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维持和平行动作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避免冲突和恢复和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维和行动对传统维和原则的突破是国际环境变化和联合国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维和行动由"冷却冲突"到"解决冲突"的嬗变也面临着许多困境,"战后法"为维和行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法律语境,能力建设是它对维和行动提出的新的要求,它有助于推动维和行动向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冲突后阶段作为武装冲突的特殊阶段已为人们所认可,正义战争理论关于"战后正义"的讨论为"战后法"提供了理论来源。事实上,传统武装冲突法不能涵盖冲突后阶段的所有内容,当前武装冲突法中调整冲突后阶段关系的实体规则需要加以完善,"战后法"应作为其独立分支调整该阶段的特殊法律关系,以保障从冲突到和平的实现。此外,国际上处理冲突后重建问题的其他机制,如"联合国建设和平计划"、"保护的责任"等,也为"战后法"的建立及完善提供了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国加强法治建设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人权入宪也有多年,但坦率地说,围绕看守所在押人员人权保障展开的探讨、研究,似乎均集中在刑事诉讼的显环节上,而对于与刑事诉讼的有序推进相关联却隐性的环节或场所却少有关注,在押人员被拘捕后受羁押时的人权状态一直是我们的“盲点”,其人权保障状况往往受到忽视和遗忘.直到“躲猫猫”、“睡觉死”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看守所才得成为主角,并为实务界、学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体系化及其意义体系化是科学的重要特征。对于一项科学而言,休系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总结功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在发端之初就走上了移植外来法的道路,从宪法制定到宪政实践,均受到苏联宪政模式的广泛影响.在苏联宪法理论于中国大陆全面传播之时,刘少奇作为苏、中法律嫁接的桥梁,将苏联的制宪建议、宪政精神和选举制度等传入中国;通过移植苏联宪法,主持和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工作,为“五四宪法”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7.
法律冲突之普遍存在一般说来只是普通人特别是法律人的一种感觉,由于法律冲突的存在及其后果往往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和个人权利的保障,因此,法律是否真正存在冲突则既不是凭借普通人的感觉也不是依靠法律人的判断,而是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予以认可并加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对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整体战略部署的同时,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从战略高度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11.
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发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政治与安全形势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机遇,国际社会对维和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联合国维和行动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日趋复杂,冷战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通过立法来惩治针对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恐怖袭击活动。1998年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将攻击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罪行纳入法院管辖范围。2003年《安理会第1502号决议》进一步完善了规约的规定,并要求各国也在国内立法惩处这类犯罪。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后,大量法政杂志纷纷问世,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西方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使西方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促进了国人法律观念的萌发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法政杂志为西法东渐构筑了舶来渠道与生存土壤,西法东渐为中国修律变法提供了法律仿照、移植的条件,为近代中国法律、法学的萌芽、诞生发挥了启蒙与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国际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确立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规则和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建立在以安理会为核心、以联合国为基础之上的国际集体安全体制,面临新问题时显得危机重重。国际情势的变迁,严重震荡着安理会原有的权力结构以及由此确立的权力秩序,与此相关,国际法律秩序也遭遇严重挑战。安理会改革的主张各有利弊,其中涉及诸多的国际法律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安理会改革的顺利进行,并期望由此推动和平稳定的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从法理学的角度审视法律冲突在国际私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看出,国际私法尽管是与法律冲突相伴而生,但它的任务却并不是要解决法律冲突,而且事实上也解决不了法律冲突。法律冲突的解决只能依赖于各国“应然法律”的趋同,而国际私法的任务则是通过确定涉外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去建立并维护一个合理的、正当的国际民商事交往秩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有权制度的物权法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所有权物权法构建的基本问题,是由谁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及其与国有财产占有或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此,应当在承认法人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国家的出资人地位加以解决。集体所有权的物权法构建,应当否定其作为一种独立所有权的形态,在正确认识所谓集体财产或集体所有权真实性质的基础上,恢复其共有或私有的本质,甚至可以对一定的集体所有划归为国家所有即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并按传统物权法所有权制度的一般原理对其作出具体规制。 相似文献
17.
黄震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2(1):8-11
《易经》中的“讼”卦反映的是商周之际的法律变迁;“讼”卦的法律观念意蕴悠远,包含了王权至上的法律渊源观,明德慎罚的司法道德观、谨守成事的判例适用观,无讼息争的法律畏避观。 相似文献
18.
乡土社会民间法与基层法官解决纠纷的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基层人民法院在解决民事纠纷时与乡土民间法的冲突与转化关系。着力阐释乡土社会民间法的作用 ;基层法院法官运用乡土民间法解决纠纷的原因 ;以及乡土民间法在解决纠纷时的实现过程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From its very beginnings the European Union(EU) has taken an interest in that area of legal activity known as the conflict
of laws or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 purpose of the conflict of laws is to determine how a national court should behave
when confronted with a legal dispute that involves a foreign element. A state's conflict rules will provide the answer to
three basic questions: in what circumstances their courts may assume jurisdiction over cases involving a foreign element,
what system of municipal law to apply (their own or that of some foreign legal system) and which foreign judgments are capable
of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within their national system. The very fact that the EU exists in order to bring states together
to form a single internal market would seem likely to provoke conflict of laws situations. It, therefore, appears unremarkable
that the EU has agreed a variety of measures with a bearing on the conflict of law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however,
is not to give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EU's interventions on this topic. Instead the intention is to offer some thoughts
upon and to raise some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EU's engagement with the conflict of laws. In particular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he EU is taking the conflict of laws and how this has
affected the focus and character of the subject in one Member State, namely the United Kingdom.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