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琳 《求索》2013,(4):250-252
贡布里希在对传统视觉艺术史的整理、建构过程中显示出其卓越的艺术理论造诣和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传统视觉艺术史被他总结为以再现为主轴、以装饰与象征为辅翼的三联架构,这与传统艺术形式是紧密对应的。贡布里希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恢弘的传统视觉艺术史,在后现代语境中回溯这一传统结构,具有着鉴往知来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青年短视频消费,可以发现短视频通过视觉呈现不仅满足了当今青年视觉化社交的需求,更赋予了青年参与文化生产与传播的话语权.然而,在消费社会,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商业化取向加速了虚拟化影像景观的形成,进一步削弱了青年消费者的主体性,加剧了短视频生产的意义缺失.对此,有必要通过“价值引领”“理性嵌入”和“文...  相似文献   

3.
孙恒存 《求索》2013,(9):245-247
中西方对“视觉文化”的迥异溯源显示了英美视觉文化固有的两大传统:巴拉兹传统和巴克森德尔传统。这两个传统对英美视觉文化研究影响极大.同时也滋生出五种谬论。W·J·T·米切尔将视觉文化的对象扩容到视觉性,他对传统和当下的突破使视觉文化以跨学科的姿态整合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资源。重塑理论和批评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杨春宇 《思想战线》2005,31(3):83-87
近年来从事视觉研究的学者指出,人类学学科史可以从视觉的角度来加以读解.3位人类学家与3位电影制作者的并置为这种反思打开了一条路径,让我们看到在人类学知识背后的视觉机制,包括人类学学者如何看待异文化、如何看待自身以及用何种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看法,进而理解在这种机制下左右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家热衷于以照片和影片来展现人类社会的视觉信息,并相信观众能理解他们的视觉作品,因为共享相同的视觉文化,但与此同时忽略了视觉作品中的人与人类学家及其作品的受众的视觉观念及视觉交流实践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秘鲁亚马逊区域的卡什纳华印第安人有着一整套独特的不以视觉为主导的感觉等级制度,以对其文化中装饰纹案的呈现为例,可知必须通过对文化持有者感知观念的关注以及对本土视觉体验的分析,才能知悉不同文化中视觉与图像之间复杂的转换关系.图案观看应该是一场置身于文化叙事当中自我适应的认知与想象的过程游戏.对卡什纳华印第安人图案艺术的解读,也意味着一种关于装饰理论新范式的诞生,其聚焦于意义建构的过程与行为,而不是像传统范式那样关注结构和系统.  相似文献   

6.
视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极为重要的知识场域,它对世界观图像、物质与非物质意义及权力等作了阐释和调节。民族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是民族传统图像与现代性想象互动的视觉呈现。民族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越来越脱离地域化和族群环境,且受到大众视觉接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深层次影响,其今天的生存发展形态与传统乡土民俗社会的生发产生了现代性冲突。民族艺术所建构的族群景观和图像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视觉幻想,这无疑加重了族群成员思想情感、身份识别上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包扬 《前沿》2012,(13):174-177
本文以动态图像为实例,运用视觉修辞与影视审美的方法,对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阐述。后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互相影响,后现代性带给视觉文化的不仅仅是弊端,更有优势。而视觉文化本身也会对后现代性在个性发展上有所促进,总结起来就是消费文化霓裳与大众文化审美的重塑同构。  相似文献   

9.
王桂娜  张丽萍 《前沿》2013,(7):189-191
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尊重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读图"时代,将民族文化转变成特定的符号语言进行视觉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开辟出来的一条创新道路。视觉传播也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进行视觉传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婚礼"个案,重在分析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力图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林晓筱 《求索》2014,(12):178-183
“镜”与“灯”是浪漫主义诗学中带有视觉隐喻的关键词。浪漫主义诗人基于“想象力”、“崇高”等诗学要素,在诗作中区分了“整体”和“碎片”这两种视觉体验;从视觉构成上来看,“镜”代表古典主义者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摹仿,而“灯”则是浪漫主义者通过“碎片”化的视觉感知,想象性地构建内心图景的方式;这种区分根植于近代“理性主体”与“审美主体”的分裂当中。通过梳理浪漫主义诗学中的视觉构成,有助于拓宽我们对浪漫主义诗学与现代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周潇潇 《重庆行政》2016,(4):99-100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使传播学研究从“信息传递”、“传播效果”的狭隘视角中跳脱出来,认为“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1],通过意义符号的传播,一个维系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得以建构[2].人们的传播行为借以不同的媒介技术得以进行,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传播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媒介和文化是合而为一的:一方面,媒介技术本身就是人类的文化产物;另一方面,文化通过媒介技术得到展示.  相似文献   

12.
姚大志 《思想战线》2012,38(1):57-61
在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传统是一个核心概念.麦金太尔认为,从道德的和文化的意义上看,西方只有一种传统,而自由主义不是传统;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西方具有不同的传统,而自由主义是其中之一.他把传统的合理性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传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当一种传统内部发生认识论危机的时候,这种传统的信奉者有可能遭遇到其他的传统,从而求助于其他传统的资源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不同的传统具有不同的合理性.他使用了两个传统概念,即“被建构的传统”和“建构的传统”.所谓“被建构的传统”是指一种传统具有事实性、历史性和特殊性,所谓“建构的传统”是指传统是变化的和开放的.  相似文献   

13.
“看/被看”成为鲁迅作品中具有原型意味的场景与促成他“文学的自觉”之契机的“幻灯片事件”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对这一事件的解读由于立足于启蒙视角,有意无意地遮蔽了鲁迅及其创作的复杂性。本文围绕“看/被看”的视觉框架,在研究者从影像叙事的角度思考的基础上,对鲁迅创作中视觉因素的作用进行进一步挖掘,认为鲁迅早年的视觉经验在强化其创作启蒙批判性的同时亦使写作者陷入一种难于解脱的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14.
平板电脑在许多国家已被当作学校教育设备所使用.越来越多针对有特殊需要的人士所开发的应用程序被应用的平板电脑上.捷克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游戏应用程序便是其中之一. 程序的目的是通过互动游戏来激发孩子,让他们观看屏幕并完成与视觉功能相关的任务.视觉和音频处理都支持孩子手眼协调及精细运动的发展.该应用程序提供图像设置、任务难度等选项设置,以便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可以使用它.该应用的一个显著优势便是适用于有着不同程度的视觉能力和精细运动技能水平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15.
标出性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艺术理论中更为重要。文化的标出性有两种构成方式:命名式,功能式,二者互相补充;艺术的标出性也有两种相应的方式:形式标出,题材标出,两种分类法在艺术文本中兼而有之,因此艺术是一种“双标出”的文化活动。艺术可以是标出性的异项艺术,也可以是非标出的正项艺术。艺术的标出性在艺术发展中意义重大,并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变化。在当代,艺术的标出性增加,以至于文化标出性本身,就“自带”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党西民 《求索》2008,(2):106-108
视觉文化的大量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此涌现出各种关于视觉文化现象的观点。视觉文化不是一个视觉时代的文化,而是一种新的知识型。这种知识型有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话语秩序,“图像转向”正是这种新知识型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与游戏命题相关的研究都无法绕过赫伊津哈的“游戏论”,游戏论代表着文化批评的一种范式,作为对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该命题影响了无数学者,也是赫伊津哈的文化观念的集中代表.赫伊津哈的另一个命题是贯穿学术生涯的“历史图像”,这一命题召唤出了历史研究中以图像为基本论证要素的“图像证史”方法和理论,在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背景下,赫伊津哈的历史图像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因此,在赫伊津哈的诸多理论中,“文化游戏论”和“历史图像观”两个命题尤其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时代,视觉传播对一个区域的文化形象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乘势而上,借助电视、网络及数字化新媒体,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提炼民族文化中的可视形象,增强内蒙古区域形象的影响力.本文简单梳理了内蒙古民族文化视觉传播方面的现有作品,分析其不足并对内蒙古视觉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夜郎之争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夜郎”是一个在西南地区经常被提到的词语,尤其在近年的四川、贵州等6省市“夜郎”属地之争中特别引人关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越来越受重视,神秘的夜郎文化也被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并出现了抢夺“夜郎”牌的文化资源之争。在这种争论不断深入之际,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冷静思考,不难发现各地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借“夜郎”发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单纯地为开发文化而开发文化难以真正体现其价值,夜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与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等相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联合国文件和国际判例中, 大致而言, 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是主权程度递减的海洋区域范畴, “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权利” 则是递增包含关系的 “ 历史性 (historic) " 话语体系。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 仅仅使用了“历史性海湾 “历史性所有权两个概念。“历史性海湾“一词, 早在英美北大西洋海岸渔业案判词中已经出现, 但当时存在很大争议, 美国海湾就不被认为是 “ 历史性海湾" , 而是 “ 历史海湾"。当这一概念被应用于中美洲丰塞卡湾时, “历史性” 是包含西班牙独占该湾的近代殖民历史在内的。 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权利主张,“也要像美国的民族国家肇造那样, 把南海界定为历史水域, 进而注意剔除 历史性” 话语的近代殖民历史的一面。 南海九段线的首要内涵是 “国家军事战略前沿底线”,这是“历史中国“ 内历史疆域、外历史性版图的疆域—版图结构决定的, 重塑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性国家在 “一带一路” 起点上负责任大国的新时代形象, 也要肇基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