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这本书是波斯纳比较早出版的一本著作,据2000年的一个有关法学引证率的研究,是到目前为止他的著作中为人们引证最多的一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家司法部组织的全国司法考试必考且占有重要份量的内容。本书以研究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为主,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从理论上加以科学概括,既适合读者的研习,也适于考生的应试。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诉讼、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学。第二部分为总论,论述刑事诉讼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卡多佐是英语世界有史以来最著名、最伟大的法官之一,也是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卡多佐的长期普通司法实践,在其任职期间,美国"静悄悄地"完成了普通法的革命。《司法过程的性质》是卡多佐于1921年在耶鲁大学一系列演讲的集录。他在演讲中详细阐述了法官如何对一个案件进行判决的全过程。这本书是实用主义司法哲学的简明读本。本文以该书为分析对象,试图做以下尝试:首先分析卡多佐的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其次阐述本书的核心司法过程及对法官的职能定位;最后提出几点疑问。  相似文献   

4.
马存真  潘云华 《法制与社会》2010,(16):119-120,128
在社会急速变迁、法律本身的表现力极为有限而法律条丈又可能相对滞后的今天,最高人民法院适时地提出了司法为民的理念,强调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及时解决纠纷,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平稳进行。司法能动性这一理念的提出,在理论界和司法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本丈试从价值论角度来探讨司法能动性在我国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力求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改革的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与人情的冲突和较量,一方面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另一方面是来自民间的力量,它们之间的斗争似乎从来没有分出过胜负。本文试从沉尸葬母案分析这对矛盾,弄清楚法律与人情的特点以及为什么它们之间会产生冲突,并就如何处理这对冲突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6.
提倡读《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已经很久了。最近读了此书,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不仅因为作者知识渊博,著述旁征博引、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更因为其阐述的道理是那样的朴实、深刻。细读这本书,再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禁不住唏嘘不已,感慨良多。真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尤其是联想到自己从事十七年检察工作的经历,更是觉得细节真是决定着成败。作为一个干警,我对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守文”的形式主义司法在秦汉时期已经基本站稳脚跟。但由于东汉末年的动乱,追求巩固统治的短视冲动诱使统治者逐渐背离了这一司法传统而转向实质主义司法,结果引发了严重的法律危机。魏晋之际,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实质主义,证成形式主义司法,这便是发生在魏晋之际的司法哲理之辩。论辩双方就形式主义的“守文”裁判与实质主义的“至善”裁判在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辩,最终确立了司法者“守文”、疑难案件大臣释法、皇帝法外权衡这一中国古代司法形式主义的基本模式,这对唐以后直至清末的立法、司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主体间性的规范支撑、宪政制度支撑和人的尊严的价值支撑,这个司法形式主义是很脆弱的,实践中的卡迪司法始终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22日,重庆市检察机关2009年新进干部培训班在重庆市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班。为了丰富学员们的课余文化活动及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市院特地给每位学员发了两本书:一本是《学习力》,一本是《中国品格》。我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读完了这两本书,其中我对《学习力》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这样几点感受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9.
冬凝 《江淮法治》2012,(8):55-55
说实话,才疏学浅的我.在老师推荐这本书之前,还从未听过“吴念真”的大名.直到拿到这本书,翻开附赠的别册,我才知道,作者吴念真——台湾电影的灵魂.被称之“全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  相似文献   

10.
黄一哲  纪永明 《特区法坛》2004,(9):19-20,28
现代司法理念是什么,它包含有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如何体现司法为民?这是本文需要阐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钦 《中国司法》2008,(6):95-97
近年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在积极慎重中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党的十六大强调,要“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这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本文拟就审判与司法行政职能的分离问题,发表以下拙见:  相似文献   

12.
首先我谈一谈关于《通向成功律师事务所之路》的读后感:第一,这本书给我们这些创业已经十几年的律师所提出了观念转型、二次创业的概念。第二,这本书把主要由“海归”组成的律师所当成成功的律师所的观点我是认同的。同时也为我们学习创新树立了好的榜样。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李林 《中国司法》2013,(2):18-1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法学界法律界为此展开_『热烈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司法建设和司法改革取得显著成绩。这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保持司法改革连续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刘蓥 《法制与社会》2010,(34):240-241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宾现恢复性后果的非犯罪处理方法。恢复性司法始于西方国家,是一种新型纠纷解决方式,近年来在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备受推崇。其主要是通过调解的方式使犯罪嫌疑人通过真诚悔罪、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并得到被害人的谅解,使双方能握手言和,使得受破坏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能尽快得到修复。具体到检察环节就是要确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司法理念,在审查逮椭和审查起诉阶段能始终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和诉求,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相统一。虽然这一方式已有不少成功的实践,但由于目前还受到一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因此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和形成制度化,急待寻找路径加以解决。本文拟从制约因素入手,探寻解决方式,从而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政府法制》2014,(14):11-11
众所周知,有权力必有责任,有司法权力就有如影随形的司法责任。唯有真正落实司法责任制,才能从制度上倒逼司法人员公正司法。司法办案人员对所办案件担负责任,一旦出现冤假错案必须被迫究相应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常理,也是无可非议的法理。  相似文献   

16.
蒋燕 《中国公证》2008,(12):63-64
人生就像一本书,有的人走马观花似地随手翻阅,而有的人却会用心地阅读,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每一个人都在经营着自己的人生。三十多年已走过,回想起来有太多的感慨和深刻的人生体验—那就是公证照亮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12,(11):4-4
司法公信出了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内外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司法公信萎靡的现实,我们不宜简化为主因、次因之论。辩证地看,内因或基础也好,外因或条件也好,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事物的发生发展,既是自身运动的结果,也是既定外力施加影响的结果。就司法公信凸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而言,有司法者不公、不廉的一面,也有司法环境不佳、不利的一面,这两个方面各算各的账,不应混为一谈。讨论司法公信低落或缺失的成因,需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内因或基础方面的事情归结为社会问题或司法环境不佳;二是把外因或条件方面的事情归结为司法自身问题或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18.
裴苍龄教授著的《新证据学论纲》已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问世,揭开了我国证据学新的一页。作者倾注十八年的心血,对我国证据学从理论上进行了重建。打开这本书,人们就会看到,这本书的学科体系、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规则的论述,都体现了一个“新”字,使本书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证据学。  相似文献   

19.
公正司法的首要基础在于司法公信。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职业化能够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前提条件。司法公信力欠缺,则深刻影响着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预期目标:不仅实体规则的司法适用受到了极大制约,而且程序规则的实践效果也受到了严重扭曲。司法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法民关系的逆向选择,表现为“防卫型司法”的囚徒困境。正视中国司法的这一现实处境,有助于我们寻求和探索公正司法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20.
王国庆 《法人》2004,(11):140-141
像我这样的读者,多少都有些挑剔。大学期间,虽不求甚解,但培养的欣赏眼光总比欣赏水平高很多;工作了几年,阅读的时间被一再压缩,选择书目也就比较谨慎。所以,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书名,甚至第一章也让我厌倦,因为我的头脑拒绝接受理论性太强的内容,恐怕这也是普通读者的普遍心态吧。但我不得不承认,第二章的内容吸引了我,直到读完整部著作,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部值得阅读并能够读懂的法学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