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陈烈 《瞭望》1999,(17)
在曾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的藏品中有一部明版《醒世恒言》,是康生的赠品,这就涉及到田、康之间的一段交往。在中共党内高级干部中,若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与鉴赏水平,康生往往要争坐“第一把交椅”。他在诸如诗词。书画、金石。戏曲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但恃才自傲却大大超出了他的实际水平。有文章披露康生能画两笔国画,有一幅曾被收人上海“朵云轩”出版的画册中。他因而对别人吹嘘,自己的这种业余水平比起齐白石并不差多少。他所用画名“鲁赤水”,即是为挑战齐白石而起的。但这种在用名上的针尖麦芒,恰恰暴露了他的浅薄与偏狭…  相似文献   

2.
陈烈 《瞭望》1996,(36)
小莽苍苍斋是田家英的室名。 田家英生前有志于清史研究,其收藏亦多为清代文人法书墨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学术研究的价值,许多是难得的珍品。这一组“收藏纪事”,将择其收藏之精品向读者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剖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这个理论是指导“文化大革命”实践的基本理论。当时称为“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一句话是吹到天上的理论。事实已经证明这个理论完全是错误的,荒谬的。过去,我们揭露和斥责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罪行,但对这两个反革命集团中的康生、陈伯达之流,利用领导思越E的错误,制造和宣扬的这一反革命理论批驳很不够。今天如果不从理论上进一步剖析它的反动本质,就不可能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4.
丛文滋 《侨园》2003,(1):32-33
在天津市国际拍卖公司去年秋季拍卖会上,各地博物馆和收藏爱好者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竞拍良机。许多艺术珍品各归其主,从而也使流落国外多年的精美文物、艺术和古玩等珍品回流到国内定居。这其中包括传世罕有的名家书画,也有庄重典雅的千年古瓷和异彩纷呈的古玩杂项。  相似文献   

5.
在一张直径为5英寸的塑料片上可以随意浏览伦敦艺术博物馆,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今天已成了现实.美国微软电脑公司最近在纽约微型计算机博览会上展出了该公司新近灌制的“伦敦艺术博物馆”电脑光盘.在这张售价为50美元的镀有薄薄一屋激光膜的塑料片上收录了该博物馆收藏的近千幅高清晰度彩色油画珍品,其中一些名作还可进行局部放大,供有心人细心观赏.  相似文献   

6.
程冠军 《各界》2011,(4):83-86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阎明复曾撰文回忆说,他在上世纪90年代曾听原国家主席杨尚昆谈到过康生历史上的一些情况。毛主席曾对杨尚昆说:“康生这个人极‘左’。在抢救运动中极‘左’,现在也没改掉这个毛病。”  相似文献   

7.
王培元 《各界》2013,(6):29-32
1943年7月15日,在中央大礼堂召开的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康生抛出了《抢救失足者》的报告。他称“特务如麻”,并要求共产党员去抢救那些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为敌人服务的人。他说:“一个小孩子失足河中,如果是平时可以从容去救,如果是涨大水的时候,就要抢救。”于是,“抢救运动”轰然而起,“全线进攻”,“日夜抢救”,  相似文献   

8.
王珺 《各界》2014,(3):25-28
我曾长期在中央社会部工作。康生领导过上海特科,在延安是中央社会部部长,他和这个部门的历史渊源是很深的。我头一次见康生是1940年在抗大听他的报告,讲托派如何从一个政治派别变成帝国主义的间谍。  相似文献   

9.
陈娟 《学理论》2012,(24):32-34
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定义入手,归纳总结了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方法.随后结合学术界对私人语言存在的探索,提出了几点探索性意见,但同时也提出了私人语言存在论证中的不足.最后结合文学作品,阐述私人感受在艺术领域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凯 《各界》2014,(3):18-20
我的恩师王雷鸣先生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罗章龙教授的得意f1生。从大学始,就专注于清代经济史的研究,并完成《清代经济史》,遗憾的是这部著作花费了他几十年心血,却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失。他曾同我讲,“文化大革命”是对中华文明最大的摧毁。  相似文献   

11.
他,知识广博 1937年12月,王明、康生、陈云同机从苏联飞回延安.康生在苏联中共代表团中是近似于王明的一个人,政治局委员,地位很高.1938年五六月在马列学院教过我们的课,党的理论这部分是他讲的.他会讲,有一句是一句,条理清楚,没有一个字重复,很有感情.  相似文献   

12.
读了今年2期《理论导刊》陈元方同志写的《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觉得很有启发.这篇文章,对于地方志该不该记述“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记述“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可以说论述得很全面很详尽了,这也是他多年来领导编写陕西新编地方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体会与思考.他的意见,我是完全赞  相似文献   

13.
陈旻 《侨园》2006,(2):26-27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千余面镜面平滑、莹然有光,镜背文饰古朴各异、精美绝伦的汉代铜镜,无声地映照着千年沧桑岁月,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对镜整理妆容的生动情形呼之欲出,令人生发无限的思古幽情。从业余爱好者到收藏名家很难相信,眼前这位年仅33岁的张海就是千余面汉代古铜镜的主人。年纪轻轻的张海是江苏省立信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长,同时还是执业律师、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监理工程师,收藏仅是他的业余爱好。从少年时期就痴迷于收藏的张海,如今已收藏了大量青铜器、古瓷器、明代金器、铜镜等。他的藏品丰富且品相极佳,其中多件为内地罕见珍品。去年10月,张海开设了“金陵文化博物馆”。年轻的张海已经成为内地收藏界不可小视的“重量级人物”。  相似文献   

14.
价值标准     
《党政论坛》2013,(14):13-13
一次,一个人在他的地里掘出了一个绝代佳人的大理石雕像。于是他就拿着它到一位喜欢各种艺术珍品的收藏家那里出售。收藏家用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然后他们就分手了。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邓小平本人也深受其害。但是,邓小平并没有因为个人的经历而受感情和利害的干扰,而是十分冷静客观地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评价“文化大革命”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这不仅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具有直接、特殊的指导意义,而且对  相似文献   

16.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4,(12):89-90
1966年初夏,我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乱翻了天。 毛泽东在天安门多次接见红卫兵,父亲每次都看电视。天安门广场上“伟大”、“万岁”的标语到处都是,字写得特别大,非常显眼。父亲看了一个劲地摇头,但不说话。余湛邦一直陪伴在侧,他说,父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向来反对个人崇拜的吗?”  相似文献   

17.
于继增 《各界》2013,(12):44-50
贝利亚是斯大林“大清洗”时代的秘密警察头子,以阴险恐怖、滥杀无辜闻名于世.把康生比作贝利亚的,是俄罗斯当代著名汉学家维克托·乌索夫.他在所著《“中国的贝利亚”康生》这本书中,大量征引解密的共产国际档案,筛选中国国内最新资料,仅附录注释就有539条.有些史料闻所未闻,让我们看到一个像贝利亚一样的“恐怖人物”.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九年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科学的结论,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几年来,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和宣传《决议》的过程中,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使人们对“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深入研究“文革”历史的时候,许多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彻底否定“文革”,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为此,本文试就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广大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亚光 《民主》2004,(8):9-11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锤炼出并运用着炉火纯青的政治领导艺术。这种政治领导艺术,在他的晚年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本文选取邓小平同志七十岁以后的四件事情,对他的晚年的高超政治领导艺术作一点探讨和分析。第一件事情是,1974年至1975年初,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同志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毛泽东同志指定的。当时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仍然在全局上处于支配地位;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全面实现农业、工业、  相似文献   

20.
个性的价值     
他是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就在东京掀起一股旋风。4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曾这样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坛上,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