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重庆》2006,(10):1-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06,(10):49-49
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  相似文献   

3.
陈芳  张景勇 《台声》2006,(11):24-26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决定》同时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决定》同时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观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保障就其本质来讲,是解决人的问题,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人们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浅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并使用“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我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贡献。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作如下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  相似文献   

9.
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献茹 《人大研究》2006,(11):32-35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所谓“和谐社会”,指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和谐社会一词从不同方面给予不同阐释。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社会;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石的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是能够…  相似文献   

10.
第2时间     
视点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和谐社会目标为期四天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10月11日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是20多年来,第一次以社会建设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也是我党第一个有关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而言 ,在民主法制建设领域实现以下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目标。小康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最前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为此,笔者认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切实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当好排头兵。  相似文献   

13.
一、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决定”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这一内容表明,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最近闭幕的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根据中央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正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共产党员和全省人民面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  相似文献   

15.
杜伟 《时事报告》2007,(5):42-42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被列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在本次人大会议审议的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支持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这五个特征,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民的平等权利和各项民主权利得到真正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表现,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创造才能、创造成果得到尊重和肯定,社会机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社会安定有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人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实际上就是如何通过发挥人大职能促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文化惠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宗旨。基本文化权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改善文化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根本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做好文化惠民工作,要着眼于设施更加完善、队伍更加健全、活动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覆盖面,创新服务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华美乐章。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没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强调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这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方面,社会是和谐的;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的和谐社会”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与时俱进的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十七大提出要准确把握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自觉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及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廉政文化的新发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时代要求。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一、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民生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实际上,解决民生问题本来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