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二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存在着两个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上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等会战中,共歼灭日军25万人,国民党也遭受了重大伤亡,最后节节败退。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所创造的,负有独特的作战使命。敌后战场由抗战初期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1940年下半年开始挑起中国抗日的重担,成为与日军作战的生力军,上升为主战场,她对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双月刊1989年第6期刊载胡玉海的文章《试论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战争中,两个战场曾有过磨擦,甚至出现过两军对阵的局面,但从总体上看,从战略上看,两个战场始终是配合的。两个战场战略上的配合是主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两个战场在战略上配合的伟大胜利。”“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有  相似文献   

4.
<正>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产党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5.
单文俊 《世纪桥》2002,(5):50-51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形成了两个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的敌后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国防会议决定,在战略指导上采取持久战,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渐消耗日军,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为此,部署了一系列防御战役与战斗,其中规模  相似文献   

6.
福建的抗日战争和全国一样有两个战场:一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所开辟的敌后战场;一是以国民党的正规军所承担的正面战场。这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着侵闽的日军,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要全面了解福建的抗日战争,必须对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和福建国民党当局对日的态度和作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湘潮》2021,(10)
正新四军扛鼎华中抗战新四军作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主力部队之一,是开辟和建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坚持华中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军事力量。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证明,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生力军,为坚持华中进而赢得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太地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战场。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两个互相依存又相对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作为统一的中国战场,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仅对敌后战场在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作初步探讨,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9.
国共两党领导的两种敌后抗日游击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发展和壮大了人民革命武装,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造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对夺取抗战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国民党及其军队于抗战初期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也抽调相当数量的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探讨国共两党领导的这两种敌后抗日游击战的特点并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国共双方对抗战规律的不同认识,了解以共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应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曲折而长达十四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出现过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可分为两个时期,七个阶段,其间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日战争的军事特点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抗日战争一开始不存在和分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解放区我军的对日局部攻势作战,是亚太地区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战略反攻的组成部分,具有战略反攻的性质;中国战场本身没有形成一个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阶段。  相似文献   

11.
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与华中新四军、华南抗纵、东北抗联等一道,构成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她依托陕甘宁边区这个战略总后方,纵横驰骋,鏖战在华北敌后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奉命出师华北,创建抗日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敌后战场中,有几部分队伍与敌浴血奋战,这就是;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研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必须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敌后战场中的各支队伍进行全面的研究。否则,抗日战争的历史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公正的。过去,由于政治的原因和“左”的思想的束缚,我们在研究和宣传抗日战争的历史的时候,只研究和宣传敌后战场;而在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和宣传中,又只着…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近十年,学界对备受关注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诸如正面战场战役研究、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关系、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关系、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正面战场的认识、深化对正面战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莞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研究东莞敌后抗战的历史地位,并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敌后抗战的历史功绩。一、日军全面入侵华南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所形成的正面与敌后的两个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体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大突出特点;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两个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乃至战后中国政局和中国前途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深入探讨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正确评价两个战场对夺取抗战胜利的伟大作用,科学总结两个战场的历史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军背后出现了一个他们从未预计到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组织、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游击战争,使日军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迫使敌人不得不将部分兵力投入到这个战场上来。八年抗战中,毛泽东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成了抗日战争能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我党我军也在八年抗战的腥风血雨中获得了很大发展。毛泽东的游击抗战方略也随着战局发展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本文试图对驻闽海军(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作一些探讨。福建是中国海军发祥地之一。福建海军有着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辉历史。中法战争中,驻闽“福建水师”(海军)在马江就与法国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拚战。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战场属第4战区(后改为第3战区),驻闽各军归“福建绥靖主任  相似文献   

18.
<正>誓与河山共存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救亡图存的抗战洪流中,"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翻开鲜血与生命铸就的英雄谱,让我们检阅贵州所作出的贡献: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贵州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够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其主要原因在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建立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御外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并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夹击侵华日军的战略格局,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奇迹;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使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新中国社会的雏形;历经磨难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培育下,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中国革命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游击战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它的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时间之长、地位之重要,为古今中外的战争史所罕见.周恩来作为一位无产阶级军事家,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十分关注.他对敌后三大战场的开辟,对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战略方针的形成,顺利实现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