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常人们将农业文明称作“黄色文明”,意指这种文明是与黄土地有关的。它是人类探寻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初期阶段。但由于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的起始,这种文明的进程多少带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无力感。工业文明,人们习惯将其称作“黑色文明”,意指这种文明是与矿藏、钢铁机器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中,我国环境法就必须在实践方式上实现自觉地更新与转换.中国环境法治应该在以下方面实现创新:借助利益引导机制调整人的生态行为;通过利益补偿机制来实现环境治理;通过自然物权利保护机制实现"生物圈的团结";通过克制有害于生态的需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乡土文明的功用,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张鹏 《政府法制》2010,(14):F0003-F0003
近年来,山西省阳城县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保增长与保环境相结合,以打造宜居环境为目的,在“关、管、治、创”四字上做文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加快转型发展,全力打造宜居环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双促进、双丰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环境司法实践基地,贵州省清镇市人民法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现代环境司法理念,不仅在案件上开拓创新,还一直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并进行探索,建立了“第三方监督机制”及“非对抗环境社会治理模式”等。从2018年开始,清镇法院又与当地党委政府密切合作,继续打造环境社会治理模式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5.
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多重矛盾,尖锐的矛盾促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环境正义着眼于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平等地享有和利用环境资源,公平地分担环境责任。本文将从环境正义这一理念出发,在环境正义理论的阐释中获得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多启示,实现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工业文明充斥着城市环境的同时,已波及到了农村。农村环境恶化的现象在加剧,因而国家有必要制定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本文针对农村今后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加以分析,以探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批判性建构对西方传统文明理论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伪善性和局限性,进一步说明了文明的本质、进步路径以及发展目标,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起到了理论先导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各类文明协调发展,在文明主体、发展理念、进步路径等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超越,内蕴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人民性”的内涵和外延,创新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发展路径,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明论”是理解19世纪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线索。作为19世纪“侨居地汉学”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评论》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来界定和描绘晚清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在“文明”的性质和等级方面,《中国评论》将中国界定为“古代文明”,亦即承认其具有部分“文明”特质,但其“文明”等级又明显低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另外,《中国评论》极为鲜明地坚持基督教作为最高“文明”的实质构成部分。在中国应如何实现更高“文明”这一问题上,《中国评论》提出了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国内法律、接受近代欧美国际法规则等要素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尤其强调以全民改宗基督教来作为道德与信仰的改良方案。与此相关的是,在对待由传教所引发的各种中外冲突时,《中国评论》的作者几乎一致主张军事干预,以捍卫传教权利,乃至捍卫借传教权改造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权利/权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面对城市文明的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正慢慢地失去它原有的位置。对此,那些世代以土地为生存根本的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或迷茫、或转变。本文试从农耕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并导致其失位等几方面来阐释小说中主人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人类进步的轨迹看似无形,实则有序。牛顿力学三定律曾经奠定了工业文明的基础,世界跨进信息时代,数字文明的快车又该运行在怎样的轨道上?牛顿力学三定律,已经改变了世界。如今,轮到“信息时代三定律”了,改变世界更快。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志丹县义正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基础奠基、产业配套、科教支撑、素质提高、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战略,奋力打造生态大乡、经济强乡、文明新乡,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义正为目标,扎实推进基础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农村党组织和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2元。  相似文献   

12.
程言君 《行政与法》2003,(12):16-19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纵向发展的必然趋向。“生态良好的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当前形态,作为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即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深远,地位重要,任务艰巨。全面小康是个文明体系,应构建机制,全面建设,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10月贵阳市清镇环保法庭成立,到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我国的环境司法专门化走过了7年,呈现出明显的“从地方到中央”、“从试点到推广”的特征。环保法庭成长及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历程,既与“试点先行”的改革思路相契合,也有与司法体制机制相悖的疑问。7年风雨路,有得有失,都将对中国的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发展,乃至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影响,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4.
管远群 《江淮法治》2014,(15):21-22
城市管理水平不仅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反映着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居民的幸福感。去年以来。和县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文明创建等方面入手。连续向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顽疾”宣战。  相似文献   

15.
曹雪 《法制与经济》2010,(11):84-84
当今世界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一方面使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本文从“生态文明”和“法治建设”两个方面来对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6.
鲁嘉微 《中国司法》2006,(2):111-112
山东省第一女子劳教所积极响应山东省委发出的建设“文明山东”的号召,结合本所实际,大力营造和谐而文明的改造环境。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08,(1):67-67
志丹县城市管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紧紧围绕“工商兴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科教奠基、跨越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志丹和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为目标,着力推进管理人性化、服务精细化、运作市场化、建设人文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努力创建平面整洁、立面规范、空间协调、动态有序、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优美人居环境,为把志丹建设成为生态大县、文化明县、经济强县、和谐志丹、魅力志丹做出了“城管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金艳 《法制与经济》2013,(4):38-39,41
走过黑色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变革和颠覆,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目标和存在方式。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伦理价值观支撑,而树立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观无疑是生态文明时期环境伦理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论地方环境治理的政府失灵及其矫正:环境公平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环境治理的政府失灵,主要原因就在于环境法律制度的失灵,体现在环境治理权力分配的不均衡、政府环境治理权力与社会公众的参与权不均衡以及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缺失几方面。政府治理理论和环境公平理论为地方环境治理失灵的矫正提供了理论依据。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职能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是实现环境公平的前提;实现参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环境公平实现的有效手段;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责任,是环境公平实现的必要保障;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环境治理的法律体系和诉讼机制,是区域间环境公平实现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广州有多处天桥和高架桥底浇筑了这样的水泥锥,其目的是驱逐流浪汉。看到这幅图片,让我想到有关这座城市的传说:据说在周朝的一天,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六束谷穗的五只羊飞临广州,把谷穗留给广州人,并祝愿这里年年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然后驾云腾空而去,羊化为石。从此,广州成了富饶的地方,广州也因此得名“羊城”。之所以想到这个传说,是因为这个传说表明广州起源于移民,“羊”和“谷穗”来自北厅文明。正是北方文明向岭南的输入,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