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伊壁鸠鲁论:量子力学的先哲史南飞在中文版的《坂田昌一科学哲学论文集》的正文里,最后一篇是《我的经典─—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该文最后一段文字,又追溯到他的“经典”之更早的源泉,即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常宝莲 《前沿》2014,(3):72-74
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作为认识活动的民事诉讼证明,为保证证明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合理性,在诉讼证明中运用哲学的方法论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重点探讨了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方法论之运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方法论之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之运用。  相似文献   

5.
“看”是哲学的独特方式。西方哲学的“看”自古希腊起就显现出了其样式。到了近代,“看”被僵执化为二元分立的认识论模式,失却了时间性和历史性,导致了一种“静观”和“自闭”的立场,漠视了人的生存的鲜活与真实。中国哲学的“看”专注于内在的修养与发扬,重视生成与“缘”性,但却寄托于“心”之觉知,失之于神秘晦暗。马克思的辩证法开启了“看”的合理视域,立足于感性实践之基础,着眼于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使人的和历史的辩证本性真实地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看”的视域充满开放,从根本处超越了近代哲学的现成状态,实现了“看”之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雷磊 《探索与争鸣》2023,(9):14-17+177
<正>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戴逸教授针对当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消极的判断,即“法学是幼稚的、史学是混乱的、经济学是贫乏的、哲学是危机的”。这些判断指出了当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困惑,并被后来者称为“戴逸之问”。自此,众多学者将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向何处去”作为重要论题,并孜孜以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早期海军留学生,严复是鸦片战争之后向中国系统介绍和研究西方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与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曾被时人誉为“哲学初祖“和“新道德”的启蒙者。严复对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贡献,有人把他比作英国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一生从事经济学、伦理学和哲学的研究与著述的边沁(1748~1832),甚至说他是中国的边沁。应当说,自从有了严复,近代社会科学才在真正的意义上来到中国。中国的社会科学能够发展到今天,严复的启蒙和奠基之功是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9.
杨国荣 《探索与争鸣》2022,(1):149-154+180
作为既具有学科性,又具有超学科性的智慧之思,哲学与“教”的关系呈现不同方面。具体而言,这里涉及“思”和“授”两个维度。所谓“授”,主要与知识的传授相关,“思”则是通过引导人们接触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经典,以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教哲学固然需要传授哲学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哲学教育的对象学会哲学思考。与教哲学的以上两个方面相关,这里同时涉及哲学本身内含的可说与不可说二重品格。在哲学教育的领域,身教重于言教,这不仅体现于道德教育,而且涉及更广意义上的“做哲学”。“何为哲学”与“哲学何为”的问题彼此相涉,“什么是哲学教育”与“哲学教育的意义”这两个问题也彼此关联。“教哲学”既关乎思维方法的提升,也指向合理的价值取向。哲学教育不仅仅涉及哲学的领域,而且关乎一般的教育问题。事实上,哲学教育和一般教育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胡适以“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精华联结起来”作为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根本宗旨,奠定了中国近80年来以西方哲学史的观点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其主要贡献是在发掘中国哲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成就,使之与现代科学精神相接轨方面.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对于以西释中的过于倚重,使他亦不免作出某些牵强附会的臆说.  相似文献   

11.
谭文旗 《求索》2013,(6):115-1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当前世界思想文化多元趋势不断强化,要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话语,就必须明晰“道”之要义。本文试图在阐明“道”的传统哲学要义基础上,回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以此恰切把握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历史源流.进而克服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失语症,建立一套属于自身而非西方“拿来”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13.
按照现行所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书籍的一致看法,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世界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和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我以为,不管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还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都没有超出认识论或者理论哲学这个范围。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研究这些认识论问题,这就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批判的“以往的哲学只知道解释世界”的旧哲…  相似文献   

14.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所谓哲学之思,就是超越感性的物象世界去透视一个只能用思想才能把握的思想的世界。哲学思维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对无限的和终极的思想之域进行研究和观照,让精神的理性之光射入这个"阴影的王国"。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打通哲学之眼、掌握和提升反思之法、观照和把握思想之域。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王充与王符元气论之比较李少惠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思维成果之一,产生于汉代,并由王充和王符予以整理和系统化。二王批判地继承《管子》、《淮南子》的元气学说,抛弃《纬书》的意志之天,吸取其中“元气产生天地”的合理内核,对“元气”范畴重新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史学有优秀的传统,那便是明道,以及所以行道之大纲。今日史学失去了上述优秀传统。大道隳已久。今日无论哲学还是史学,以及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要务皆为寻此茫茫坠绪并显明之。对于显明道,史学优于哲学。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然而,史学家须先体悟道,而后方能将所体悟之道“见之于行事”。于是,史学家不可不知以论道为己任的哲学。由此看来,有必要先提出两个问题:(1)何谓“一个学者”?(2)“我定学科”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理论上对“否定之否定”的直接阐发,集中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为了从思想理论上彻底清算“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思想路线,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总结建党十多年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资料表明,从1936年底开始,毛泽东在几年时间内,阅读  相似文献   

20.
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宋儒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凡为儒者没有不谈“义利之辨”的。义利之说成为中国哲学突出和富有特色的理论领域。本文拟对儒家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