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洲法郎区的演进及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郎区是由原法属殖民地国家组成的统一体 ,在区内使用非洲法郎 ,目前有 1 5个非洲国家加入了非洲法郎区 ,其中科特迪瓦等 8个国家共同组成了西非货币联盟 ;喀麦隆等 7个国家共同组成了中非货币联盟。法国与非洲法郎区国家的货币合作原则为法郎区货币运行机制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而通过在法国财政部开设的交易账户 ,将非洲法郎区的中央银行与法国财政部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中非国家中央银行的运行机构包括货币委员会、货币中介委员会、中非国家中央银行等 ,西非国家货币联盟则由国家首脑会议、部长会议、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等机构组成。  相似文献   

2.
刘文  刘婷 《东北亚论坛》2013,(2):66-80,130
后金融危机时期,基于共同利益的需求,东亚货币一体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日韩3国货币合作在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国货币合作具有经济基础:3国经济力量雄厚,产业结构和资源互补性强,贸易增长迅速,汇率波动差异趋小,货币政策方向也渐趋一致。计算3国货币合作的OCA指数表明,与危机前相比,3国进行货币合作的成本已经有了明显改善,3国2011年的OCA指数与1995年欧洲各国与德国间的OCA指数相近,这表明与当初的欧盟相似,3国已具备进行深入货币合作的条件。人民币和日元的协调与合作对3国货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中国应谨慎而积极地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适度通货区(OCA—optimal currency area)是指地域上相近的多个国家通过多边协议的方式,建立起汇率波动幅度较窄的、相对固定的、紧密的区域性货币联盟或者形成区域性的货币统一.毫无疑问,通货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高级形式,是基于紧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当前的"美元体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可持续性.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制和"美元体制"下,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美元体制"的主要受益者和支撑者,也自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受害者.现阶段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巴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东亚各经济体尚不具备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能力;同时,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应改变应对危机的实用主义哲学,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进行更加长远的路径设计,在区域整体层面和局部层面两个层次上加快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使中国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但其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能否进行顺利的调整,使中国成为能够替代美国的区域内最终产品市场的提供者,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日两国能否比较顺利地开展汇率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东亚地区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决定了该地区难以出现"一家独大"式的货币合作模式.因此,中日两目的协调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欧元模式与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两种典型的国际货币合作模式,欧元模式和东亚货币合作模式适应了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区域货币合作领域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在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形成动因、路径选择、"锚货币"确立及最优货币区标准的满足程度等方面,二者之间既有一定共性又有诸多区别,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东亚货币合作的优长和不足之处、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以及加快前行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6.
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的制度基础,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析其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网构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国际货币体系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功能使得全球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了基础保障;国际货币体系对于流动性管理的重视和全球流动性管理机制建设有利于保持全球流动性的稳定;国际汇率协调有利于国际收支失衡改善和汇率基本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争取通过机制安排来弱化货币中心国的政策外溢效应;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结构改革是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基础保障之一。但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面临着诸如国际货币体系安全的内生矛盾、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短板、全球与区域金融安全网络的迭代以及改革泛政治化等问题。基于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金融安全的内在关联,应在促进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立流动性管理机制、推进超主权货币建设、深化区域货币合作五个方面,推进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建设,保障全球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7.
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的制度基础,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析其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网构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国际货币体系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功能使得全球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了基础保障;国际货币体系对于流动性管理的重视和全球流动性管理机制建设有利于保持全球流动性的稳定;国际汇率协调有利于国际收支失衡改善和汇率基本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争取通过机制安排来弱化货币中心国的政策外溢效应;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结构改革是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基础保障之一。但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面临着诸如国际货币体系安全的内生矛盾、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短板、全球与区域金融安全网络的迭代以及改革泛政治化等问题。基于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金融安全的内在关联,应在促进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立流动性管理机制、推进超主权货币建设、深化区域货币合作五个方面,推进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建设,保障全球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8.
海合会作为区域一体化组织,一方面推进区域货币和金融一体化,另一方面又是主权财富基金的发源地和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海合会成员国主权财富基金在区域内的投资呈现出促进区域金融合作的潜能,它不仅投资广泛,而且出现了合资主权财富基金。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产业结构趋同导致投资品种单一、区域大国的影响,以及政治发展的障碍等。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对金融安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迁创造了强大的外部动力,并使之成为二十国集团(G20)主导的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核心议程之一。随着危机影响的逐渐消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陷入了"均衡困境",即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迁在达到或持续趋近于最优状态之前,便停滞于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危机所创造的变迁动力逐渐减弱,主要国家行为体继续维持、接受或无力独自改变既有国际货币体系。在此均衡困境下,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已久的诸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相关问题、汇率制度多样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汇率波动和汇率失调、国际收支调节不力导致的宏观经济失衡、国际货币组织低效等。从国际货币制度变迁与金融安全的角度而言,后危机时期的改革并未带来一个更加安全的金融世界。  相似文献   

10.
李晓  赵雪 《东北亚论坛》2013,(5):24-34,128
自2000年以来,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却始终未能突破"清迈倡议"的框架,至今尚未在汇率协调与合作领域有所进展。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东亚经济体汇率联动关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对推进东亚地区非制度性的汇率协调①及制度性的汇率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短期来看,在实际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下,东盟五国兑美元汇率存在着一致性的变动关系;长期来看,东亚经济体间汇率存在着正向的协整关系,而这种汇率的联动性特征实际上是通过盯住美元得以实现的。因此,现阶段维持东亚经济体兑美元汇率的稳定、逐步提升中国作为区域内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是缓解"美元困境"并逐步实现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