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犯罪嫌疑人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制定讯问策略以及甄别口供是侦查讯问的关键,微反应识别技术能够系统、科学、准确地识别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基于人工智能的微反应识别技术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结合侦查讯问的特点重构微反应识别技术,构建智慧审讯系统,提高侦查讯问的质量和效率.将人工智能与微反应识别技术结合运用是侦查讯问未来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的出台,法律对侦讯活动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命案侦讯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由于命案的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极刑的处罚,其在心理上出于侥幸或求生的本能,不可能在侦讯中完全如实供述;另一方面,刑事诉讼法对侦讯作出了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制约了侦查人员非法获取口供的可能性。因此,在命案侦讯中运用测谎技术等科技侦查手段辅助侦查人员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是侦查机关在新形势下利用科技手段打击犯罪的必然选择。测谎技术在命案侦讯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侦查人员对已有证据和供述的真伪进行甄别,而且也有利于后续诉讼环节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微表情,又称面部特征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快速表情,表达了人想抑制和隐藏的情感,由于其短暂且难以控制,成为了分析心理活动和真实情感的重要媒介。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司法、安全等领域,其科学性也得到了验证。如果把微表情分析引入到我国侦查讯问中,发挥其对侦查讯问的积极作用,能够帮助侦查人员制定正确的讯问方法,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同时更好地引导和教育犯罪嫌疑人,节约侦查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4.
审讯中经常会遇到无辜者看似有罪或有罪者伪装无辜的情况,真假难辨。比起人们有意识作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审讯中注意观察犯罪嫌疑人的面部微表情,能了解犯罪嫌疑人真实的感受和动机,从而有利于辨别其供述的真伪,使审讯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
2013年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为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微表情是一项新的侦查技术和方法,可用于侦查实践中的测谎、甄别供(陈)述真伪等,有利于防止侦查人员先入为主,改变以往办案中过分依赖经验、直觉、感觉等主观意识的局面。调查访问、询问和讯问中运用科学、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充分保障人权,同时也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刑讯逼供以及冤假错案的形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建立侦查程序中的律师在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侦查是刑事诉讼的基础,侦查程序的公正是保证庭审程序的公正、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前提。律师在场权是对侦查权的一种制衡,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辩护权的有效行使。目前,大多数国家赋予律师侦查阶段的在场权来保证犯罪嫌疑人口供的任意性和真实可靠性,防止侦查人员在讯问时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侦查阶段辩护律师在场制度。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应在侦查程序中建立律师在场权。  相似文献   

7.
侦查与口供     
口供在不同的诉讼模式、不同的诉讼阶段、犯罪嫌疑人是否出于自愿和不同的刑事案件中有不同的性质和地位;为了促使侦查机关尽可能合法地取得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我国的侦查程序需要从整体模式到具体制度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口供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强调法治和人权的今天,传统侦查讯问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在此背景下,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咨询技术引入到侦查讯问中,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侦查讯问中的这些应用方法有心理咨询技术中良好关系的建立、倾听、共情、面质和具体化技术。  相似文献   

9.
考察我国传统与现代的侦查讯问方法和策略,心理应激反应与微反应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注意和重视。心理应激微反应应用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还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当前对微表情的研究相对成功,但如何发掘微动作和微语义在侦查讯问中的潜力存在着理论和技术空白。  相似文献   

10.
侦查讯问是诉讼证明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侦查人员为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并查证犯罪事实而进行的证据收集活动,对于侦查破案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侦查部门在侦查讯问中运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测谎技术、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技术、指纹比对技术、声纹比对技术等,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技术在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正在探索各种新技术,如面部图像比对技术、虚构实物证据法等.  相似文献   

11.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得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通过检察环节的收紧批准、决定逮捕防线、加强讯问监督和提高证据通过审查后的质量,可以有效防止审讯过程中的非法取证行为,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  相似文献   

12.
因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在受讯问时,有受暗示性较强、依从性及内化性较强、更容易作出虚假供述的特征,因此对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应有特殊的法律规则进行规范。具体而言,应当建立对精神障碍嫌疑人进行适合讯问的评估制度,对于可以在适当成年人在场的情况下讯问的精神障碍嫌疑人,在讯问时应让适当成年人在场对嫌疑人进行保护并监督讯问行为。另外,基于精神障碍嫌疑人对抗讯问的能力较弱,应限制适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容许性的讯问策略,其他讯问策略也不得超出精神障碍嫌疑人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俗语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此"色"俗指人类常常表现出的一种细微表情,是人们在不经意间通过一些表情把内心的想法表达给对方的一种行为方式。公安机关在侦查审讯中有效地运用微表情观察技巧,能够在辨认被讯问人员是否有隐藏犯罪行为时起到突破作用,是审讯过程中抓住其最真实心理活动的有效手段。虽然这些信息存在的时间极短,但就是因为这些举动是不经意的,往往会在侦查讯问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使讯问有针对性、目的性,避免冤假错案,有助于提高审讯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犯罪嫌疑人的供词在解决刑事案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虚假供述的心理原因和心理过程,结合回顾前人研究,发现有五条线索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其为:1.较少有自我参照代词;2.过分概括的词语;3.避免直接回答;4.较少具体提到人、地点和时间;5.通常含有较多的不相关信息或多余细节。  相似文献   

15.
暴力恐怖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讯问难度远远大于其他普通刑事案件,因此,在侦查讯问中。应熟悉案情。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攻心夺气,心战为上;迂回发问、设置圈套;运用模糊概念。促其产生错觉。使其供述障碍向有利于突破上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情绪情感则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只有客观刺激与内在需要相符合才会产生愉快的情感,相斥则不悦;下意识的身体反应、微表情更是人真情的自然流露。职务犯罪人接受讯问时的身体语言和微表情,是其自我保护机制在讯问的特殊情境的刺激下的特殊反应。认真观察、领悟、建档以及观察的常态化、习惯化,方能把握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突破其心理防线。  相似文献   

17.
新《刑诉法》对侦查讯问进行了全面的规制,使供述的自愿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侦破案件的难度,侦查讯问僵局更容易出现。新形势下侦查讯问中形成僵局的成因更趋复杂多样,侦查讯问人员深入掌握新《刑诉法》的要求,更加注重证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灵活地运用讯问策略方法,才能有效突破讯问僵局,提高侦查讯问工作效率,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8.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赋予犯罪嫌疑人审讯阶段辩护权并建立合理的讯问规则是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无论是侦查理论界还是侦查实务界对现场心理痕迹分析都有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相比国外的犯罪现场分析法、侦查心理学和行为证据分析法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仍处于"潜科学阶段",未形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且实践性研究较为薄弱,与理性研究还有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为侦查破案服务,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研究应条理化、系统化和模式化。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借鉴英美国家的研究方法,对已破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访谈,通过案例积累,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犯罪行为人心理分析指标体系,并将培养专业的心理痕迹分析人员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计划。  相似文献   

20.
侦查阶段是刑事诉讼中查明犯罪与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最容易发生冲突的阶段,从侦查程序的上述两个目的和两种基本价值的协调来看,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两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应当围绕保障侦查机关有效执行侦查职能和确实加强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两个目的,从刑事立案、侦查行为的实施、侦查权力的控制、犯罪嫌疑人的防御权等方面进行修改与完善,以保证侦查权的有效、正当行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