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们劳苦功高,你来站在这里." 栗在山老将军家中珍藏有两张40多年前的老照片,曾引起所有见过这两张照片的人的注意和好奇,也向人们讲述着照片中蕴藏着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两张照片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奇,是因为按照惯例,作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照相时应该站在中间的位置,但在这两张照片中,他都没有站在正中间,而是当时担任导弹试验基地政委的栗在山站在了正中间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由于孕妇的特殊身份,我每次出门,总是得到陌生人的让座和帮助。有一天我进了地铁车厢,扶着门口的立柱站着。在门口第一个位置坐着的是一个高大的年轻男人,也许人人都觉得他那个座位应该是我的,但他似乎没有看见我。他旁边的一位女士眼看车到站,可能担心上下车的人挤了我,就站起来让我坐了她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雍和 《党课》2014,(10):79-80
由于孕妇的特殊身份,我每次出门,总是能得到陌生人的让座等帮助。 有一天,我进了地铁车厢,扶着门口的立柱站着。在门口第一个位置坐着一个高大的年轻男人,也许人人都觉得他那个座位应该是我的,但他似乎并没有看见我。他旁边的一位女士眼看车到站,可能担心上下车的人挤了我,就站起来让我坐了她的位置。不巧的是,站台上又进来一个背着孩子的妈妈,站在我开始站的那个位置。  相似文献   

4.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最伟岸的人。  相似文献   

5.
靠边哲学     
正整理影集,看合影,我发现自己总站在最边上。为什么总在边上呢?一咱不是领导,没有在中间位置站或坐的资格;二是个子矮,在后排的中间,肯定被别人挡住,站在边上恰好可露露脸。久而久之,一拍照,就爱靠边站。这成了习惯。靠边站,我觉得很自在。身子一边有个靠的人或物,另一边,就是自由的。在中间,被夹着,动弹不得。而靠边就不同了,比如照集体合影,开拍,拍完,你走得最快。站在中心,人家眼睛都盯着,不自然,不舒服。靠边站,我还觉得安全。说来好笑,我睡觉,爱  相似文献   

6.
雁群的启示     
枫叶 《党建文汇》2001,(6):42-42
我认识一位官至副厅级的领导干部,他温文尔雅,多才多艺,极有风度,谁也想不到他的太太竟然是一个没读过书的乡下妇女,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婚姻一定会解体,彼此太不般配了。可这位副厅长却极尊重自己的太太,每次外出都给她买礼物,星期天陪她逛街,在家里还与她分担家务——拖地板等。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副厅长若没有公务,晚上10点前会准时回家。有一次在酒席上,众人酒至半酣之际,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工作中整理一组照片时,其中有一张引起了我的注意。照片中:从右至左,叶剑英、毛泽东、陈云、邓小平、陈叔通、林伯渠等六人站在北京西郊机场上,都面带笑容地遥望同一个方向,看神情应该是在等待迎接谁的到来;身后还站着另一群人,因为太远而辨认不出人和面部表情。  相似文献   

8.
临出门,老母亲总递给我一把鞋刷。我三十多岁了,她还把我当个孩子,叮嘱我.一定要把皮鞋擦亮!多少次后,我忍不住问母亲.我本来对服饰就不太讲究.单单擦亮皮鞋有什么意义呢?母亲说,穿什么衣服不要紧,你要见的人,如果是个有修养的人,他不会嫌弃你贫寒,衣服好坏,只能标明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可鞋子有没有擦干净.人家能看出你的生活态度,疲疲沓沓是任何人都不能原谅的。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对于中国历史的史料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71年4月.他在接见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领导小组成员时说:“你们管出版的,要印一些历史书。我们要讲历史,没有一点历史知识不行。你们的出版计划中有没有历史书籍?现在书店里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书都没有。不出历史、地理书籍,是个大缺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从资产阶级的或受唯心史观限制的学说发展来的。不讲历史,割断历史怎么行呢?中国人不讲中国的历史总差点劲。”还在1959年的时候,他就强调过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史料收集工作。他讲,如果不抓紧,有些史料就收集不到了。“五…  相似文献   

10.
人情无错     
笔者认识的一位厅级干部,一向洁身自好,近来却颇受烦扰。原来他在异地任职,老家的一些亲戚老表不远千里,跑到他所在城市打着他的旗号"揽事觅食"。事前他并不知情,知道后很是光火,狠狠批评了那些亲戚。不想,对方反倒是跳将起来,说他自私只管自己不顾念亲人。尤其令他不解的是,其他亲戚们的态度竟多也站在  相似文献   

11.
遇见     
小长假,决定回老家一趟。那天中午,在宽阔的候车大厅,坐着的、站着的,都不紧不慢。见时间还早,我便找寻空座,正要准备落座,看到对面一个熟悉的身影,差点脱口而出他的称呼。但是,很快我就改变了主意,背过身去,装着什么也没看见。其实,那人并不一定认识我(最多知道我的名字),只是我熟悉他而已。他是我曾经供职的机关领导的上级,官至副厅级。一般情况,他在台上口若悬河地讲,我只有在台下安静地听的份儿;他有专车,时有警车开道;也有时,他下基层检查工作,我会作为随行人员一道前往。  相似文献   

12.
李君刚 《奋斗》2009,(7):60-60
读报.一则报道让人感动:一离休干部在生命垂危之时,深知病入膏肓,便再三谢绝组织上安排的抢救措施。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既然病危无救.就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药物和国家赘财了。”当组织上出钱组织抢救之后,他要爱人从家里拿出5000元存款支付医药费。他说:“国家正在搞建设,有很多困难,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国家分忧。”他临终前,告诉亲属和组织,在他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俭。有人说:“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他说:“我特殊,我是个共产党员,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13.
苁蓉 《廉政瞭望》2004,(2):55-55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谈,身为农民的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对我显出过特别的喜欢。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就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相似文献   

14.
地方动态     
山东试点差额选拔厅级干部。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山东省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民主提名、差额遴选、全程监督”选拔省直单位厅级干部办法。在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文化厅4个单位对1名巡视员、4名副厅级领导干部、3名副巡视员职位进行了差额选拔试点。目前,第一阶段试点工作已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5.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16.
人多的地方     
一群先生谈论“惧内”的话题,话说得差不多了,有人提议,我们站个队,不怕老婆的站左边,怕老婆的站右边。一群人都靠到右边去了,唯一人大义凛然地向左走,众人称奇:还有一个不怕老婆的。那先生缓缓而言:我老婆说了,人多的地方不去。 这位先生可算是“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执行”的样板,把老婆的命令执行得毫不走样,难能可贵。尽管有些机械,但“动机总还是好的”。他绝不会灵活应变,也就绝不会有什么心眼,只埋头执行,不抬头看路,小车不倒只管推,身子骨不倒只管照单而行,这样的同志,最是令人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人多的地…  相似文献   

17.
余平 《党员文摘》2008,(8):24-24
我在美国打洋工的时候,认识了美国邻居彼特。 一天,我去超市购物,在街边看见了彼特.他正在为路人演奏小提琴,真没想到他居然存这里卖艺。为了顾及他的面子,我本能地想躲开他,没想到彼特热情地招呼我:“余先生.如果现存不耽误你的时间,欢迎你免费看我的表演。”我很惊讶。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的相册里,夹着两张彭德怀的照片。一张是1958年12月1日他接见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军队代表时和代表合影。我就站在他后面的一排中。照片上的彭德怀元帅一身戎装,朴实英武,厚重威严而又意气风发。另一张是1967年7月他被红卫兵用"喷气式"押上北京航空学院万人批斗大会时照片。我作为"万人"中的一分子站在群众队伍前面,离他咫尺之遥"。昨天还是功臣,今天变成祸首"(毛主席语),历史  相似文献   

19.
我认识彭真同志是从小在报纸和画报的照片上认识的,知道他是山西人,很早就参加革命,为党和国家、人民立下了卓著功勋。建国后长期在中央和北京市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很早被打倒。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推翻了“强加给彭真同志的种种罪名和一切诬蔑不实之词”,恢复了他的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198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但这些认识都是间接的,我认识他,他并不认识我。我对他的直接了解是在1986年5月他回山西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视察。当时我在省委办公厅工作,有幸参加了视察期间的接待工作,并在他的专列办…  相似文献   

20.
提醒     
原广西贵港市副市长李乘龙犯受贿罪,被判死刑。执行死刑前,他说:“我任玉林市委书记5年,没有一个人找我谈过话;如果在我开始犯错误的时候,有人提醒一下,我也许不会走上死路。”无独有偶,因受贿罪被判死刑的河南巩义建行原行长王永平,伏法前追悔莫及地说:“假如我第一次走错路时,有人提醒我甚至给我一个处分,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两个死囚,至死也不明白,是他们抛却了自我提醒,才导致走上断头台的。副厅级和处级干部李乘龙、王永平,受党数十年的教育、提醒,理应老老实实办事,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