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机关调处社会纠纷在我国整个解决纠纷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行政机关调处社会纠纷具有内容广泛性、专业性和便捷性等优点。但我国目前行政机关调处社会纠纷在调处的效力、方式、程序以及调处机关独立性、公正性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应当通过立法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的调处工作在处理交通事故纠纷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交警部门调处却存在法律依据欠缺、当事人利益诉求复杂等诸多问题,以致难以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交警部门在调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中确立人权理念,既是我国践行人权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由此,我们建议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调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中确立人权理念,实现交通事故赔偿之公平正义。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加强公安机关调处民间纠纷的管理创新和调解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1)
基于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及人权保护的考量,我们有必要对公安机关民间纠纷调处长效机制的构建途径和方法开展探讨。其途径和方法可以包括:为公安机关调处民间纠纷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定,扩大公安机关调处民间纠纷的受案范围,赋予公安机关调处民间纠纷时做出的调解书法律强制力,由此为构建长效机制奠定法律基础和提供制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时强调,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安吉县创新推进县乡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点)建设,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扎实有效做好群众工作,基层矛盾化解水平不断提升。高标准再造平台,在围绕群众上下苦功夫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29)
调处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重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思维,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科学机制,实现社会矛盾调处化解的及时、合法、高效,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完善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迫切需要引入标准化思维和管理方式,形成精细化运行模式,着力解决好当前制约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的瓶颈性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7.
越级群体上访,已成为当前人 民内部矛盾最主要的表现形 式。北京市针对近年来越级到市委市政府及中央集体上访时有发生的情况,于1999年3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张福森为组长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下简称“排查调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18个区县和市委工业、城建等7个工委及部分局、总公司共成立了108个“排查调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专门负责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重点矛盾纠纷,使一大批积沉多年没能解决的疑难矛盾得到解决,对于维护首都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排查矛盾的重点和难点 北京市在“排查调处”…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我国社会矛盾发生率依然持续居高。但就具体指标来看,以非法形式呈现的刑事、治安类社会矛盾发生率有所下降,与民生相关的矛盾纠纷增势明显。而基层社会往往是民生类社会矛盾的首发、多发场域,因此着力构建基层社区矛盾纠纷有效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以社区作为矛盾纠纷预防、调处的第一阵地,积极构建社会矛盾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社区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善后机制,有助于实现关口前移,重心前置的社会矛盾源头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2)
近年来,我国在创新劳动纠纷调处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调研访谈,梳理分析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纠纷处理机制尚需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理念、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设计、发展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提高调解员能力素质、强化调解协议效力等构建劳动纠纷综合调解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工会如何在共同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长宁区总工会针对当前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进一步完善三级联动机制,将工会调处工作纳入到人民大调解的格局之中,切实有效地预防化解调处劳动纠纷,促进区域劳动关系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铁路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影响铁路稳定的新问题、新情况逐渐增多,铁路内部矛盾出现新变化,呈现出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矛盾复杂、行为过激等新的特点。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慎用警力、调解优先、标本兼治、教育前置”等原则,改进工作方法,加大矛盾排查、矛盾化解、宣传查处、责任追究、奖惩考核等工作的力度,维护铁路内部稳定。  相似文献   

12.
外出务工者的离婚问题日益凸显,若相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可能会直接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婚姻纠纷调处机制,同时倡导外出务工者重树正确的婚姻家庭观,从而使相关问题得到改善,促进该群体的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当前群体性纠纷高发、多发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大调解"机制能够化解群体性纠纷,促进社会管理从刚性向柔性转变;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实现社会矛盾纠纷常态化解,促进社会管理从一元转向多元,形成一个综合性强、权威性高、公信力大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大调解的解纷功能,以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理性对话为基本要素,以主体交涉过程中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为基本机制,推进重点工作建设,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像抚州这样的农业比重大的地级市,在全国有不少。近几年,因征地、拆迁及补偿,环境污染,民间矛盾纠纷,群众对有关政策不满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而抚州市近3年来,排查出的6万多起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3%,没有引发影响稳定的重大事端,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协调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11,(4):24
2011年,我们的工作还将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突出加强行政调解,推动部门履行职能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6.
乡镇政府处于国家政权的最基层,但就整个社会结构而言,它又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它一方面要支撑强大的国家权力体系,构成国家大厦实实在在的一堵"承重墙",另一方面又要连接九亿之众的广大农村社会,充当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护堤石"。乡镇以其特有的方式调处化解着形形色色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乡镇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正是这种颇具特色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过滤和消解了大量的农村矛盾纠纷,从而确保了农村社会的基本稳定,而这种颇具特色的乡镇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无疑是我们构建科学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宝贵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6,(13)
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发育和开辟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逐步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机制。允许土地作为资产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使农户成为企业的股东,增强企业与农户的凝聚力。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在符  相似文献   

18.
混合型企业园(社)区的社会矛盾特点主要体现为劳资矛盾纠纷交织着居民群众基层社会矛盾。文章围绕化解企业园(社)区社会矛盾主题,研究提出了优化完善企业园(社)区矛盾调处机制的路径、手段和制度组织等建议,不断增进园(社)区与企业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及居民多方面内在活力,吸引多种社会资源深度协同参与,培育企业员工、居民群众和谐交往纽带,切实提高化解基层社会矛盾能力,形成与企业园(社)区环境相适应的矛盾调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孙兆震 《侨园》2002,(5):29
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20多年,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尤其最近几年,无论是两岸贸易,还是台商赴大陆投资,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经贸纠纷,并且纠纷的复杂程度升高,解决难度加大。两岸经贸纠纷如何解决,成为两岸工商界人士尤其是台商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记者走访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贸促会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王生长博士。他认为,仲裁是解决两岸经贸纠纷的一条快速、有效途径。据王生长介绍,目前解决两岸经贸纠纷的途径主要有双方当事人协商、调解机构调解、法院诉讼等方式。纠纷发生后,如果当事双方不能自行协商解决,可请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处。鉴于台商投资的特殊性,各级政府台办都设立了台商投诉中心等组织,专门  相似文献   

20.
人民调解工作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主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西乡街道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创新调解工作方式、方法,有力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据统计,2006年以来,西乡街道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072宗,调解成功率9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