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线词典“维基百科”上,来自中国的视频“网红”李子柒已经拥有了一个专门的词条。里面这样写道:“李子柒是一位中国美食及乡村生活博主、‘网红’。她因为在家乡四川绵阳农村拍摄使用原始食材和工具,运用中国传统技艺制作美食和手工艺品的视频而走红。”她从2015年开始发表视频,到2019年已在新浪微博上有1900万粉丝。  相似文献   

2.
寻宝热的掀起近代时期,作为中国人,感受到了弱国挨打的痛楚,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局限,急于从西方寻找到强国之策。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从西方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身上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于是,发展到极至,在破除旧思想旧文化的口号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扬弃,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主张。以后的岁月里,中国人卷入到抗日等一系列战争中,对传统文化营养的吸取自然也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尤其是解放后的“反右运动”,文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智辉 《前沿》2003,(2):110-113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其观念经历了由“追孝”、“享孝”到“父慈子孝” ;从“孝养”到“孝敬” ;再从“孝敬”到“孝感”、“孝义”的演变。孝文化曾表达了中国人民敬老养老的优良美德 ,也曾作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而存在 ,在当代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追本溯源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 太平天国虽然曾通过一些激烈的方式来极力排斥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而标榜其所尊崇的拜上帝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事实上,太平天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从太平天国对待儒、道、佛三教的态度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太平天国对佛、道二教的排斥,从酝酿起义到革命失败,都是极其猛烈的。洪秀全认为,崇尚虚无的“怪人佛老之徒”、“自中魔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政治结构范武和运行机制,表现为专制权力支配一切、覆盖一切、规定一切、“通吃”一切。 这样,专制主义通过专制权力实现了对全社会的整体覆盖和控制。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传统来看,传统文化从主 流正脉到其它各家各派、甚至支流末节,都是专制主义的倡导者、支持者或附和者。另一方面,从实际影响来看,专制主义支 配了中国人的政教礼俗,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南方  沈壮海 《理论月刊》2002,(3):F003-F003
日前,由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夕卜德育研究中心、湖北炎黄孔子学会、郧阳师专、咸宁师专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立足当代,回溯传统,从宏观到微观,从政治和经济到文化和道德,从社会发展到人的发展,多视角、多层面地论证和交流了承继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推进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重大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一致认为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于新世纪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两次危机” 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遭遇到两次“危机”。这两次危机的产生,与其说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危机,不如说是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置”。  相似文献   

9.
秦俊勇 《小康》2005,(11):79-79
长三角,当代中国最具有经济活力地区之一,新贵阶层崛起的集中地带,社会精英的汇聚之地,同时还是海派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一角。“酒”,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见证,有华人地区的地方就有“酒”,有“酒”的地方就有“五粮液”,有“五粮液”的地方就有“长三角”。2004年,长三角地区有了专属的文化“酒”——“长三角”。公务之酒古希腊雅典。伯里克利时期。公民都把担任公职当做一种荣誉。谁要是一生中什么公职也没有担任过,就将被认作是懒汉和没有出息的人,那是一生的耻辱。对荣誉的执着,是公职人员公共精神和职业责任的集中体现,是当代国家公…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今天,从党的建设方面来看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1.
傅鹤鸣 《求索》2005,(11):50-53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乡土社会、家国同构社会,这大抵为学界所公认首肯。在此种特质的社会中,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礼法文化表征为无讼,重调解、轻判决,礼法相融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的养成全赖于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思维。从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法之表征及本体论之证明三个方面透视传统中国法文化便是本文致思对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思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之关系的时候,人们更多地致思于“体”“用”关系,很少从道德理性的层面去审视和评判传统文化。然而,将道德从人文领域引入自然领域,从感性、直觉的层面引入理性的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和精华,是道德理性引领下人与人之间、灵与肉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而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和糟粕,则是道德理性挤压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科学理性造成的。建设中国先进文化,首先应该深入分析道德理性正反两方面的功能,确立道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文化传统和知识阶层却有强烈的轻利、去利、非利倾向。表面看来,两者的价度取向是相乘违的。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中国文化传统并不反对合乎理义的利益追求。“经利”、“去欲”并非绝对的核心的价值取向,而对政治领域利益的或“功名利禄”的追求,却是上升到了终极的地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乃是实用功利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可谓殊途同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气质都深深浸透着传统文化的因子。传统文化成就了毛泽东 ,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毛泽东。本文拟从“大同”理想、知行观念和群体意识三个方面对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16.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范畴,凝结了祭祀制度、政治制度、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多重标准,它既在塑造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民族性格上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的等级制度和“官本位”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的说来,它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秦焕钧 《北京观察》2023,(12):68-71
<正>杨利慧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他一生正直严谨,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正直、勤奋、淡泊”的人生信条对杨利慧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她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向上的座右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在与时代共鸣的基础上,才能开创新的发展范式和新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性的反思,肇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空前深刻的社会与文化的大变动。中国文化如何走向现代?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她的知识分子,就始终受到这个问题的缠绕。 1985年以来,随着沉寂多年的“文化问题”一跃而为当代中国的“显学”,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也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引入注目的是其中还包含着对“五四”启蒙  相似文献   

19.
朱庆跃 《桂海论丛》2006,22(5):11-14
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于与“中国实际”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从思维方式、主要内涵、功能导向上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0.
王易  黄刚 《长白学刊》2008,(6):128-13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