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瑶 《法制与社会》2015,(3):246-247
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隐私的途径越来越多,信息隐私泄露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个人信息隐私权侵害形式的现状,分别从网络运营商的侵权形式、网络用户的侵权形式、网络运营商与网络用户共同侵权的形式这三个角度进行叙述分析,由表及里地指出我国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吉朝珑 《河北法学》2008,26(5):113-116
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问题。其中关于网络隐私侵权问题在近年备受关注,但多属公法角度的探讨。从私法角度切入阐述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客体和内容;探讨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之构成、行为违法性之阻却及网络隐私侵权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3.
张瑞 《法制与社会》2010,(27):75-76
信息时代网络的力量无处不在,网络隐私作为网络空间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活。而人肉搜索也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正义的天使,将为非作恶的人追查出来;另一方面它又因为被滥用而成为恶魔,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公众的视野,名誉利益大大减损,甚至引发网路暴力案件。本文将结合最近《侵权责任法》的实施探讨网络隐私的规制以及人肉搜索这一倍受争议的网路现象何去何从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在给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提供重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集中的问题之一便在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广义而言,网络侵权不仅仅局限于著作权,还包括肖像、隐私等人格权,商标、商业秘密等其他知识产权,然不可否认的是著作权,无疑是网络侵权领域内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裁判要旨】人肉搜索作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在带给人们无穷网络魅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相关的法律纠纷。这些纠纷涉及的焦点主要在于是否侵害他人隐私,并进而侵害名誉权(我国立法上将侵害隐私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畴)。因此,准确界定隐私的范围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果在人肉搜索的同时还有其他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那么通常可以认定侵权情节和后果比较严重,并进而影响到具体侵权责任形式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在网上搜索和挖掘他人的信息变得日益简便。最近几年频发的、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将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了有关的规定,但规定有些原则化,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以"人肉搜索"为例,结合《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从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侵权成立的标准、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此类案件的管辖法院与证据保全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述,以期更好的规范网络隐私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隐私权的基本理论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在行政管理这一特殊领域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背景、 隐私侵权的构成和侵权救济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判断交警部门是否侵权的标准,首先应该查明照片的来源——如果这张照片是别人窃取并传播的话,那么炙警部门最多承担保管不善的责任;而如果是炙警部门有意公开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构成侵权了。在侵权认定上,普通人与公职人员并无差别,除非公职人员履行的是公职行为,其隐私也是受到保护的。  相似文献   

9.
魏迪 《法制与社会》2012,(32):283-284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对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带来一些网络侵权的问题。为了管理和约束网络侵权这一新型侵权方式,本法36条明文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意图平衡个人的权益诉求与秩序的整体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以求能做到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网络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0.
名誉权与隐私权都是我国公民享有的重要人格权。名誉权在《民法通则》中就得到了规定,但隐私权直到2010年《侵权责任法》颁布后才得到民事基本法的正式承认。其间,为了便于在侵权法中保护公民的隐私利益,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将侵害隐私利益的行为涵摄到名誉权规则之下进行调整。但这也造成了名誉权与隐私权保护范围的重合和混淆,从而需要对二者进行区分,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为明确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一、问题的提出自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关于隐私和隐私权的理论探讨越来越广泛、深入。2001年2月26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文件形式对隐私和隐私权予以正面保护。但时至今日,似乎所有的学术研究和法律文件都只是在着力解决应当保护隐私和隐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达,新闻报道的触角正在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由此而产生的新闻侵权案件更是屡见不鲜。新闻侵犯公民隐私是新闻侵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试以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为视角对这一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Web2.0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隐私危机的到来:隐私侵权变得十分容易、普遍,行为方式变得更加隐秘,性质更难以确定,后果多样化且程度更严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松散。我国传统的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为扩大隐私侵权救济之可能性,有必要重新构筑侵权规则:明确以隐私权保护而非个人数据保护为基点的路线;采取形式的隐私权定义加实质判断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判定隐私利益的存在;扩张隐私损害结果的范围;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以增加被侵权人胜诉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侵权管辖规则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侵权,被告住所地这一连结点因侵权的本质未变仍可继续适用。侵权行为规则因在网络环境中的难以确定性和实证角度上的不必要性,不宜再适用于网络侵权。另外,原告住所地这一新的连结点为解决网络侵权地域管辖的确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最终得出:以原被告住所地为网络侵权地域管辖连结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发展也不例外。网络技术为不法行为者提供了侵犯合法权益的捷径,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表现尤为突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导致了作品传播、作者认定、是否侵权、如何归责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尤其是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责任方面,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6.
赵秀莉 《法制与社会》2010,(32):100-101
本文指出"最低限度联系"标准为确定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提供了一个普遍准则,同时也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网络案件侵权管辖原则,能否采纳这一标准成为我国学术和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马新彦  石睿 《法律科学》2010,28(2):157-168
空间隐私权是围绕隐私空间保护而形成的人格性权利,其所针对的是对隐私空间的不法侵入而非隐私信息的不法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民隐私空间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之挑战。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出台,其中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地位,但对空间隐私权却只字未提。因此有必要对空间隐私权的法律定位、侵权类型、责任构成进行研究,在借鉴外国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我国的空间隐私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从Napster案、Grokster案看网络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在方便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利用的同时,也使得非法复制泛滥成灾,给版权权利人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在越来越多的网络侵权现象中,一方面是侵权者常常以种种理由为借口,随心所欲地侵权却逍遥法外,另一方面则是权利人对权利的被侵犯而无能为力、“望网兴叹”。于是在网络环境中谁应该承担侵权责任,如何规制日益严重的网络盗版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权利人纷纷将矛头转向了网络服务提供商(ISP)。近期美国发生的几起网络版权侵权纠纷案,又一次触动了互联网版权规制的问题。而对由此引出的一…  相似文献   

19.
杜鹏 《法学杂志》2016,(2):61-69
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新兴媒体的蓬勃涌现,致使新闻侵权现象愈来愈多,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也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媒体报道中新闻侵权问题的规制首先需要界定新闻侵权的责任类型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抗辩事由.新闻侵权主要包括:名誉侵权、肖像侵权和隐私侵权,不同的侵权类型需要承担不同的侵权责任,也具有不同的抗辩事由,需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其所带来的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则充斥着法律和道德的博弈。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社会调查探究了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态度,了解到了大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寻找在网络隐私权中法律与道德的平衡点,更以小见大,探讨了平衡道德和法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