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那还是年少时放暑假在上海祖父家。我喜欢去跑马场"孵"上海图书馆,每每走过24层高的国际饭店,总有人围在门口张大嘴仰望,一脸惊讶之色,也总有人啧啧有声:真高,真高,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楼。我问祖父,世界上还有比国际饭店更高的楼吗?祖父笑而不答。一天,祖父的一位供职于联合国的朋友去看他,拿出一叠美国的风景照片,祖父翻看时,我凑上去看,那高耸入云的帝国大厦,那象悬崖绝壁神斧天功般拔地而起的联合国大厦,那灿若星河的灯火,看得我心里一阵狂跳,祖父赶紧叫朋友把照片收好,对我说,你别多看,到学校不要乱讲,美帝就是楼多…  相似文献   

2.
祖父     
艾童 《中国减灾》2011,(3X):63-63
<正>你离开一年又七天,这个世界上,我再也没有可以称为祖父的人了。我骤然发现,自己再也不是那个被祖父宠爱着的孩子了。我应该,而且必须长大了。那时我还在小城上高中,一两个月回家一次。但每次回家,你总是蹒跚着脚步,穿过村子里那条黄泥路,早早地站在小卖部旁边的岔道口等我。  相似文献   

3.
南开与我的祖父——南开的创始人张伯苓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也是同南开的学生、20世纪的伟人周恩来的名字紧密相联的。祖父与周恩来40余年的师生情谊,远远超出普通师生的关系,成为南开校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佳话。1996年是祖父诞辰120周年,抚今追昔,回顾祖父同周恩来的这段交往与友谊,对于南开校友和后生晚辈陶冶情操、增强修养、涵养道德、尊师重教、热爱祖国,都是大有神益的。一、学生不足千人之前,祖父能叫出每人的名字。周恩来深得祖父赏识,经常留他在家中吃贴饼子、熬小鱼。  相似文献   

4.
1949年,我在上海念中学。5月25日,我看到街上来了很多脚蹬布鞋、肩飘五色彩带的战士,从心里欢呼:上海解放了!不久,陈毅市长来看我的祖父冒鹤亭,邀请他赴京开会。祖父以年迈婉  相似文献   

5.
《黄埔》2020,(4)
正记忆中的祖父身型瘦弱,为人谦和、举止儒雅。就是这么一位看上去极为普通的老人,却参加过北伐、抗日、解放战争,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一生。祖父生前很少和我们提及他的戎马生涯和艰难岁月,当离开这个世界时,却只留下一本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诗集——《味荼吟草》。今天,我重读祖父的《味荼吟草》,在诗句中寻找祖父的足迹,追忆老人平凡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并作此文表达对祖父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6.
雪白的向往     
我没见过我的祖父。但父亲经常向子女们讲起他。父亲告诉我们,祖父是个医生。但祖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并没能静下心来行医。祖父在1925年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后来他以军医身份随北伐军一直打到武汉。可惜他在1932年便去世了。祖父留下遗嘱,要孙辈学医,成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父亲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过协和医学院,但是由于后来与祖父失去联系,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辍学,去谋求一个马上能养家糊口的职业;他当然更为迫切地企盼子女们至少有一位能终于成为医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不仅我和哥哥、姐姐们长…  相似文献   

7.
方刚 《台声》2011,(1):65-65
离开台湾前的两天,我在台北大学图书馆里寻找着国民党党史数据,希望可以找到祖父的影子。祖父退休前,据说曾做过国民党台湾省党部的重要官员,但我并不知道确切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正>初见胡小秋先生和我原来想像的那种“大老板”有着天壤之别。他着装平常,手提着一个大包,一个人走进了我的办公室,平静而谦和,用那略带温州腔的普通话,与我聊起了温州、米兰、和他的祖父辈……胡小秋的祖父叫胡允迪,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人。1934年远渡意大利,作为第一代华侨,胡允迪饱受风霜,历尽艰辛。经过多年的打拼,事业上终有一番成就,是一个在当地有相当知名度和威望的侨领。  相似文献   

9.
周培源先生是我的老师。周老家与我家又是几代世交,我们两家的往来,得从周老的父亲文伯公与我祖父童伯章的交往说起。我们两家是同乡,祖籍都是江苏宜兴芳桥,周老家住芳桥后村,我家住桥南河边,近在咫尺。清末,芳桥的读书人不多,文伯公常与祖父在一起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我祖父有八个子女,他就在家中开设学堂,教育我的父、叔、姑母等,周老也就来我家与父、叔们一起念书。因此,周老常说,“我与你父亲是拖鼻涕朋友”,意即自小就在一起。当时,文伯公与祖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振兴社会、教育先行”。祖父在镇上创办了阳山小…  相似文献   

10.
在夏威夷的一次學術討論會上,我第一次遇見孫穗芳女士。不用介紹,我一眼就認出了她。這由於她那張安祥、善良的圓瞼,那雙炯秀的雙眸,真真切切地透視着其祖父孫中山先生的容貌,就好像在她脸上貼了“孫中山孫女”幾個字。穗芳對此頗感驕傲。“祖父的孫子、孫女中,就我長得最像他老人家,”她說,“記  相似文献   

11.
老屋     
天涯孤旅,从此故乡常在梦中,萦绕心际的除了白发双亲外,还有贮满我童年乐趣、少年烦恼的老屋。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家没有老屋,祖父仁义不聚财,没有置下一房半屋。在记忆中,从小我就奔于父母的宿舍之间。  相似文献   

12.
情注土默川     
1994年初春,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在土默特左旗人代会上,我被全票选为政府副旗长。转眼几年过去了,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对自己的工作丝毫不敢放松,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并竭尽所能解难除忧,由此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及相关上级部门的好评。虽在体力和脑力上都感到辛苦,但能为第二故乡人民多做些好事实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心愿。一、扎根边疆,报效土默川在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我来到了这个世上。隔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关照下,随父母从香港来到北京,生活在祖父彭泽民先生身边。祖父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13.
刘文锋 《黄埔》2020,(3):66-67
光阴荏苒,转眼父亲刘秉坤已逝世20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他生前经常向我们讲述黄埔历史,教育我们要发扬黄埔精神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一直激励着我和我的后代。父亲刘秉坤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终身执教私塾。父亲小时候在祖父身边读书,后来考取黄埔军校第9期,毕业后在国民党81军担任过少校参谋。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长沙保卫战等战役,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直到晚年,父亲的大腿骨上还残留着一块抗战留下的弹片,用手可以摸到。  相似文献   

14.
正家风,这个词语在我普通的小家庭里甚少被严肃地提及。家族家风是什么?回望我所仅知的家族四代短暂历史中,诸多记忆琐事浮现眼前。午饭桌上,我第一次郑重地提起家风这个词语,希望从父亲那里知道更多这个家族的故事。父亲一下子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祖父的点点滴滴。祖父高寿,活到90岁,无疾而终。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那么平静,少言寡语,仿佛这就是他一生的诠释。祖父是一位党龄近60年的老共产党员,解放后入党,他们这一代人记录着中国发展的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全国解  相似文献   

15.
沈毅  沈达 《协商论坛》2011,(5):56-57
祖父沈嘉炎,字竹白,又字明甫。祖籍浙江绍兴。1878年8月28日生,因我高祖、曾祖两世宦居河南,遂入河南许昌籍。我高祖茂堂公在清吏部任职,并历任河南许州州判、裕州知州,他的墓碑上镌刻“皇清浩授中宪大夫”;我曾祖闻庭公历任罗山知县、汝宁府汝南埠通判。兴办义学,受到乡民的称颂。祖父竹白公幼年即聪颖好学,17岁时,受业于怀庆府府守江槐庭。因我曾祖与袁世凯有旧交,适逢袁回项城葬其生母刘氏。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7,(5)
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从甘肃省东南部重镇、古城陇西县的我家门里,走出了三位黄埔军人。这莫说在当时经济衰败、城市萧条的陇西县绝无第二家,就是在广阔的西北大后方亦属罕见。这其中的原因还得从我的祖父说起。我的祖父张和平是位爱国忧民的读书人,曾任过陇西县邮政局局长、县政府参议员,还  相似文献   

17.
1943年,祖父田汉在桂林《文学创刊》上发表了《孩子的行路难》一文,讲他的长子——我的父亲田海男(又名田申)在中国远征军中服役,赴印缅战场与日军作战的事。一父亲田海男(田申)1923年1月25日在上海出生,因祖母怀胎于日本,由海上返回中国,故取名"海男"。一年后,祖母因病离世,是曾祖母把他带大。长大后的父亲经常参与祖父组织的宣传活动。1934年,他在祖父编剧、聂耳作曲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饰演小栓子,与扮演爷爷的聂耳同台演出。  相似文献   

18.
李潍安 《春秋》2016,(1):20-23
李宏才是我的叔父,1926年6月出生。祖父祖母一生中只养育了我的父亲和叔父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19.
我的祖父林振雄,号毅强,出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逝于1964年。他的祖籍是广东兴宁,后来随家人迁居到广东惠州巿桥东上塘街。东渡日本读军校云南讲武堂任教祖父年少时就表现出聪颖过人,抱负远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惠州观澜小学。当时的中国,国弱民穷,饱受西方列强欺凌虎视,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祖父认为,非军事不可救中国,舍武力不能挽神州。后来,  相似文献   

20.
徐城北 《北京观察》2003,(10):54-55
别看我研究的多是老玩意儿(如老京戏、老字号和老北京……),可我从来是不敢称“老”的,尤其是北京这地方,胡子一大把的人还说自己“小着呢”,我又安敢造次?但就是这一二年,少年见过的北京风物,时不时就闯入梦境。其中进入最多的,就是祖父的四合院——打住!听我这一说,您千万别以为我们家是什么望族。我爷爷山东人,年轻时很穷,进北京无非是找口饭吃。在前门火车站当过剪票员,没几年升到了站长,再后来,又升到“北平至山海关”段的段长。正在这好时候,日本鬼子来了,他也就洗手不干了,开始利用在铁路上的“关系”跑买卖,同时在离前门不远的地方,买下了这个四合院。北京规范的四合院,应该是大门朝南的。可我祖父的这个,却是大门朝北。懂行的老前辈一听,保准就撇嘴了;就凭这规格,“没戏”!房子确实“没戏”,因为祖父旁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