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浦东、徐汇、杨浦、闵行4个区的900位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打分统计表明,上海市民法律素质总体较好,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总结了市民对普法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八·一三"战争结束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上海两租界沦为"孤岛"。"孤岛"期间,上海租界当局一改以往的自由贸易政策,对两租界范围内的商业贸易进行了诸多管制。这些管制政策虽然未能一一贯彻执行,但在当时特定的战时背景下,对租界市民的生存、生活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博会是经济的盛会,更是文明的盛会,它将为上海带来巨大的商机,更重要的是将检验上海的城市文明。相对上海的城市建设,上海市民的文明素质还达不到文明城市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从上海的青少年抓起,培养上海人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4.
最近,围绕塑造“上海城市精神”这一论题,人们从文化建设的品位和立意、普及市民的英语、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高上海服务全国的水平、发扬雷锋精神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许多真知灼见,对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文明氛围,具有较强的启迪意义。可以想见,只要这些精辟见解都能在人们的行动中得到落实和充分体现,那就一定能够呼唤、催生出市民言行和蔼可亲,市容环境幽美宜人,传统精粹发扬光大,现代气息芬芳馥郁的城市文明新景观。 将人们对“上海城市精神”不断深化的认识,转化  相似文献   

5.
上海沦陷区的海派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蕴含着浓郁的都市市民文化意识和文人文化意识。她本性热闹平实和卖文为生的处境,使她以地道女市民的角度书写世俗的市民生活,迎合市民的口味,体现从众的世俗性;同时以独特的女性体验,大胆而直白的女性话语反观男权社会,打破男性话语的垄断,质疑"五四"高举的女性意识旗号,体现超俗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6.
从康德到马克思都面临着对市民社会进行哲学解构的难题,他们各自遵循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市民社会的本质、结构、利益关系、发展趋向等等在抽象的思维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只有马克思才真正科学把握了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利益本质,发现了无产阶级是推动市民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通过创建新的政治经济学最终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内在运动规律,达到了对市民社会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7.
1946年以摊贩为主体的上海市民,为了反饥饿争生存自发地组织和发动了反对上海国民党当局残酷政策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中共地下党虽然没有直接组织和领导上海市民进行抗争,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做的工作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推动爱心上海青年公益主题行动,不断深化上海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上海青年献血志愿者行动、残健同行助残扶残行动,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建设和谐上海,5月20日,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520,我公益“爱心上海大型青年公益主题行动,活动当日,全市设立了385个公益服务点,有10万余名爱心市民和青年走出家门,围绕“520,我公益“的活动主题,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为特殊、残疾人士献爱心、践行交通文明以及各类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市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角度对市民社会理论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并且对市民社会讨论集中关注的三个主要领域:即市民社会的定义、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以及市民社会在促进民主和巩固民主中的角色问题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学说有其优缺点,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改造中走上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主要集中为:市民社会是“伦理理念”发展的中间环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则主要集中表现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术语,从其产生以来一直处于流变之中。近代以来,洛克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有较深刻认识且后者对前者有较大发展。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正确地阐述了黑格尔颠倒了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最近,市就业促进中心公布的一项上海市民创业调查显示,2006年上海整体创业活动率为5.01%,超越北京(3.42%),但还不及深圳(10.49%),然而这个数字比2005年(4.9%)略有提高,创业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13.
“市民学堂”是南京构建学习型城市的一座重要平台。通过对南京“新城市市民学堂”的举办动因、运作模式、讲座内容、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充分调查与分析,认为“市民学堂”适应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满足了广大市民学习文化、享受文化的渴望,在南京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办好“市民学堂”,更好地发挥“市民学堂”的作用,应注重保证讲座的长期性,增强宣传的实效性,提高运作的效率,扩大“市民学堂”的辐射面。  相似文献   

14.
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借口卫生与公共建设的需要,无视中国传统的习俗和有关协议,一再清理界内的义冢与丙舍,招致了国人的强烈抵制,但其管理思路毕竟反映了近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当局正式将殡葬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文明的殡葬服务方式逐渐为市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文明城市的灵魂是市民的道德素质,市民道德素质为文明城市的构建提供保证。市民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市民的道德信仰作支撑。当今市民道德信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位移或失落,可能是源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价值断裂,也可能是当今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潮的宰制性影响。道德信仰对市民道德自我的建立及城市生活规范与秩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正、反、合思维模式下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并将其纳入了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探讨,就是从批判黑格尔逻辑法哲学中有关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想开始的,并从中得到巨大的启发,并完成了对它的改造,赋予“市民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测度了宏观经济方面的市民舆情:当前市民对其生活水平、收入物价、下岗失业、生活压力来源、消费、余钱支配等问题的主观认知。针对反映出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提高市民经济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本质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深刻探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必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即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提供重大而深刻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9.
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农村市民社会。在新形势下,农村市民社会对乡镇政府的决策伦理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行政、责任民生、民主法治的诉求。而这些诉求正好与乡镇政府决策伦理缺失的内容相对应。因此,如何对乡镇政府决策伦理进行新的构建,农村市民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晓艳 《工会论坛》2010,16(3):155-156
施托姆在《基尔希父子》中,从市民家庭着手,探讨"维系市民社会、同时又压制个人自然情感"的市民规范:基尔希父子反目、家庭分裂的悲剧是作者对市民规范的文学性反思。同时,儿子作为市民规范的牺牲品,对与代表这种规范的父亲发生冲突深感后悔,这表明处于市民社会的作者施托姆,实际上仍认同当时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