。他们是在收发室台阶、在人行道上、在微雨靠集中读信的人。然而他们读不懂。读家信的人一目十行。又要反复读上两到三遍。读欲快而思欲慢,心情激动得一时不能平复。这些人会在若有所思之中,从枕头底下或衣袋里再次抽出皱巴巴的信来读。他耳边必响起写信者的声音。耳边浮响亲人的叮嘱,并非夸张,而是真切的心理体验。这信倘是妈妈写来,读信的人会不自觉地模仿妈妈的语调来读这信。如果爸爸手书,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作为军人的家属是光荣的,做一个优秀军人的家属更是无尚荣光。然而,为了这光荣每个军人家庭要付出何等的代价呢?……他叫康顺德,是位有着近30年工龄的老工人,作为一名义务兵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安心服役,默默地承受着3位亲人在一年内相继去世的悲痛和沉重的债务,换来了儿子4次获得嘉奖,5次被评为优秀战士的荣誉。康顺德和老伴都是河南省扶沟县毛纺厂的工人,上有4位年迈多病的老人,下有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经济来源全靠他们夫妻俩的工资收入。尽管如此,当年满17年的儿子永林提出当兵的请求时,他表示坚决支持。绿色的军营…  相似文献   

9.
1郁达夫(1896—1945年)是我国著名现代作家,这是许多读者熟悉的。王映霞(1907—2000年)原名金宝琴,承继外祖家,改姓王,名旭,字映霞,毕业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浙江杭州人。1928年,她与郁达夫结婚。1941年初,王映霞开始在重庆国民政府外交部文书科任科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任中学教师,1974年退休,1986年被聘  相似文献   

10.
一封封平平淡淡的家信,一次次普普通通的上门走访,一声声真诚的祝福……这些看似平凡的区区小事,却浓缩着三分厂干群之间的真挚感情,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将无  相似文献   

11.
一封来信及三封附信主持人语:细细读着杨红艳同学的来信及附带的3封信,让人难以自己,这种只存留于心灵最深处的至善至真的情感之火,在“助学行动”中迸发出来,熊熊燃烧,灿烂如斯,美丽如斯,令人心痛,抬起头来脸上已满是激动兴奋的热泪。这就是我们警察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一封建议信     
在此刊出一封“建议信”和二项“小发明”。建议信是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副站长、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康复工程教研室主任、矫形器主任医师赵辉三撰写的。他的建议也正是我们想要做的工作。小发明是高位截瘫患者于卫东在长期的残障生活中创造的,赵医师给予了肯定。有相似残疾障碍的朋友可以借鉴、仿制试用。我们希望全国的残疾朋友们把你们在生活中摸索出的康复方法、小窍门,治病疗伤的验方、药品等等告诉我们。我们将请有关专家给以评定,并选登一些实惠实用的介绍给全国的残疾朋友。我们的这个小专栏就叫“生活中来”吧!  相似文献   

13.
一封来信     
编辑同志: 我们是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的政治课教师,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忠实读者。自贵刊创办以来,期期必读,受益匪浅。为使刊物办得更好,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希望贵刊今后要继续保持独特风格,努力办好原有传统栏目。此外,还建议开设定期或不定期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多渠道地及时地传播政治教学的信息和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 2.政治课教学法的研究应成为刊物的工作重点。希望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多  相似文献   

14.
一封匿名信     
春台车站公安派出所秦所长手里拿着一封刚收到的匿名信,心里感到有些震惊。这封署名“一个不怕死的人”在信中扬言要炸火车,炸断大桥!此人为何如此嚣张?为何还要先写信告诉铁路派出所?是威胁吗?还是对派出所发泄不满?于是,他叫内勤民警通知所里干警来开会,共同来分析一下这封匿名信的来历!  相似文献   

15.
一封读者来信《创造》杂志编辑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贵刊登载的"云南人换脑筋"征文,这些文章一下子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因为它能给我启发,使我受益匪浅。因此我又回过头来,重新收集整理每篇发表的征文,只要能看得到的,包括云南日报上的,我都把它们...  相似文献   

16.
两封举报信     
1999年10月中旬 ,广州市流花地区公安分局一名民警给《南方都市报》写了一封举报信 :站南路的电话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已萦绕在我心头几年之久。在情况复杂的流花地区 ,打电话被宰的顾客特别多。大都是“一个市内电话收我48元” ,“一个长途电话收我198元”。而我们的处理方式只是劝客人回去再商量 ,叫档主少收一点 ,便完事。其实就是去也没用 ,冯老板的小车就停在那旁边 ,谁敢动他。今年7月起 ,站南路的电话宰客更疯狂。打一个电话要400元、500元 ,只要顾客有钱 ,1000元也敢收。不给便打人 ,打到给清为止。9月27日…  相似文献   

17.
来函二封     
  相似文献   

18.
封不住的井     
半年前,大学刚毕业的表妹来母亲家借住。虽然是亲外甥女,母亲还是有点担心,觉得表妹性格有点内向,怕不好相处。倒是奶奶很高兴,说:小孩子的天性都是外向的,就看老人怎么教了……于是,表妹住了进来。这一进来,家里的气氛突然变了。88岁的老奶奶,尽管有一脸的褶皱,头上的银发也不剩几根,表情却是蓬勃的,眼神也有光彩。而小表妹,刚满22岁,青春才冒头,一大把的光阴和美好的事情等着她去经历,她却整日表情抑郁,大半年的光景,竟然没见到几个笑脸。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国》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好!我作为一名中学生,非常希望贵刊能报道一些学生的情况。现在学生真苦啊,我希望你们能替我们学生说话、作主,在中学掀起“减负”之风,并深入校领导之心,我感谢你们!此致敬礼上述是寄自河北徐水县某户学的一封来信;应他本人要求。我们隐去他的名字。在“读者调查表”“您还希望看到哪些方面的报道”一栏中。这位中学生写道“请贵刊多多调查一下现在中学生的情况,比如在学习压力上、精神压力上等等。现在我国正在提倡‘减负’,我看并没有取得效果。相反,我所在的学校的分班管理行动(毕业班按名次…  相似文献   

20.
痛封富豪仓     
1926年秋,向仲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溆浦县立中学。翌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其时,乡村冬粮已尽,春粮未熟,青黄不接。山民吃的吃野菜,啃的啃蕨根,大路小路到处可见一群群讨米要饭的灾民。 而大大小小的土豪劣绅却把平日盘剥的粮食一仓仓、一屋屋的囤积起来,害得老百姓叫苦不迭。 为了打击富豪,拯救灾民,中共溆浦县委组织了声势浩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