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基督教教会开办的大学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远比在欧洲重要。教会,在欧洲很多名人的笔下是反动势力的代表,如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就是真善美的对立面;而英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则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当然是现代化的阻力,并写了《宗教与科学》。在亚洲,特别是东亚人的眼中,基督教及其大学的作用繁多,但是至少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推动了现代化,在传播宗教的同时,把欧洲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带到了韩国。  相似文献   

2.
前两年俄专家研究所与英伯明翰大学俄罗斯东欧研究中心合作搞了一个题为《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地区问题》的课题,以及最近伯明翰大学《了解俄罗斯地区经济变革形式》课题小组成员彼得·柯尔科教授写的《俄地区难题:制度变革与经济适应》(载于英“共产主义经济与经济转轨”季刊97年第三期)都论及俄地区因转轨而发生很大差异。本文就此内容综述如下。 俄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对地区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尤其在转轨年代中,地区特殊性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东亚安全·李孔兰·美国与东亚有着传统的军事安全关系。冷战时期,美苏两家在全球范围内重兵对峙,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东亚是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一个主要地区,美国在该区构造了一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的包围圈,派驻前沿部队防守,并不惜发动两场战争...  相似文献   

4.
摘译自英国1981年出版的《东、西方关系和东欧的未来》一书中莫里斯·伯恩斯坦(美密执安大学经济学教授,前该校俄国和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撰写的《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一文(小标题为原有的)  相似文献   

5.
跨入1993年,欧洲不少地区的紧张气氛正在升温,非洲被内战和饥饿拖得疲惫不堪,拉美负债累累,而亚洲却被人们看好,出现了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令人鼓舞的大好势头。亚洲发展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1993年亚洲仍然象“一颗在世界经济空中闪烁的明星”。总的看来,亚洲各国已经摆脱了全球性的经济衰  相似文献   

6.
一、民德的大学和高等院校民德把促进科技发展列为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大学和高等学校是国家科学文化、教学研究的重要中心,它们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高学习场所。通常,人们把下列的六所学校,即:莱比锡的卡尔·马克思大学(1904年);罗斯托克的威廉·皮克大学(1419年);格克矣弗瓦尔特的恩斯特·摩勒茨·阿尔特大学(1456年);哈勒  相似文献   

7.
1991年8·19事件后苏共被禁止活动,总书记自动去职,广大党员风云流散,共产党似乎已全军覆没,难有回天之力。然而不到三年时间俄罗斯的共产党人又登上政治舞台,工会、妇女等群众团体以及其他左派政党也相当活跃。左派力量已成为当今俄国政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  相似文献   

8.
许洁明  李尔平 《欧洲研究》2005,23(3):97-110
本文从文化学理论出发,借用安东尼·史密斯的“欧洲文化族”概念和米切尔·温特的“具象”研究方法,在例举分析了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文化族”各因素及作为其证据的具象后,指出欧洲历史上的“分”与“合”、“断裂”与“延续”是互存而辩证的。其中“合”与“延续”是本质的、内在的主流,构成了欧洲一体化的底蕴和欧洲统一的内在链接。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与东亚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文化与东亚的现代化贺璋王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和儒家伦理的对比研究,探索了现代东方落后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从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与西方新教伦理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而儒家伦理则是排斥或阻碍资本主义的兴起的...  相似文献   

10.
正张宇燕主编2021年1月出版ISBN 978-7-5201-7656-9本书总报告对2019~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展望;国别与地区篇聚焦美国经济、欧洲经济、日本经济、亚太经济、印度经济、俄罗斯经济、拉美经济、西亚非洲经济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专题篇以国际贸易形势、国际金融形势、国际直接投资形势、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形势、全球智库重点关注的经济议题为主题展开论述;热点篇关注了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与重构、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美国股市熔断、非洲国家的债务困境与主权重组减免机制、疫情下的失业困局等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东亚的文化景观(续)·庄礼伟·在“东亚崛起”的背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时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这些弊端不能都算到“西化”、“西风”的帐上,中国的固有传统中也有大量的消极面。人类的私欲总是“相通”的,例如拜金主义,并非泊来,而是中西历来有之。...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浪潮下,地区主义伴随区域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在西欧一体化过程中,西欧国家通过重视合法协定、强调功能整合以及超国家机构的建设形成了结构性地区主义;而在东亚一体化发展中,东亚国家则强调不干涉原则,突出国家主权至上,抵制和质疑超国家机构,从而形成了弱机制化的开放性地区主义。两种性质的地区主义的成因主要在于:西欧和东亚的历史发展体系不同,导致其各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制度同质性程度不同,成员国之间的集体认同以及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就发展趋向而言,自金融危机后,欧洲债务危机频现,暴露了规范严谨的结构性地区主义的僵化弊病,而东亚一体化过程中,东盟、10+1、10+3、东亚峰会等对话形式层出不穷,则表明了缺乏规范机制下的地区合作效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变化显而易见,但如何界定当今的东亚地区秩序却一直存有争论。本文试图从地区秩序的界定和分类入手,结合冷战后有关东亚地区秩序的争论,分析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以辨析和把握东亚地区秩序的发展方向。作者发现,冷战后有关东亚秩序的争论说明,东亚地区尚未形成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安排,但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已愈发明确,即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地区秩序演变趋势是,美国依托其东亚同盟体系与经济崛起的中国协调,共同塑造地区规则,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其具体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发挥作用;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中国自我克制缓解地区安全问题。决定东亚地区秩序未来的关键是既有的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要巩固、深化地区协调共治秩序,需要美国及其东亚同盟体系对中国的自我克制政策做出善意的战略回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学习和创新是东亚奇迹的基础,而快速学习和技术创新则源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创新体系建设。这种创新体系主要是由企业能力建设、创新网络的制度建设和强有力的政府作用等要素构成的。与东亚创新体系的成功建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新体系的建设在拉丁美洲的历史上从未受到过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使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陷入了瘫痪。东亚和拉美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四点启示:积极获取外国技术但限制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发展战略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振兴民族经济的责任感和政策实施的方式很重要;反对新自由主义并加强国家干预。  相似文献   

15.
△ 日本长崎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岩松繁梭先生2月4日到我所进行学术交流,岩松先生是由去年10月初访问我所的长崎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西口清胜副教授介绍到访我所的。西口认为我所是中国研究东南亚经济现状较有实力的机构之一。 △ 2月13日,波兰科学院非欧洲国家研究所研究人员伊旺娜·利宾斯卡(女)向我所研究人员介绍波兰物价改革现状,并就中越关系、印支问题及华侨、波侨问题交换意见。双  相似文献   

16.
联邦德国基督教民主政党与欧洲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基督教民主政党对欧洲一体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与两个人物密不可分,即康拉德·阿登纳和赫尔穆特·科尔。文章分析了他们在就任德国总理期间为欧洲一体化作出的杰出成绩。在欧洲一体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在野党,仍想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学者评西方重评派历史学家关于30年代斯大林的俄国的观点前苏联宗教“政治化”列宁与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苏联解体的国家结构特征分析苏联解体后俄国左翼学者的思考和探索试析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苏联剧变三部曲:矛盾、危机和灭亡西方苏联学研究中的范式及范式转换表现不俗的乌克兰共产党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现状及趋势土库曼斯坦总统——萨·阿·尼亚佐夫白俄罗斯民族初探政治俄罗斯政治气氛突然紧张俄共经费从何而来俄罗斯政局爆发新的危机叶利钦的最后一名顾问政府更迭后的俄罗斯政局俄罗斯政局风云突变俄联邦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在法国尚蒂伊多学科研究中心(Centrede Recherches interdisciplinaire deChantilly),举行了一次有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学者参加的国际汉学讨论会。会议主题是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同欧洲(主要是同法国及其他主要国家)的交往关系,尤其是中国对他们的影响。内容分三个方面:一、“哲学影响”,这方面提出的论文有《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哲学和基督教》、《伏尔泰与中国》,以及论述耶稣会士们如何看待和研究儒教和道教的文章。第二个方面是以“来自中国的艺术和科学”为题,讨论中国艺术和科学对欧洲的影响;其中《艺术家让·德尼·阿蒂雷(法国耶稣会士,汉名王致诚或巴德尼。——译者)及他对圆明园的描绘所产生的影响》一文,指出圆明园被这位传教士介绍到欧洲后,法、英、德、俄等国出现惊叹、崇尚中国风格的热潮,纷纷仿建中国式亭榭楼阁和宝塔。第三方面是关于“礼仪之争”问题的讨论;论文有《礼仪之争的政治和财政背景》、《新发现的有关中国礼仪的档案》等。会议总的看法是,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的影响不仅胜过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而且“比多年来人们一般想象的要大得多”。全部讨论会文献以《十七和十八世纪法国驻北京传教团》为题,收入《启蒙时代的中国》丛书。《十八世纪中国文明对法国、英国和俄国的影响》是法国兰斯大学校长米歇尔·德韦兹先生在讨论会开幕式上作的报告。这篇报告高屋建瓴,言简意骇,立论新颖,颇有启发性。德韦兹先生是近代史教授,所著《十八世纪末的欧洲和世界》一书,已编入《人类的演进》丛书。下面是报告全文。  相似文献   

19.
吴征宇 《美国研究》2002,16(1):144-146
整个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历史大致上可以概括为美苏冷战的历史.这场美苏之间的竞争最初集中于欧洲和西亚,但不久以后冷战便呈现出扩、散的趋势,而首先波及的地区就是人口密集、形势复杂的东亚.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蔡佳禾的《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简称为《双重的遏制》一书;对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东亚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正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美国正试图把东亚和欧洲地区推向新的冷战状态,这需要引起中国的重视。凌胜利从历史角度研究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所采取的"楔子战略"如何在避免两大国直接冲突的同时成功削弱了对方实力。作者认为,该战略的分而制胜特征对美国赢得冷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其如何限制了苏联势力范围在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扩张,同时分化和离间了苏联阵营内部的中苏关系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