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近三十年最惨烈的大地震骤然来袭——震中:四川汶川。震级:里氏8.0级。顷刻间,多少山垣颓没,多少亲人生死两隔。  相似文献   

2.
“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16日,胡锦涛来到北川中学。地震时学校的教学楼全部垮塌,校园里瓦砾遍地。部队官兵和其他救援人员正在紧张施救。胡锦涛焦急地询问营救情况,得知还有300名师生被埋时,他坚定地说。  相似文献   

3.
镜头一: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手要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一手要坚定不移地抓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控制物价上涨,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受灾的偏僻山村,大家要振作精神,坚强起来,互相帮助,重建家园。”——15日晨,温家宝乘火车抵达四川北部的广元市,之后坐汽车和轮船,辗转前往受灾较重的青川县察看灾情。下午,温家宝在青川县木鱼镇,鼓励大家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团结一致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5.
“扩大搜救范围。部队要克服一切困难,确保24小时内进入到所有村庄。”一一温家宝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0次会议上强调。  相似文献   

6.
<正>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雅安的灾情,牵动着党中央的心,也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在震后5小时飞赴灾区一线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冲锋在前,交通、民政、卫  相似文献   

7.
“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现在还有很多人掩埋在废墟中,时间最为宝贵,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11次会议,会议议定以下事项:第一,近日再向灾区紧急调运4万顶帐篷。从5N30日起,每天运抵灾区3万顶,一个月内新增90万顶。同时,另有80万顶简易棚支援灾区。第二,两天内首批6000套安置房起运灾区,6月30日前达到25万套,三个月内达到100万套。第三,对高危水库逐一排查,做到低水位或空库。第四,对堰塞湖情况进行全面核查。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4,(4):1-1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阂家,自强不息的古人以刚毅之笔写下“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至今仍激励着我们。  相似文献   

10.
“知道你们遭了灾,有的还失去了亲人,我们和你们一样痛心!天灾无情人有情。你们要保重身体,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一胡锦涛在什邡市区一个灾民安置点同受灾群众促膝交谈。  相似文献   

11.
能走水路的走水路,能走陆路的走陆路,没路的地方就靠腿,要尽快进去,搞清楚灾情,解决群众眼前的困难,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治。7日,汶川县漩口镇供电所,胡锦涛同四川首和部队、公专的负责同志现场研究救援工作时,叮嘱大家。  相似文献   

12.
王珍 《人大建设》2008,(7):39-39
突如其来,一场特大地震降临到中国四川汶川地区。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援助源源不断涌入灾区,一股抗灾的爱心暖流正在全球传递。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14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四川省北川县设在学校操场上的群众安置点时对乡亲们说。  相似文献   

14.
<正>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自强不息的古人以刚毅之笔写下"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纷扰的灾难,可能是一种提醒:也许,人类发展的长河注定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震动全国,震惊世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既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检验国家的实力。于是我们看到,在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果断决策,震后不到1小时,胡锦  相似文献   

16.
公元2008年5月19日凌晨4时56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她近60年的历史里,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普通国民下半旗志哀。这意味着,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共识在政府、公众以及社会组织间达成。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们为灾区捐款捐物根本就不用动员,也不依赖宣传的力量,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一些地方的老人甚至捐出积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灾区一些幸存下来的农民,主动把在家里做好的热菜热饭用人力车拉到城里,去救助受灾严重一时生活无着的城里人……感人的场景一幕又一幕。  相似文献   

18.
灾难发生的那几秒钟,会令家庭支离破碎,亲人生死分离,带给幸存者的是巨大的心理阴霾。然而,灾难永远不会消失。它就在那里,冷漠也好,残忍也罢,总会时不时地出现,撕裂大地,也摧毁人心。  相似文献   

19.
从"5.12"到"4.14",从汶川到玉树,从苦难到苦难。灾难只能是生者的叙事,然而这仅有的生者叙事往往是被"遮蔽"的,悲剧被形形色色的主体宏大叙事消解了,同时悲剧感也被淡化了。自然与人的冲突被带进统一价值观的尺度,于是被赋予一种大善的底色。笔者认为后悲剧时代的灾难艺术叙事具有见证、记忆与责任的三重属性,需要转向"创伤书写"的尺度,并发挥其发展受众道德想象力,唤醒受众悲剧感、灾难意识的作用,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基于这一向度,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艺术叙事切入,分析其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依据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启示,就灾难艺术叙事如何实现突破以及"后悲剧时代,艺术何为?"进行一些反省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防灾减灾日之际,对于中铁人来讲,更多地将着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灾难来临时甘于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宣传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