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李阳 《山东审判》2002,(4):33-35
近年来,法院系统就执行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法定执行程序先天不完善,致使执行改革无法向更深层面发展。本文拟就民事执行程序存在的缺憾及其完善作粗浅探讨,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民事强制执行程序的设想。 一、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之立法缺陷评析 (一)对执行程序的启动规定过于宽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6条、217条及第218条  相似文献   

2.
郝志红 《法制与社会》2013,(17):148-149
作为正当法律程序原则重要内容的催告制度,现行《行政强制法》将其明确规定为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的必经步骤,这一做法符合现代法治国家关于行政行为民主化和合理化的要求,体现了立法者对程序法价值的重视。鉴于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催告制度的研究尚为欠缺,本文对催告制度概念、特征、基本内涵、催告瑕疵及其法律救济等问题逐一分析,以期对该制度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鉴于民事案件执行中时有发生的职权滥用、程序不公等现象,加强对民事执行程序的检察监督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立法机关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仍未提及民事执行程序的  相似文献   

4.
论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之实质在于弥补有限破产制度之缺陷,在公民或其他组织不能清偿所有到期债务时,竭力为各债权人提供一条尽量公平受偿的途径。由于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相关法律部门的协调配套以及对民事执行制度的目的和理想的不同认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立法体例上形成了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平等原则、优先原则和折衷原则,并且各具利弊优劣。笔者认为,为充分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协调,我国民事执行制度也应当采取平等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5.
齐树洁 《法学评论》2004,22(4):43-52
我国现行民事上诉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本文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 :从审判权与上诉权实现合理制约出发 ,完善现行的第二审程序 ,使之更符合公正与效率的要求 ;借鉴多数国家的立法例 ,实行有限的三审终审制 ;在建立三审制的同时 ,修改现行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 ,建立再审之诉 ,规定明确的再审事由 ,对再审程序的启动予以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6.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由于利益冲突的存在,就会发生各种矛盾和纷争。相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争议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了。仲裁与诉讼的关系是法制发展史上一个恒久的话题。仲裁和诉讼作为最主要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各具特色。仲裁和诉讼的性质及特征是定位仲裁与诉讼关系的基础。仲裁则以当事人意思自治、经济、高效、灵活、便捷、快速、保密为特征,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替代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构成了民事诉讼的有益补充。但仲裁制度本身也存在其一定的弱点,因而完善仲裁制度离不开法院的支持与监督。  相似文献   

7.
周中琦 《知识产权》1996,6(1):28-29
依专利法第11条,专利侵权行为包括制造、使用、销售他人的专利产品,或者使用他人的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依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另外,进口他人专利产品或依他人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也构成侵权行为。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为叙述简便,以下统称专利权人)享有请求法院判决停止侵权行为的禁止请求权和赔偿损失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在专利权诉讼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使侵权人暂时停止侵害,则等到专利权人得到胜诉判决,其损失可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开展与深入,司法最终解决原则正在逐步得到确立,其要求司法在纠纷解决中发挥核心作用。而民事主管制度要求纠纷的解决应对依据一定标准分散进行,二者间明显存在着不一致,本文旨在时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确立的检察监督制度,限制了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有效行使,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及保证诉讼公正的要求。但完善检察监督制度,必须审慎地处理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冲突,寻求平衡点,以免矫枉过正。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时,既要对已有的抗诉制度进行完善,使之便于操作,也要拓宽检察监督的范围,增加检察监犦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确立的检察监督制度,限制了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有效行使,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及保证诉讼公正的要求。但完善检察监督制度,必须审慎地处理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冲突,寻求平衡点,以免矫枉过正。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时,既要对已有的抗诉制度进行完善,使之便于操作,也要拓宽检察监督的范围,增加检察监督的方式,但着重点要放在检察监督“预控力”的扩大上。  相似文献   

10.
立法上构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制度移植和照搬,则很难使制度发挥应有作用,如何在执行程序中具体贯彻这项制度,成为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傅强 《时代法学》2004,2(6):76-79
为了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一些法院进行"悬赏执行"的改革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应由谁来承担悬赏执行的费用仍存在着争议.根据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当事人举证责任和法院查证责任的规定,申请执行人没有承担悬赏执行费用的义务,而理应由法院来承担.  相似文献   

12.
刘思阳 《河北法学》2008,26(6):124-126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案对民事再审事由作出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对程序性再审事由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奉行程序公正的立法理念,向构建再审之诉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有效地解决当事人反映突出的"申请再审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敏 《法律科学》2006,24(4):147-154
现代社会是一个尊重人的尊严、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反映这个时代要求。为此,我国应当以裁判请求权保护原理、程序相称原理、程序选择权保护原理、系争外利益保护原理作为修订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考察和分析国内民事再审程序立法现状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 ,提出了重构再审程序的理论及重构这一理论的价值取向问题 ,从而寻求符合中国司法改革实际的立法原则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艳蕊 《河北法学》2007,25(5):114-118
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属于近年来刚刚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现象,就整体而言,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必须以重新审视法院的功能为起点,扩展民事诉讼机能.深入分析民事诉讼机能与民事公益诉讼之间的关系,民事诉讼机能的扩张是民事公益诉讼发展的制度基础,民事公益诉讼呼唤相应的民事诉讼机能.  相似文献   

16.
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制度的立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国 《河北法学》2002,20(1):41-44
民事执行制度的不完善与民事执行难现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为了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 ,尤其要注意从立法上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民事执行制度 ,包括 :制定独立的民事执行法典 ,加大委托执行力度 ,优化代位执行方法 ,加强对债务人的人身约束 ,以及吸纳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界定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辉 《河北法学》2005,23(1):54-58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尚处一个初创的时期,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极大地丰富了民事审前程序的内容,但仍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价值的确定决定了功能的选择,概念则需要明确界定。在模式选择上,既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更要立足国内现实的背景,因为诉讼模式的选择始终要体现该国的实际需要;而作为一项任务,应当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语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赵信会 《河北法学》2005,23(2):56-59
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建议,有主张走英美法系的诉讼模式,有主张采大陆法系的诉讼模式的。我们认为一国诉讼制度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本国的历史、文化,其次还应当考虑一国国民的最基本的价值倾向,并应当兼顾诉讼模式与其他诉讼制度的协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原则上应当采取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胡建淼 《现代法学》2002,24(4):50-56
本文通过对中外行政强制的法律制度及理论学说的比较研究 ,评判了中外各种主要的划分理论 ,肯定与提出了以“基础行为与执行行为分合说”为基础的“基础行为与执行行为分离并且已经生效”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20.
杨志彩 《河北法学》2003,21(6):147-151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存在弊端,致使当事人搜集证据困难。应完善证据收集程序,加强民诉证据收集的法律保障,笔者建议尽快制定通过《证据法》,以法律形式完善证据提供的一般法律义务制度;完善当事人违反证据提供义务的法律制裁制度;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