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芳 《北京观察》2022,(2):74-76
1929年陈寅恪在南院2号写就《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提倡晚清以来的现代学术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主张后来他一再强调。世人称王国维和陈寅恪为"学术双峰"。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祖父陈宝箴为晚清戊戌时期著名维新人士,曾任湖南巡抚,积极推行新政。1902年,12岁的他即开始长达23年的游学历程,足迹至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研习各国语言30余种,在此期间大致奠定了"为不古不今之学"的学术研究根底,为后来成就一代学术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饶展雄 《同舟共进》2009,(12):57-59
【"无知批有知"是如何开始的】 2009年是陈寅恪逝世40周年。每当提到陈寅恪,就不禁想起53年前,我们中山大学1956级同学集体拜访他的情景。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热”已渐渐冷却,提起陈寅恪,或许人们会想起他那句洪钟落地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想起他的学究天人及“教授之教授”的称誉。不太有人会进一步留意他和他所处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关系,也不太有人把目光投向他和他的同时代人。但离开了陈寅恪的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史学大师。他家学渊远,又游学日、德、美等国长达16年,通晓10多国语言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尤其精通梵文。陈寅恪的才学,当年梁启起先生推荐他任清华大学研究所教授的事可见一斑。当时陈寅恪既无博士、硕士学位,亦无专著,可梁先生对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曹云祥说,自己亦无博士学位,虽著作等身却还不抵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清华就这样聘了陈寅恪。陈先生一向崇尚学术自由,坚守独立精神,不肯随俗俯仰,迎合潮流,故虽然学术成就极大,却长期备受冷落。他晚年失明,眼前一片黑沉。是黄萱担任  相似文献   

5.
付林鹏 《传承》2009,(7):38-38
陈寅恪先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狷介和孤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了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导师之一(其他三位是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先生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据说,  相似文献   

6.
大师的风度     
梁启超与陈寅恪同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两人的友谊也很特殊。应该说,是梁启超最早把陈寅恪举荐到清华的。关于梁启超举荐陈寅恪的故事,人所共知。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立即决定聘请陈寅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相似文献   

7.
潘光旦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曾提出“清华四哲”之说,除了陈寅恪、叶企孙和梅贻琦,剩下的就是潘光旦了。其中陈寅恪是历史学家,叶企孙是物理学家,梅贻琦则是教育家。至于潘光旦,有人说他是社会学家,因为他当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有人说他是心理学家,因为他翻译过霭理士的名著《性心理学》;还有人说他是民族学家,因为他晚年做出了几项开创性的民族学研究。其实,潘光旦自我定位首先是一位优生学家,其他的“家”都是“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马立诚 《传承》2010,(34):46-47
<正>一今年77岁的吴明瑜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的特点之一是思路清晰,记忆力极强。他是浙江德清人,出生于1931年,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曾任华东财经委员会秘书。1949年随军南下,1952年入党,50年代初调入中央新成立的地方工业部工作,在中央机关历练了大半辈子。他学识广博,政治、经济、文化皆有深入涉猎,还兼任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所以他的同辈人或是比他年长一点的前辈都夸他"脑子好"。  相似文献   

9.
运迪 《现代领导》2009,(10):21-21
麦肯纳现任麦当劳公司董事长.此外,他还是怡安公司、芝加哥小熊足球俱乐部及蓝天公司的经理。1984年12月至1991年8月.他曾任芝加哥小熊足球俱乐部主席。1992年至2000年.他曾任圣母大学董事会主席。麦肯纳还曾经担任过科学和工业博物馆董事会主席、美国爱尔兰基金会董事等其他职务。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海峡两岸,罗家伦均被明显低估,甚至被刻意丑化——有的评者贬损他是名不副实的庸才,有的讥诮他是夤缘附骥的政客。若以事实权衡,则前者的评价太低,后者的评价太酷。历史学家陈寅恪治学谨严,论人素不轻许,王国维、刘文典、傅斯年能够得到他的推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罗家伦居然也能入先生的法眼,就有些令人意外了。罗家伦身上最醒目的标签莫过于"五四健将",他与政党政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并非潜心于典籍、致力于学问的纯粹学者。陈寅恪高看  相似文献   

11.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陈寅恪对王国维的理解华中师大马良怀博士在王国维所交往的人员中,陈寅恪可能是时间最短的一位。然而,正是这位与王国维相识、交往尚不足一年时间的陈寅恪,予以了王国维准确、深刻的理解。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溺于昆明湖的消息传出后,学...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政协公报》2001,(11):47-48
陈寅恪教授是中外闻名的国学大师、史学泰斗、外文权威。笔者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曾聆听他的授课,趋庭承教,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3.
当太阳从五老峰后露出了脸,景寅山上陈寅恪与夫人唐筼的合墓便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陈寅恪墓由第四纪冰川遗留的漂砾石搭成,距今已有百万年的漂砾石在朝阳下闪着熠熠的光泽。陈寅恪与夫人的骨灰是2003年6月16日落葬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的,建墓的山现已被命名为  相似文献   

14.
沈效民 《黄埔》2007,(4):21-22
曾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顾问的郭化若将军离开我们好些年了,人们还常常在怀念他。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学习、工作了将近两年时间,是黄埔早期校友中的一位佼佼者。  相似文献   

15.
秦友莲 《政协天地》2012,(11):42-45
在道路、桥梁、城市建设中潘世建工作了三十年,期间曾任厦门市副市长12年,城市建设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歌。他庆幸自己出生在厦门,是厦门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理念。今年3月转任厦门市政协副主席之后,  相似文献   

16.
书画展厅     
《楚天主人》2010,(6):58-59
李岩吉林扶余人,1939年1月生。曾任武汉市委副书记、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现任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2003年,他开始走近书画天地,  相似文献   

17.
姜信真同志1987年-1991年任西安市副市长,1991年至今任陕西省副省长。此前,他是教授,曾任系主任、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他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其后在科研、高教战线工作28载。他的人生道路很不平坦,1958年因多说了几句真话而坎坷21年,直到1978年才  相似文献   

18.
和国的历史造就了一位叱咤风云、赤胆忠心的英雄。他率领隐蔽战线千军万马巧与敌人殊死扶杀,克敌制胜,一生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尽管他的光辉业绩还鲜为人知,但在党的历史上数次关键时刻所创建的功绩却永载史册,令人难以忘怀。他就是曾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李克农上将。丹枫似火,金桂飘香。1999年9月15日,是李克农将军100周年诞辰纪念日。1943年,李克农同志曾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西北公学校长,值此特殊日子,我…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乔典运,河南西峡县人;!929年2月出生,1997年2月不宰逝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阳市作协主席。他是我省著名的乡土作家,自SO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不幸并没有打倒他;而且使他站得更加笔直,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他  相似文献   

20.
《春秋》2016,(5)
正著名学者、诗人、红学家、翻译家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父吴宓教授,是与陈寅恪和汤用彤并称"剑桥三剑客"的学界名流,一代宗师。他离世虽将近40年了,但他的一些生动而幽默的轶事,在学界中仍被人们饶有兴趣地传颂着。吴宓字雨僧,1893年生,陕西人。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长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在一次学潮中两人双双被开除。事后,校长宣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