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志拥  王啸 《新视野》2006,(2):34-36
在国有股权转让中,合理确定资产或股权的真实价值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在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机制尚未理顺的环境中,宜以可靠性较强和兼具价值相关性的计量、估值方法和结果作为国有股权转让的“底线”,以多项调整处理后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作为国有股权转让的“底线”,以其他各类估值结果作为参考因素,同时着力推行股权分置改革,为国有股权价值发现、公平交易和科学考核创造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日益增多。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初级市场,也已成为优化国有资本配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市场手段。顺势而为,贵阳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的工作部署,结  相似文献   

3.
2004年8、9月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博士质疑某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侵吞国有资产,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一石激起千层浪,郎咸平的"重型炮弹"在社会上特别是在经济学界掀起了激烈的讨论,无论是"管中窥豹"还是"以偏概全",改革研究者之间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5月11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2005年被称为"国资改业规范年",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存在重受贿轻行贿的观念,行贿人尤其是企业行贿的,多被轻处,给后面追讨流失的国有资产造成很多麻烦。"去年底,随着中国电信董事长常小兵落马,有媒体报道他涉嫌将处置资产以低价转让给私企国澳实业,致使8亿元国有资产流失。8亿元不是一个小数目,是否流失尚待相关部门调查,但腐败从来都是导致国资流失的主要原因。十八大以来反腐高压  相似文献   

5.
2004年8、9月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博士质疑某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侵吞国有资产,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一石激起千层浪,郎咸平的"重型炮弹"在社会上特别是在经济学界掀起了激烈的讨论,无论是"管中窥豹"还是"以偏概全",改革研究者之间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5月11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2005年被称为"国资改业规范年",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4年8、9月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博士质疑某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侵吞国有资产,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一石激起千层浪,郎咸平的"重型炮弹"在社会上特别是在经济学界掀起了激烈的讨论,无论是"管中窥豹"还是"以偏概全",改革研究者之间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5月11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2005年被称为"国资改业规范年",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搞好国有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关键在于实现市场化运营。目前我国的国有产权流动和重组在整体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权主体仍不明确。国有企业对其经营的国有资产产权了解最为详细,但是国有企业只具有法人财产权,它无权出售国有产权;政府可以是国有产权合法代表(尽管究竟由谁代表还不清楚),可以在产权市场上出售或转让国有产权,但是政府毕竟不是经济组织.它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了解有线,因此其行为的经济性就值得探讨。这种产权主体待定的局面直接导致卖方心里没底,买方心里也有顾虑。  相似文献   

8.
2004年8、9月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博士质疑某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侵吞国有资产,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一石激起千层浪,郎咸平的“重型炮弹”在社会上特别是在经济学界掀起了激烈的讨论,无论是“管中窥豹”还是“以偏概全”,改革研究者之间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5月11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2005年被称为“国资改业规范年”,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在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指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转化为非国有产权;将国有资产脱离国家监控,化公为私,造成非正常消失;将国有产权应得的收益转化成部门、单位或个人的收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不仅有各种非法手段,而且有各种合法手段。这种通过合法手段、合法形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笔者称之为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如果对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下一个定义的话,似可这样概括:它是通过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或法规(这些政策或法规是否有弊端和不合理部分暂且不论),通过政府行为或通过地方立法,经过中央政府的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批准,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对方采取的手段是非法的,而政府的有关部门却予以承认、同意和批准的。  相似文献   

10.
用经济手段治理腐败,当务之急是尽快理顺产权关系,制止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尽快实现企业的机制转换,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产权重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通过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可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不良资产的产生、积累,阻碍了企业资本运营和现代企业资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民间参与公用事业已成为一个不可抵挡的世界潮流。放松规制、开放市场,经营权的民间参与,所有权的民间参与等都是实现公用事业民间参与的有效途径。在促进民间参与公用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克服所有制调整上的“恐私病”、国有资产退出问题上的“恐退病”以及国有资产流动方面的“恐失病”等三大观念障碍。  相似文献   

14.
论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代表”,与以前的“分级管理”体制有重大不同。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建立三级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范围及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走向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宁夏党校学报》2012,14(6):77-81
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不仅要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的作用,更要着眼于提升就业水平。提高就业水平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了一个实质性阶段。但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介入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突出的是道德风险,因此,如何防范多重道德风险是资产管理公司成功运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在绝大多数国家获得了主权和独立的背景下,民族自决权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一些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分裂势力却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试图分裂现有国家,对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实际上,民族自决权和国家主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并不意味着两者简单的对抗,并不是抵触的关系,民族自决权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企改制中"内部人控制"生成的问题,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继而引发一定层面的社会不满。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除了既有的市场治理机制中产权改革,更要注重政策、法律、社会保障等非市场治理机制——制度层次创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9.
了解权与隐私权都属于公民个人而非国家机关的权利,首先体现为一定的精神利益。隐私权是一种静态的、消极的、阻碍他人获取信息的权利;而了解权则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心脏和灵魂,其行为不仅影向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而且还决定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现实中,由于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约束软化,致使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效益下滑的事例比比皆是.造成对企业经营者约束软化的原因主要有国有资产所有者人格化代表不到位;政企不分,经营者重在经营"主管部门";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权责利关系不明确,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四个方面.为此,必须对经营者行为约束机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