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飞宇 《法学评论》2005,23(3):88-94
由于立法的时间差异以及价值理念的不同,我国的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和档案公开制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现行档案法的规定,绝大部分的现行政府信息都要成为档案,适用档案公开的规定。但如果完全适用档案公开的规定,将会影响公众知情权的满足。鉴此,笔者提出应该从定秘、解密、扩大解释、完善程序等方面淡化档案公开和行政信息公开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二者混为一体的大同局面,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2.
公告违法行为是行政处罚机关针对违法情节严重而又不改正或停止违法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行政措施。公告违法行为既不是一种行政处罚 ,也不是对行政处罚的执行 ,还非一般行政信息公开 ,而是强迫行政相对人履行责令停止或改正违法行为义务的一种执行手段。公告违法行为应当以责令停止或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为前提 ,且要处理好行政效果、公众了解权与行政相对人权益之间的适度关系。应当完善公告违法行为的适用条件及其程序 ,并赋予行政相对人请求法律救济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行政处罚法》第48条第1款吸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规定,在法律层面设定了行政处罚决定有限公开规则,但却面临严峻的适用困境。行政处罚决定兼具政府信息、相对人负面信息和公共信用信息三重属性,其广泛公开规则已然覆盖各层级规范,且与及时公开、多渠道公开等规则相衔接。为释放有限公开规则的作用空间,有权机关应当明确否定并清理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广泛公开规则,厘清有限公开规则在政府信息公开、声誉制裁、信用监管等不同维度的核心要求。同时,客观呈现公开内容、限制公开载体与方式、适当予以暂缓公开等审慎公开规则亦应与有限公开规则相衔接。有限公开规则须以行政裁量和听取意见程序为支撑,无法以自动化方式展开,但建构行政裁量模型仍有益于解决其被架空的难题。“违法行为主体—违法行为客体—违法行为严重程度”三维裁量框架有助于增强公开标准的明确性,矫正实践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标准的普遍背离。  相似文献   

4.
除了政府主动通过新闻发布制度和渠道发布的政务信息之外,涉及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务信息。无论对于项目所牵涉到的公众,还是有机会参与项目的投标单位,甚至全国范围内所有纳税人,这些信息都应当被及时充分公布。然而,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规避信息发布、发布假信息、假装发布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本文根据中国招标采购信息发布现状,阐明根据中国政务“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从“需要知晓”原则和尊重公民知情权出发,规范招标采购信息的发布机制,保障投标采购活动的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公众对其具有良好的体验,公众体验包括信息获取体验、信息真实性体验和利益相关性体验三个方面,分别以政府的行为态度、制度技术和价值取向为保障条件。但当前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工作中态度消极、制度及技术落后、价值取向偏失却导致公众时常产生负面体验,严重削弱了政府公信力,因此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应通过改善政府态度、健全相关制度及采用相关技术、纠正政府的价值偏向等措施,来改善公众体验,维护和增强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以来,政府机关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依申请公开制度的实施仍面临不少阻力。实践中,行政机关以审查申请用途的方式限制公众申请政府信息,且对于政府信息的范围、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的关系等存在错误认识,申请的处理还欠规范,不公开理由也缺乏依据。推进依申请公开制度,必须厘清公开与不公开界限,取消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资格、申请用途的审查,明确界定不公开信息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风险认知模式及其行政法制之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戚建刚 《法学研究》2009,(5):100-110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专家风险认知模式和公众风险认知模式在风险本质、判断风险严重程度之因素和评价风险之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分歧。两种认知模式的差异对规制风险的行政措施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应当通过行政法律制度变革来避免这些消极后果,以便在科学和民主、事实和价值之间获得恰当平衡。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实行一种多中心的风险信息公开立法模式;制定并发布统一和完整的风险信息标准,定期加以评估和更新,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风险预警制度”;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以便培育公众理性;依据各种定性因素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加以调节;充分发挥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工作办事机构在风险教育、沟通和公开方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信息公开制度基本问题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平 《河北法学》2000,(1):34-36
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发行公司全面、及时、真实、准确地公开有关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信息,使投资者在平等的条件下获得信息.如果没有信息公开制度,对证券违法行为则失去了法律上的约束.从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及维护证券市场秩序出发,必须由立法机关制定强制信息公开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得以建立起来,全国各地和各级政府均出台诸如电子政务、新闻发言人、政府上网工程等信息公开制度,推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的是公众的知情权抑或其他?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受到限制,政府信息公开缺乏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司法救济途径不明确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发展,各国纷纷打造信息公开制度升级版,更好为公众服务,扩大公众参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中已经对升级版制度建设提出新要求,也有一些有益经验。应该借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改的机会,按照中央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求,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我国3.0版政务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1.
《政府法制》2008,(14):53-53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自7月1日起施行。该实施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可以通过7种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和载体公开政府信息。对未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造成所发布的政府信息内容不一致并造成不良后果等情况,监察机关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将给予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1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谦 《法律科学》2007,25(3):150-158
环境信息的公开不仅是公众环境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产生后维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等权益以及积极有效参与事件处置的前提.要建立和完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信息制度,就必须结合这类事件的特殊性,在尊重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共性的前提下,尤其要强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环境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3.
梁苏琴 《法制与社会》2013,(34):140-141
环境信息的公开不仅是公众环境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在突发性环境事件产生后维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等权益以及积极有效参与事件处置的前提.要建立和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的环境信息制度,就必须结合这类事件的特殊性,在尊重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共性的前提下,尤其要强调突发性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环境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机理在于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人民的知情权以及信息自由的三重价值。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公众知情权的宪法依据,可依法律解释而获得。对比中美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公开范围、救济途径、制度程序等五个方面,表明美国《信息自由法》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具体制度的规定具有理念与实践的差异,从而透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不足,并指出《信息公开法》出台的必要与紧迫。  相似文献   

15.
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探讨消毒产品监管对策,通过分析一起消毒产品经营领域的典型案件,思考消毒产品查处中发现的问题,讨论相应法律依据和管理对策的设定。分析得出,消毒产品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标签(说明书)和卫生安全评价报告上,且其违法行为随着网络交易发展出现了取证难的情况,而相应监管的专门法存在一定缺陷,缺乏震慑作用。建议完善消毒产品监管的专门法,明确药用宣传案件应按假药论处,加强卫生安全评价报告网上备案系统顶层设计,线上经营产品信息发布应遵照线上线下相一致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公众对信息自由和知情的诉求,行政机关的职能保密和习惯保密,这二者构成了我国现阶段失序性社会纠纷中舆论冲突的主要矛盾。这类舆论矛盾的解决溢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程序性和技术化范畴。信息自由权是基本人权,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义务。作为一种国际趋势,最大限度公开是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由于公开与保密界限确定的复杂性,立法者应当尽可能将公开的范围明确化,避免严肃的法律变成可以让政府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并选择“重点公开”内容的指导性意见。我国应当从信息公开的原则、信息主体范围、信息公开手段、知情权救济机制等方面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制定统一的信息公开法。  相似文献   

17.
陈芮琪 《法制与社会》2012,(10):282-284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网络涉警舆论与公众获取信息的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安机关公信危机.同时,知情权作为我国公众的一项具有宪法性的权利应被公安机关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所保障.本文通过对实证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探究公众接受信息因素、公安机关信息公开制度、网络涉舆论特点,来探究公安机关公信危机的原因,为保障公众知情权、提升公安机关公信力提出时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法律中的公示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公示制度的特征公示制度是指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就其享有的某种权利,进行的某项商事行为,或所处的某种状态,通过法定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并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制度。我国的公示法律制度,同其它制度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公开性。公示当事人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将自己所享有的某项权利、状态、行为等法定内容,向不特定的公众公开,让公众能够知晓,公示人必须保证自己公开的方式能将信息传达给公众,传播的媒介或途径必须是公开途径,如通过新闻媒介或有关法定机构,否则,就不构成公示,如有限责任公司向其股东送达公…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但一份由公共与环境研究所(IPE)与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共同发布的污染信息透明指数(PITI)显示,中国113座城市2008年环境信息公开的执行情况堪忧。本文运用比较案例研究的方法,结合文化之根和对话网络的分析框架,对世界银行于1999年一2000年在江苏省镇江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环境信息公开的试点项目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当环境信息公开项目自上而下推进时,领导者对其的承诺、认知和投入资源的多少决定了项目是否成功;但信息未能成功发布也不会引起公众关注。现今,非政府环境组织积极介入,则会产生自下而上的压力,将会有效推动建立关于环境的社会对话网络。公众从而得到赋权,可以主动搜寻并利用环境信息,有效参与决策过程和寻求污染损失赔偿。  相似文献   

20.
赵立荣 《方圆》2020,(2):27-27
《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第十条个人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发布求助信息时,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在显著位置向公众进行风险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