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画出人间万种情” 戏曲文学既写离合之事,又抒悲欢之情。它不仅是传奇文学,而且是抒情文学。它是戏剧与诗歌的结合,因此有人称之为剧诗。在戏曲剧本中,离合之事与悲欢之情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关系。新婚燕尔,则喜气洋洋;抛子别妻,则肝肠寸断;风云聚会,则扬眉吐气;风流云散,则感慨系之。一种事有一种情,世事变化无穷,人情冷暖不定。戏曲作家的一管笔,其职责就是要写尽人间万事,世上七情。  相似文献   

2.
"缘情"、"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有所相通,但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李清照的词既坚持了"本色"又融合了发展性因素,"缘情"同时兼以"言志",具有双重的美学倾向。从文体发展历程的宏观视角看,两宋之交是词由以"缘情"为主转而"言志"为主的重要嬗变时期。易安词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甚至堪称考察这一时期宋词演进的范本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广敏 《人民政坛》2014,(2):32-32
<正>诗,离心灵最近。千百年来,她循着中华文明的脉络,流淌于国人贲张的文化血脉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士大夫青睐于以诗言志,以诗抒情,以至诗歌创作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标志。直到黄遵宪一句"我手写我口"才拉开了近代诗歌革命的序幕,诗歌终于步下神坛,走近普通民众。散文,亦是一种优美的文  相似文献   

4.
张德民 《大连干部学刊》2006,22(4):F0003-F0003
对国家的爱源于对故土家乡的爱恋。诗人们离开家乡、告别亲人, 离别之苦、眷恋之情便会萦绕心头。用做诗表达自己的乡恋之情,实在是一种发自内心而又出于无奈的别样浪漫。这种诗大多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一种“感情的储藏”。  相似文献   

5.
邓莹辉 《求索》2010,(11):194-196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核心。感物兴情,发而为诗,是唐代以前诗人共同遵循的作诗原则。但宋代诗歌却少用比兴,这与他们主"务内之学"、强调"以意为主"、重视"学人之诗"、追求平淡诗风等有密切关系。但宋人诗学并非罕言比兴,且将比兴手法大量运用于词中。  相似文献   

6.
张伟 《求索》2023,(4):178-186
王夫之针对清初颓靡的士风与诗风,以理学为基础,继承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结合心学的时代思潮,对传统诗学“诗言志”“诗缘情”的抒情传统和明清诗学中的尚情传统进行了重新梳理。他主张情志合一,认为只有“贞志”“大欲”“公意”可入诗,并细致区分了四种不同层次的“意”,提出了“俱不在意”和“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的原创性命题。王夫之融合“志”“欲”“意”“理”“势”,构建了废虚返实的诗学精神和以主情崇正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情感论。船山诗学中的“情”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性具有理论的契合点,其诗学范式、方法、格局和境界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袁浩 《前进》2010,(8):56-56
<正>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中组部与中央党校第二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共产党人既讲对人民之情,也讲同志和亲友之情,但情不可越法、情不可越规、情不可越德。"情不三越"可说是李源潮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值得大家思之慎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8.
准确地理解儒家诗教观,首先须区分普遍意义上的诗与文本意义上的诗。儒家认为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是对志、情的抒发。从生命存在的角度而言,情感是人类生命意志的经验性显现,诗歌是对生命意志的表达。志、情是合一的,是对人类生命意志的整体描述。志与情的区别是在人类情感内部显现的,分指情感的理性层面与感性层面。儒家认为道德教化须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其关键在于恰当地抒发情感,而诗歌则被认为是其实现途径。诗教作为上古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便开始衰落,原因有三:礼乐制度的崩溃,诗歌的经典化与审美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10.
胡欣育 《理论月刊》2008,(5):122-125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具魅力,各有效用。笔者从自己的德育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将自己对学生的情和爱凝结为自作诗,不乏为德育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效用。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以其语言美、抑扬美、回环美,给人以无穷韵味、无限遐想,给人以享受,使人动情、明理、立志。因此集针对性、艺术性、情感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自作诗,在德育中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情作诗雨唤春风的效用。第一,它有利于更好地树立教师形象,提高教育效率。自作诗以其艺术性给人美的享受和深邃的启迪。教师要运用好这一教…  相似文献   

12.
儒家诗教说的核心是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把诗歌当作服务于政教的工具,以“葳谏”、“美刺”为重要的创作原则和批评原则。本文拟就儒家诗教说在唐代的推行情况略作描述,并就其兴衰原因作一番探讨。 也许是因为儒家思想在玄学大兴的魏晋时期首次受到冲击,继之而来的以“缘情而绮靡”为主要特征的南朝文学又仿佛在实践上与之唱着反调,于是,在国运短祚的隋朝之后建立的唐帝国,就不单在政治经济方面承袭隋制,而且在文学上接过了隋  相似文献   

13.
袁浩 《楚天主人》2011,(11):43-43
日前,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央视一个访谈节目中说,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心,为民办事要常怀歉疚之情。笔者听到这话,深为感动。《现代汉语词典》对"歉疚"的解释是:"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辞海》则解释为"心觉不安"。"为民办  相似文献   

14.
<正>"两年援建情,一生亲兄弟"。这句诗出自一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援建者之手。两年虽短,情谊永存。回眸两年前: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满目疮痍,灾区人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家园被毁,无依无靠,人们渴望重归美好家园。在这个关键时刻——震后31天,  相似文献   

15.
一位省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心,为民办事要有歉疚之情。对"歉疚"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辞海》则解释为"心觉不安"。  相似文献   

16.
对"以意逆志"说的传统解读,忽略了对孟子弟子咸丘蒙所提问题本身的研究。孟子其实是针对咸丘蒙在读诗时的跳跃、附会,提出解诗首先应当忠实于眼前的文本本身,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把理解局限在诗文中某些个别的言辞之内。"意"是指诗篇本身的原意、本意,而非读者之心意。"以意逆志"的意义在于明确读诗当以识志、明志为目的,其思想本质是孟子继承孔子的诗教之志,试图通过诗歌复现仁义王道。  相似文献   

17.
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二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心声也。诗可以言志,抒情诗更充满炽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进发,在古人是颇讲究的,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抒情的方法,本文试图谈一谈这些方法。 一,“情以物兴”的抒情方法。 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毛公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18.
《性自命出》篇提到了"情","情"的情感意下降到次要地位,受到重视的是"情"的情实本真意,情的地位受到高扬。但是人情容易出现偏失,出现极端。这由于心没能执着定向,没能正确地取于情性而发之,以致偏离了本真自然之情。用心来导情气,使情顺适无碍地发出来,用礼乐、积习等范导情,使情贯穿于礼乐、积习,这样礼乐宜情、情助礼乐,礼乐与情达到了完美融合,从而实现道德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熊海英 《理论月刊》2008,(4):114-117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集会诗歌以人文题材为主,诗中充满人文意象,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旨趣.这是由宋代文人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审美趣味决定的.集会创作受逞才争胜意识影响,往往"以学问为诗",着力于立意、用韵、用事,是典型的文人之诗.集会诗不但反映宋诗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对北宋盛世文化成果的生动记载,呈现了北宋雅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船山诗学的内在矛盾的哲学根源主要源自他的性情论思想。一方面,受命于天的"人性"是隐藏不见的,"性"隐"情"(欲)现,"性"的显现必须通过"情"(欲);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人心"在与外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先天之性"才发见为"后天之性",产生了"情感"倾向。由此,船山在批判朱熹性情论的基础上,厘清了四端是性,七情是情,从而明确地认定"情"是不善产生的根源。基于这种性情论,船山在其诗学批评中,对诗歌本质是抒情还是载道问题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