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锐 《党史博采》2014,(12):25-25
对联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习近平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也对对联情有独钟,他在视察、外交、统战等不同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华传统对联这一特色形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听者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2.
春联起源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08,(24):44-44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形式,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楹帖”、“联语”等,因其构成形式是上下两联相对,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3.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以南京永济寺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为蓝本,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题写了一副对联,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内乡县的古县衙内有很多对联,其中有一幅这样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几幅联作侯文岚毛泽东同志是一代伟人,他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雄才大略。他不仅著书立说、写诗填词轻车熟路、炉火纯青,而且也精于对联,其技艺非同凡响。所撰对联,或书怀言志,或喻事明理,皆以结构严谨、造句精湛,词藻优美,运典自如称著。对联内容...  相似文献   

6.
《求贤》2011,(1)
封建时代尽管贪官污吏多如牛毛,但仍然有不少官员愿意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7.
袁浩 《奋斗》2010,(12):63-63
有副对联叫“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副对联告诉人们,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想起这副对联的含义,颇感受益。  相似文献   

8.
青川县枣树村一农户家门两侧有一副对联,过往的路人常常驻足欣赏。上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这幅对联中“一臂独擎”的男主人公就是本刊记者要参访的对象——青川县枣树村村民石光武。  相似文献   

9.
名人的自勉联与诗○晓晓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与诗中,有一类是名垂青史者写下的自勉联与言志诗,在对联与诗的百花苑中独具异彩。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写下了“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的自勉联,显示了他的抱负、情操和治学态度。“望崦嵫而勿迫/恐之...  相似文献   

10.
1917年8月,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毛泽东利用放暑假的机会,和同学肖子升一同前往安化山区进行社会调查。因无旅费,一路上他们采取给老百姓干农活或写对联送商店获取馈赠的办法来解决生活问题。几天后,他们来到安化县城梅城。那天肖子升在旅馆书写对联,毛泽东负责到街上商店赠送。毛泽东送完对联,步入城郊,只见紫云山下一片茅屋。他很想知道山区农民苦到什么程度,于是踏着田间小道,信步走向一户农家。这农家也穷得够是典型:一间茅屋里住着3口,主人张步胜靠打草鞋、织蒲墩、织草垫为生,儿子张前光做木匠。此时只有张步胜老婆夏婆…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总理才学过人,在一生中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对联。 1915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1919年,在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寄住在南开时的同学王朴山家中,曾题写一副对联赠王朴山: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艺术形式.优秀的对联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的志向、胸襟和品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很多人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对联.今天欣赏这些对联,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13.
秦春兰 《党建文汇》2009,(10):32-32
前不久,有人网上曝料,称重庆市北碚交通局门口有对联一副,曰:“怕辛苦莫入此门,图轻松另谋他路”。让上门办事者觉得是“警告”来者,而该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对联是意在告诫员工上班要不怕辛苦,群众产生歧义完全是个误会。  相似文献   

14.
对联祭先烈     
2002年5月25日,是左权将军殉国60周年纪念日。9月18日,是辽县易名左权县6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左权将军的丰功伟绩,现将我根据革命老前辈、年逾八旬的离休干部岂登考在1996年回忆口述的由爱国志士、著名教育工作者郝海如先生于1943年元旦以左权将军的英名为题材编写的一副对联,记录整理出来,借以激励后人。要讲述这副对联,还必须首先从编写对联的背景说起。那是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扫荡太行抗日根据地,妄图一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司令部等首脑机关。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辽县境内麻…  相似文献   

15.
妙联讽贪官     
妙联讽贪官赵增民从古到今,人民群众对贪官污吏无不切齿痛恨。许多文人学士都以对联为武器,揭露其贪污受贿者的丑恶行径,表达怨愤厌恶之情。这些对联或嵌名,或拆字,讽刺辛辣,妙趣无穷。清朝雍正年间,工部侍郎顾祖镇出任顺天乡试主考,他与副主考戴瀚串通一气,大量...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的年气像清澈的水在王院村的山间沟岔、房前屋后欢快地流淌着。庄稼人已经购买好了年货,准备过一个吉祥喜庆的肥年。在节日的前夕,王院村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他们心里明白,没有陈分新,他们这个年将和以往过去的许多年一样,平淡而寡味。腊月廿九日,王院村的农民给陈分新送去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十年磨一剑为村民谋幸福;下联是:一心接一客迎小康到王院;横额是:我们的书记。苛刻地说,这副对联的平仄声并不对偶,可是,这副对联是王院村的一千多农民从心窝里掏出来的,它是字字真情,句句实意。“我们的书…  相似文献   

17.
某学校的一位音乐教师与一位英语教师结为伉俪,同事们撰写对联一副以示庆贺。联云:“1234567, ABCDEFG。”横批是“OK”。此联中的数字指音乐中的音符,与下联中的英文字母相对,道出了新婚夫妇的职业特点,可谓珠联璧合,别具情趣。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2):107-108
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其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把国旗高高挂起,并让爆竹鸣响。越南人把农历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越南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全国过春节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翟健 《前线》2013,(11):86-86
有一幅流传已久的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对联讽刺的是一些领导干部重知不重行的弊端,开会是为了聆听意见、研究问题,属于“知”的范畴,发文本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如果仅停留在纸上,没有人行动的话,这些都会成为形式主义。我们反对形式主义,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0.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发挥着多种作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通过开军民大会、写宣传标语、出板报壁报、进村入户访谈等形式,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在各种宣传形式中,对联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边界军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红色割据运动中,在宣传土地革命、反映官兵平等、庆祝胜利会师、怀念革命战友、体现战略战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