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问题的根子在政治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但是,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戈尔巴乔夫不切实际地试图恢复列宁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想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实践的结果证明在现代条件下这么做行不通。这一选举导致了苏联的政治过热和混乱,更使苏共威信丧失,难以控制局面,最后不得不实行总统制。匆忙推行的总统制仍难以挽回局面,反而促进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最后使苏联倾倒,苏共失去了政权。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曲折过程,开始时接受苏联模式主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不仅仅是苏联模式造成的,也有与我们在学习进程中未能充分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有关.  相似文献   

3.
石破 《南风窗》2011,(24):62-64
"孔子的理想完全没有实现,他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谁也不听他的。但他为人的标准绝不在身外,而是只做我认为应该做的。""我们缺乏忧患意识,却有极强的敌情意识。"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64岁的李楯说,"我们只有一对一错,你我不一样,肯定是你错我对;你不改,我就要强制你改,坚持不改,就把你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来,美国"中国学家"有关中国民主化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三次转换:第一次从冷战—意识形态维度转向现代化维度;第二次从现代化维度转向政治体制维度;第三次从政治体制维度转向治理维度。尽管如此,美国"中国学家"的基本立场并未改变,即对自由民主原则的一贯坚持,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策略:温和式观察策略与对立式批判策略。如若不能立足中国经验,摆脱自由民主原则束缚,美国的中国学家很难摒除他们对中国民主问题的认识偏差,更加难以合理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贫穷真的是民主的敌人吗?笔者以此问题意识为引导来重新理解经济因素同民主的关系。本文认为贫穷确实存在反对民主的可能性,但是贫穷并不必然是民主的敌人,只有当贫穷造成的经济不平等超过一定水平时,贫穷才会妨害民主。经济不平等的阶层依据民主体制下的再分配政策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来决定自身的政治态度和行动策略,只有当经济不平等的程度促使中产阶层和贫穷阶层结盟从而形成温和的再分配政策的时候,民主才能作为反映阶层利益均衡的政治体制而出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研究政治体制理论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对苏联东欧和西方政治体制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是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理论的必经阶段。本文试图就当代各种政治体制理论作一简单评介。一、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理论政治体制(political system)或称政治系统、政治体系,实际上是政治学的"政治"和系统科学的"体制"两个概念的合成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来的。在1953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政治体制》(p01iticalsystem)的专著,后来阿尔蒙德和亨廷顿等人使用过这一概念。由于伊斯顿、阿尔蒙德都是擅长系统分析的名家,因此政治体制概念的提出与系统论在政治学中的运用密不可分。他们主张用系统功能方法研究政治体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体制与环境的关系。但是,西方学者对政治体制含义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某些美国学者主张采用马克斯·  相似文献   

7.
储昭根 《南风窗》2010,(7):21-22
<正>民主是提前化解、消除社会冲突、避免走向极端,公开、公平、公正的博弈机制,却不是事后包治百病的灵药。"被动民主"需要应对社会动荡可能加剧的危险。在已经结束的全国人代会上高票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曾东萍 《南风窗》2011,(1):38-40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对于改革是有共识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遇到过很大阻力,但最终还是形成了共识。我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也会不断深化。这需要一个过程,但也不需要几代人,一两代就会有起色。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韩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政治转型,可相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转型是1961年威权体制取代脆弱的民主政治体制,第二次转型是1987年威权体制被新的民主政治体制所取代。其发展进程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展现的诸多规律特征,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均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将它们历史地联系起来研究,考察二者关系的成果并不多见。黄宗良教授在新著《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一书中提出了"八重八轻"是苏联模式的特征、"三个垄断"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端、官僚特权阶层问题是苏联模式的要害;"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主义、两种模式";妥善地处理好"发改稳、党民法、马中西"三个三者关系在解决中国模式面临的矛盾中的作用;发展中国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破产、新自由主义碰到危机的情况下,人类文明发展为中国人提出的新任务等若干重要见解,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关于"过渡时期"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把"过渡时期"缩短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基本完成,同马列的原意不相一致。这种看法实际上是说,斯大林宣布得过早了,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苏联社会究竟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制度的超稳定性,不过,与"超稳定性"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当时持不同政见运动的风起云涌.从政治文化角度,我们可以把持不同政见运动视作一场"信仰运动",尽管这一运动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还是苏联政治生活中的亚文化,但它对苏联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对苏联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与政治认知,最终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因此,研究持不同政见运动对苏联政治文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没有理由认为亚洲地区无法找到其自身的和平、繁荣和民主之路。不管在社会上还是在经济上,今天的亚洲和20世纪初的欧洲十分相似;而亚洲的民主之旅只可能比西方更短、更少暴力。亚洲是个政治多样化的地区,从朝鲜的"白头山血统"到不丹的开明君主立宪都能在这里找到(不丹开明到什么程度呢?它开发了一个国民幸福总值的测量指标来取代国内生产总值)。但现在,关于亚洲不适合民主的论调再一次甚嚣尘上。这样的质疑正确吗?  相似文献   

14.
我很注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首先感觉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提出新思维?苏联为什么要搞改革?在去年下半年多数人还认为这是个策略性的改革,现在已经不大听说了,基本上都认为是个战略性转变,是苏联要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是很同意这一看法的。今天的这个时代已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了,而是科学技术里出政权。如果苏联再不花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只是把钱花到军费竞赛上去,再想争霸、想搞军备竞赛,到二十一世纪比美国落后得就会更多,美国在经济上就会把它拖垮。但总的来讲,《改革与新思维》一书里面强调对时代的认识,对战争的认识,如对核战争的认识就变了。形成苏联这样的认识的因素很多,我的想法是新思维是个世界潮流。不仅从苏联角度看,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在放慢,而且整个国际共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否则,波匈事件、南斯拉夫和东欧各国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以及今天中国的改革又怎么会发生呢?从整个世界潮流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已到今天,不仅从本国看,就从整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也必然出现这个潮流。这说明国际共运需要再思考、再认识、再发展。戈尔巴乔夫比较聪明,又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新思维与改革,其改  相似文献   

15.
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对第三世界外交的基本态势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对第三世界究竟采取了什么方针政策,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学者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近年来苏联"对第三世界采取了收缩方针",并认为"当前苏联对第三世界采取的战略收缩态势在短期内无力改变"。另一位学者却认为,直至1987年,苏联在军事方面,仍在亚洲、近东、非洲之角及黑非洲"保留着主要据点";在外交及商业方面,苏联和第三世界的"相互联系还是很紧密的"。笔者认为,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少数地区确实采取了"收缩"的方针,但对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基本上维持了以前的状态,而在其中的一部分地区甚至加强了外交攻势。  相似文献   

16.
苏联公民权利的总体状况,可概括归结为以下5大特征:其一,公民权利的总量不断增多;其二,公民权利的质量不断改善;其三,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其四,社会权利兑现得比较好;其五,政治权利的实现差强人意.随着社会结构和公民需求的变化,苏联人民的民主要求与僵化的苏联政治体制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构成为推动苏联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在方法上应该是"合力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应把"九评"、"一论"、"再论"再当成新的"凡是";"九评"也需要接受实践检验。将赫鲁晓夫视为"修正主义头子"和苏共"蜕化变质的源头",未必合适。苏共的衰亡有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总体看是先"左"后右,是长期的"左"发展到后期的右,最终导致苏共变质和苏联解体。苏共的蜕变也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的长期发展过程。苏共在国内建设上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其说主要是右的修正主义,不如说主要是思想僵化和"左"的教条主义。总体看还是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和僵化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是对苏联解体本质看得最透彻的人,以"南方谈话"为代表,他已将传统的"党建"思路发展成"大党建"的新思路。我们不应从"南方谈话"的理论高度再后退到"九评"的认识水准。从整体上认识把握苏联解体,就应按邓小平在苏联解体后尖锐提出过的那句名言行事,即拒绝"邪路",也不走"老路",而要走一条坚持社会主义又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现实社会主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民主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在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中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对苏东剧变的...  相似文献   

19.
一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活动表明,苏联不仅要称霸全世界,而且有一个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历来在欧洲,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它却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中东、波斯湾地区拼命扩张。从此,苏联东亚地区的战略就成了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东亚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战略优势;用威胁利诱控制日本;拆散美日同盟,迫使美国退出西太平洋;孤立和包围中国;逐步控制东南亚。苏联在实现这个东亚战略的目标时,对日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它把日本当作实现其东亚战略目标的突破口和钥匙。但是自从它入侵阿富汗以后,它的扩张战略,遭到了全世界反霸统一战线的反对。为了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它的扩张,美国、西欧和日本还  相似文献   

20.
教条主义与苏联的解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致苏共瓦解、苏联迅速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错误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一个互相交错的复杂体系。从思想理论工作方面来说,教条主义、"左"的僵化的理论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到苏联解体,苏联思想理论斗争的轨迹是:戈氏的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逐步排挤和取代了苏共传统的思想理论而占据主导地位,这个过程在198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