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司法独立为目标的清末司法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型司法机构,为清末司法转型奠定了基础。本文试阐述清末司法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论述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转型,展示其对清末法制变革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当今法制建设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清末官制改革中的大理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法制近代化肇始于清末司法改革。其中 ,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理论框架 ,实行司法与行政分立 ,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司法体制 ,揭开了中国近代司法体制改革的序幕。筹设大理院以及各级审判厅是司法独立运动的核心 ,也是清末官制改革的重心。本文在清末官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分述大理院的筹设过程和筹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考察了司法权限划分中的部院之争 ,以此揭示出中国法制近代化艰难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春杨 《政法论丛》2005,(2):23-27
在清末变法的大背景下,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传统司法体制弊端重重;同时,其变革的经济条件已趋于成熟,加之收回治外法权的呼声日益高涨,终于导致了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剧烈转型变革。清末司法体制的转型变革既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将会给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清末变法修律的技术性官僚,沈家本提出的改革措施,可谓亘古未有,开创了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先河。对沈家本修律的贡献,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对其司法改革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思考。本文主要以司法改革为切入点,对沈家本的司法改革措施加以论述,提出对当前司法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代法学期刊最主要的宏旨之一就是关注司法改革,倡导司法改革,反映司法改革成果,进而推进司法改革,成为描绘司法改革图景的平台,预测司法改革走向的风向标,司法主权的捍卫者,重大司法问题的诊治者,堪称司法改革的"推手"。从清末民初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几乎每一次司法改革运动的发轫,都离不开法学期刊的宣传和鼓吹。法学期刊从学理到实践,对司法改革问题及时加以讨论,对厘清改革思路、探明改革方向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其保存下来的大量近代司法改革文献,为后人研究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宝贵材料,值得深入挖掘利用。  相似文献   

6.
清末的刑律改革,是清末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改革废止了在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封建刑律,制订了中国第一部仿效西律、基本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刑律”,在中国法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过去,对这场改革以及在改革时制订的新法令、新刑律的研究还不很多,对它们的性质与历史作用也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主要就清末刑律改革的内容来对这场改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在中华法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其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是如此:在传承清末民初变法修律成果的基础上,早年借鉴德、日,近年仿效美国,从早年五权分立模式下司法制度的设计,到近年旗帜鲜明地反复重申"司法为民",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变革自新的进程中。同文同种的台湾地区的司法改革,无疑能为我们的司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以下试图从台湾地区司法沿革的历程、目前司法改革的成果和未来司法改革的动向来剖析台湾地区现代的司法改革。一、司法沿革的历程台湾地区的司法制度的沿革可以追溯到清末改制和国民政府迁台前的司法变革。1906年,清政府将刑部改为法部,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行政法院之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在近代司法改革的过程中 ,选择了二元司法体制 ,从清末开始就有设立行政审判院的计划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设立了平政院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了行政法院。中国行政司法制度的变迁 ,足以引起我们对行政法院法治功能以及制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姜小川 《法学杂志》2012,33(7):34-43
清末司法改革的价值因清廷的覆灭而未得以实际体现,但这场改革内容之多、见识之远、对中国现代法制影响之大,即使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仍令人汗颜,对现今中国法制的改革和完善启示依然颇多。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对司法独立的价值追求与现实依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秀桃 《中国法学》2003,(4):164-173
司法独立来源于西方近三百年政治革命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是现代司法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司法向来司法行政合一 ,司法权既无法获得独立 ,也没有必要的权威。近代已降 ,面对西方的冲击 ,在清末新政改革中 ,传统司法按照西方司法独立的制度框架开始了艰难的近代转型 ,这一转型成为民国时期法律变迁和司法改革的主脉。本文立足于对司法独立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全面考察 ,认为近代中国在对司法独立进行价值追求的过程中 ,逐渐抽空其内在的生命 ,转而崇拜其外在的空壳 ,并将这个空壳视为真实的存在 ,以便于使其依归于中国的现实 ,实现其一种本土化的选择目标———从理想到现实的转换、从价值理念到工具理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清末奉天各级审判厅的创办,以司法独立和司法统一为宗旨。创办以来,陆续解决了官员选任、司法经费、审结新旧案件等方面的困难,制定了各种审判程序和章程,得到朝廷嘉许,成为清末各省审判厅中的“样板工程”。然而,深入考察会发现,新设立的审判厅并未得到行政机构的尊重,旧的财政体系已无法支持审判厅的正常运转。这说明,若无财政、人事、教育、经济、议会等方面的改革加以配合,清末司法改革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司法改革至今已走过20余年的风雨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步、全面展开和攻坚三个阶段。伴随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司法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推动中国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更大成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审视和反思,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地设置刑事审判程序,有助于全面落实刑事诉讼的原则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充分体现刑事诉讼的民主化和法治化。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推动了审判制度的改革,庭审正在成为诉讼的中心和重心。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现行刑事诉讼法有关审判程序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亟需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时下许多人"信访不信法",其实质是法律权威缺失,司法裁判不具有终局性;其要害在于人治的司法大于法治的司法。所谓"司法无信,焉能信之",前一个信为诚实而不欺;后一个信为可靠而不疑。当司法者不能排除干扰"一断于法"时,人们只能敬而远之。此乃司法之不幸,更是国家之不幸。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此不正常现象必须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字子惇,浙江归安人,我国近代著名法学家和改革家.他一生致力于司法实践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晚年参加清末新政改革,主持制定了一批新律.  相似文献   

16.
沈家本是清末修律改革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但以往的研究受研究方法的局限 ,将沈家本描述成一个孤独的司法英雄和法学天才 ,显然 ,这与清末法制变革的历史真实相去甚远 ,也不符合沈家本的真实面目。运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通过分析清末国家元场域与司法场域及法学场域等场域间的关系 ,从中揭示沈家本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晚清司法场域变迁的逻辑 ,还沈家本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清末庚辛午清政府与西方狱制的正面接触中发生的“黑屋”事件为分析对象,对事件的缘由、当事方的态度及最后的抉择进行仔细解读,并对其进行法的历史、文化的诠释,将其置于广阔的帝制中国下的司法移植、文化传统和现实的语境中考察,从而对清末狱制移植和改良做一些拓展性思考,以期对当前的行刑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 ,是司法现代化的形式合理性表征 ,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以司法现代化为视角 ,考察 2 0世纪中国司法独立的百年曲折历程 ,勾勒近现代中国司法独立思想的形成与确立 ;从清末变法修律这一司法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探讨中国司法独立的制度发端及其得失 ;分析其内在矛盾及其制约因素。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历经了勃兴与衰落、反思与改革、重构与进步的艰难发展历程。透过这世纪沉浮 ,折射出司法独立的思想与制度变迁脉络 ,从而揭示这一变迁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张桂梅 《政法论丛》2009,(1):110-112,F0003
诉讼法律思想是清末修律时期新法律思潮中的一股,当时的中国法学家开始对诉讼程序正义、独立编纂诉讼法典、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分列编纂有了初步认识。他们的思想在当时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开拓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局限性。对清末诉讼法律思想的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司法改革的道路上既要大胆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又要对我们的传统进行合理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制定法在中国古代司法判决中的适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志强 《法学研究》2006,28(5):138-149
以司法判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司法中国家制定法的适用方式,描述其发展和转型的历史脉络,分析其特色和成因,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秦代和汉初严格守文的司法风格在西汉中期经历了重大转变;随着法律意识形态和制度的稳固,唐代形成了对制定法形式性尊重而工具性运用的风格,贯穿于刑事和民事的司法审判中,直至清末。这种尊重而实用的方式是唐代以后适用制定法的基本特色,直至当代依然有其影响力,足以引起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