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分析民主党派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逻辑依据;阐述民主党派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目标体现在通过维护共同核心、助力共同繁荣、遵循共同价值、担负共同责任,铸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提出民主党派可以围绕履行基本职能、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加强自身建设,不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为目标指向,创造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并就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涵义深刻、逻辑严密,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的框架进行梳理和阐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更好地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赋予高校应教育青年大学生坚定祖国统一的共同信念、增进维护民族团结的共同认识、引领厚植爱国爱民的共同情感、激励坚守强国有我的共同目标等新要求。但目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缺乏精准性,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作用还有激发空间,没有紧跟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形势,思政课程全过程改革尚不到位。为此,必须契合高校学生需求,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准性;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性;加强思政课程全过程改革,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性;激发少数民族学生骨干作用,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地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其内涵包含了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法治化。本文尝试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内涵角度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价值,从宪法的内容和精神角度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宪法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以此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释放的强大动能可以有效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和实现路径。以党的边疆治理思想为指引,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实践为参照进行研究,发现边疆治理中存在: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有待厚植;绿色发展推进不足,生态文化认同意识亟待增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路,建议加强党对治理工作的领导,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推进经济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提升治理能力,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实践,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端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统战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统一战线的政治使命。统一战线要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培育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社会成员意识层面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旨在将存在于观念层面的主观意识转变为现实层面的客观存在,必须依赖科学的方式和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路径进行推进.本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涉及多元民族、蕴含多层内容、需要多方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角审视其内生与外延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论域。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正确处理"一体与多元""古与今""破与立""刚与柔"四对关系,即认同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构建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解决国内外交织的民族问题,破立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刚力"与"柔力"培育的结合,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作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之后全区围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领导工作机制、宣教常态化机制、宣教部门工作机制、宣教社会化机制,并不断夯实宣教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初步形成了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体系。进一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宣教体系,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对宣教工作的领导,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开展多样化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并建立一套科学、动态的宣教考核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题写"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贺匾,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心、厚爱和期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打得牢是广西民族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发展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把握历史轨迹,深刻认识国务事理,统筹落实决策部署,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费孝通先生当初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必然性,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逻辑基础四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基础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基础的牢固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对内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的时代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有必要进一步把中华民族概念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基础逻辑做分析、搞清楚,更好凝聚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圆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5.
情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中积极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诉求表现为获取民族尊严、建构民族信任、增强民族权利、复兴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有习俗差异、情感偏见、情感孤独和民族猜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策略要以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互信建构情感关系、以共情增进彼此理解、以身份认同选择增强民族交融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实施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视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目标之一,面对社会整合和制度建构的要求,不仅需要宏观和中观的布局和考量,更需要来自基层社会的实践推动。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视野,人民城市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条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以2017—2023年CNKI期刊库中篇名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NKI和VOSviewer 1.6.18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热点议题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深化发展和持续热度化三个阶段,时政性较为明显;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较为分散,核心团队和科研共同体尚未形成;热点议题主要集中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依据和基础、机遇和挑战、实践路径五个方面,研究视角呈多样化特征。未来,要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学科交叉和方法融合、深化实践经验提炼,以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双向互促共进的内在逻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沃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孕育了具有岭南西部特色的历史文化,如“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文化、“开放包容”的民族交融文化、“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文化和“多元共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构成了涵养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因。广西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过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充分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厚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不断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四重逻辑关系,即同源的理论逻辑关系,二者的生成与发展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大影响;互融的历史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共进的实践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进程中共同推进、共同发展;协同的现实逻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深嵌于国家建设、国家治理及国家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全面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内在逻辑,深刻总结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促进各民族深化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