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剑锋 《群众》2011,(5):49-50
太仓市着力推进的政社互动,基本定位是市、镇两级政府和村居自治组织之间的互动衔接,目的在于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机制。政社互动通过政府行政权力的自我约束,实现基层自治组织的权力归位;通过基层自治组织自治能力的提升,实现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承接互动;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军 《人大研究》2013,(12):23-24,25-27
地方人大对同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享有监督权,有权撤销或纠正地方政府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规定基本处于虚置状态,人大监督流于形式,违法性行政规范性文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行政规范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发布的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令[1]。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3.
一、强化法制意识 ,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 ,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 ,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这一治国方略已庄严地写入我国宪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 ,都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在行政法制建设日趋完善、广大群众法律观念逐渐增强的今天 ,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 ,随时都有被诉为被告 ,并被判撤销行政行为 ,甚至给予赔偿的可能。因此 ,依法行政应该成为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自觉行为。但是 ,目前政…  相似文献   

4.
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的简称,就是国家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是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统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行政公务人员依据有效行政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履行职责的基本范畴,是国家意志的反映。从通常的意义上讲,行政行为在宪法、法律的调整下,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一般代表着公正、公平、公信、公益、公道和公德,其直接指向为对管理者(统治者)与被管理者(被统治者)在诸多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方面的调整与协调,是保证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治国手段,是弘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5.
官员作秀,动力在于"买好"和"提升",危害在于浪费公共资源和损害政府公信力,防治方法在于发扬民主监督和依法依规惩治。具体对策如下:一,利用广大民众的手机投票,评价某官员或某机构力抓的某项工程是否作秀。某官员或某机构力抓的某项工程是属于民生工程还是政缋工程,甚至  相似文献   

6.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享有自治行政权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在民族自治地方特定的行政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政府,是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与民族自治机关的统一,既具有一般地方政府的基本属性,又具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特殊的民族属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特别行政区机关、经济特区机关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享有《宪法》、  相似文献   

7.
王占霞 《人大论坛》2014,(10):34-34
规范性文件是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政策,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行政决策的载体,涉及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关系到社会各方利益的调整,内容繁杂,数量众多,在我国,85%的制度是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解决好政府机构权、责、利统一,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助于真正做到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从源头上确保经济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责任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行政行为承担责任,整个行政活动应处于一种负责任的状态,不允许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只实施行政行为,而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责任行政是民主政冶和法治国家的必然诉求,也是实现政府高效、廉洁的基本保障。在社会转型时期,实现责任行政对于我国政府转变思想、实现职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的实现基于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健全的内部责任控制机制和高层次的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一、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是实现责任行政的基本前提责任行政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行政管理的高效化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化三个方面,是民主、效率和道德的整合,而民主、效率与道德建立在有效的民主、法制和道德监督之上,由此形成了外部监督的三个组成部分。 1.民主监督。民主监督的关键是政府行政活动的公开  相似文献   

9.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是我国行政许可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在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下所实施的,对于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精简政府机构、制约行政权滥用、方便行政相对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法律依据,符合宪法和法律.政府应当加快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改革,深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邓艳 《理论月刊》2000,(5):32-33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机构进行过五次大的调整和精简,从发展轨迹来看是一个“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过程,这似乎成了国家机关机构编制运行发展的“怪圈”,困扰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也使行政机关“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 “怪圈”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现代国家法治化趋势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机构编制管理无“法”可依是问题的症结。我国自建国以来,机构改革的次数并不少,但效果都不明显,其深层原因就是我们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方面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法律依据,从…  相似文献   

11.
在地方立法实践中,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地方性法规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原则,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充分发挥地方性法规的社会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抵触原则是地方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对于地方立法,宪法和法律规定: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  相似文献   

12.
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的若干构想汪铁民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合宪与否进行审查,是宪法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在于维系法制统一,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我国现有法律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仅作出一些原则规定,尚未形成一套严密的体系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宪法实施...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包括“公共”和“行政”两个方面。行政是“公共的”,是公共权力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处理公共事务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的内涵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公共权力。行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并受人民的监督。政府公共权力行使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行政机关的行为“越权无效”。二是公共需要与公共利益。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体现。三是社会资源。包括公共资源和民间资源两种。政…  相似文献   

14.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界定党政关系,需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以建成法治政府为目标,两者可以在依法执政的方针下获得统一。据此可以得出界定党政关系的法律标准:应当由政府而不是党的组织来行政,政府应当依据法律而非党的政策来行政,政府的行政活动应当向权力机关负责。目前的党政关系和上述标准还有差距,党的组织还直接行使着一部分行政权,政府在某些领域还是依政策行政,政府主要还是向同级党委而非向权力机关负责,对党的机构违法行使行政权的行为还缺乏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机制。只有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构建起良性的党政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三、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我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规定了改革的方向。“十六大”报告规定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走向开放的经济和社会与相对封闭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很难获得较好的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们所有的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鹏同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明确了这次机构改革是“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  相似文献   

17.
陶卫华 《小康》2008,(1):50-53
此前五次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基本上是"精简、统一、增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行政机构设置的弊病。而即将到来的第六次行政体制改革不再把裁减人员、裁剪机构作为主要目标,而把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其应有的责任联系起来,强调政府公共行政体制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8.
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重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证了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宪法生成发展的中国逻辑、宪法精神的政治属性、宪法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和宪法实施机制构建的实践指引、宪法制度以及向治国理政效能转换等问题,提出了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观点,涵盖丰富的宪法要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理据,蕴含深厚的政理和法理、博大精深的宪法思想、与时俱进的宪法内容、求真务实的话语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了宪法独有的特质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征。一是规范性和政治性统一;二是延续性和创新性统一;三是世界性和中国化统一;四是学理性和实践性统一。这不仅标志着党对宪法和中国宪法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话语体系和推动世界宪法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中国宪法理论研究,完整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及其特征,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总体偏向于"经济人"。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公务员在经济行为中存在双重委托利益关系不对称、权力与责任不对称、激励与努力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地方政府公务员行政行为的"经济人"偏向,导致某些公务员产生弃责争权逐利、机会主义、"一把手"专政和寻租腐败等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