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稳定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金融体系整体或局部因内外部因素破坏而导致金融服务中断或者弱化时,就必定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冲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将继续处于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的攻坚期,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也会持续增强,中国金融稳定正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实现实体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迫切需要稳定的金融环境作为支撑。当前中国金融稳定存在房地产泡沫和房地产投资高杠杆、家庭债务过高和储蓄率非正常下降、金融市场结构性失衡、过度金融化等问题。维护金融稳定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着力通过扩大金融改革开放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强化财政和货币在监管和政策方面的协同,强化党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化解国内金融体系蕴藏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
金融稳定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金融体系整体或局部因内外部因素破坏而导致金融服务中断或者弱化时,就必定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冲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将继续处于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的攻坚期,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也会持续增强,中国金融稳定正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实现实体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迫切需要稳定的金融环境作为支撑。当前中国金融稳定存在房地产泡沫和房地产投资高杠杆、家庭债务过高和储蓄率非正常下降、金融市场结构性失衡、过度金融化等问题。维护金融稳定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着力通过扩大金融改革开放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强化财政和货币在监管和政策方面的协同,强化党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化解国内金融体系蕴藏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先导器"和"助推器"。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金融部门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金融体系,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强化促进创新功能,补足服务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短板,守住风险防范底线,推动尽快建成并不断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建设指明了方向。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挑战主要是金融改革滞后与实体经济融资导向之间矛盾、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之间矛盾、融资成本压缩与实体经济成本高企之间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一是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三是要调整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四是要注重金融创新,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方式;五是要将制造强国建设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既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金融要义,也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及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实体经济是金融存在的基础,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现阶段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调,主要表现为"资金空转"现象突出,虚拟经济挤占资本,资金在实体部门使用效率不足。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一是实体经济"空心化"趋势明显,使得金融资本对其兴趣锐减,二是金融系统自身发展失衡,使其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供给不足。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其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同时,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金融化是伴随货币化、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发展而出现的经济现象,金融化生成了金融领域的资本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机制,弱化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联系,与金融化相对应的往往伴随着实体经济的脱实向虚。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厘清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一般运动形式与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一般运动形式是保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先决条件。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的论述,既为我们厘清金融投资与金融化的边界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客观认识金融资本的运动形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在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形势下,我国实体经济的风险和矛盾正在逐渐显现。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将有力减轻市场忧虑,有效切断金融风险传导链,从而让资本市场的活水不断滋润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中国金融的一大特色,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动全身"作用,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要多措并举,在夯实法治基础、提升市场化程度、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以及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等四个方面强化资本市场改革力度,以推动我国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石。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性入手,重点对现阶段陕西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进而提出了健全完善陕西金融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必须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必须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金融模式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同质化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信用不足限制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金融资产规模粗放增长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发展金融工具创新体系,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构建多元金融机构体系,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优化金融信用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发展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体系向集约化转型,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质效。  相似文献   

10.
朱哲  陈诗 《理论探讨》2023,(1):156-161
新时代呼唤新金融,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的商业和金融体系,是践行新金融的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科技凭借技术优势可助力高质量发展,如移动支付重构了商业形态,改善了产业结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区块链及大数据技术重构了信用体系,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传统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加速了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快速的创新和发展也带来数据安全、头部企业数字权力膨胀、底层及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可从完善监管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基础技术研发等方面入手,发挥金融科技的积极作用,赋能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扶贫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相对贫困及返贫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能有效解决我国后脱贫时代金融扶贫资金失衡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难题。作为金融扶贫的延续与创新,高质量可持续的金融扶贫契合精准扶贫长远目标,提高了扶贫资金的“益贫性”,促进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后脱贫时代高质量可持续金融精准扶贫的实施,需要政府和金融部门通力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策长期效应;需要完善贫困识别体系,提高精准识贫质量;需要压实金融监管责任,夯实金融扶贫成果。  相似文献   

12.
<正>一、信息化趋势下制造业仍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推进,制造业的"制成品"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存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类步入工业社会,制造业成为实体经济主体。随着发达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经济服务化水平提升,制造业占比逐步降低,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比例不断增大,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3.
金融全球化构成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环境,客观评估金融全球化成为促进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亟待激活存量资金,促进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改革营造宏观经济稳定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金融开放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国际金融规则调整,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在当前我国GDP增速换挡、实体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直接融资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满足多元化企业融资需求、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作用。我国直接融资发展的现存问题分别是证券市场制度缺陷、风险投资发展不足和债券市场结构失衡,其成因为资本市场尚未完善、企业信用亟待提高和融资门槛设立较高。为了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我国应该推动金融监管部门改革、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促进债券市场发展,这对于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维持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惺惟 《理论视野》2023,(12):44-50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强国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二是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国际化,提升在全球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四是科技化,以金融科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五是普惠性,让每一个人公平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六是安全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建设金融强国,必须继续依靠改革,尤其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四梁八柱”,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基本底线。  相似文献   

16.
当代资本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主导下出现了明显的金融化趋势。金融化增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深刻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秩序和权力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生产性劳动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唯一源泉,金融活动不创造价值,金融收入的实质是对剩余价值的转移和占有。中国的经济发展要避免金融化的过度发展,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保障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7.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创新结出的恶果,其根源在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向全球转嫁自身危机;这次危机告诉诫世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应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快国内经济的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在新形势下,打造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具有抵抗力、恢复力以及调整适应力三种要素。抵抗力是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基本要求,恢复力是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核心要求,调整适应力是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打造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要从深化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改变投资者结构,建立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建立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理的防控机制等方面切入和推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银行信贷规模超速发展、国家债务大量增加、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巨幅增长,导致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提升过快,增加了中国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风险性。当前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与制度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既要保持适度金融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防范金融化欠缺和过度金融化,降低经济建设中出现国外传导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保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郑瑛琨 《理论探讨》2020,(6):134-13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制造业冲击较大、线下实体经济纷纷按下"暂停键"的不利局面,需要为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寻找转型升级之路。依据产业分工理论和产业融合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可通过建立先进制造业工业云、促进先进制造业"走出去"、鼓励融资租赁优先服务先进制造业等方式,以数字化赋能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