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后美国在台湾的意识形态战略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冷战后美国在亚洲推行"民主、人权"战略的重点地区.美国在台湾推行这一战略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目标在台湾的实现程度,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战略能否实现.台湾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日显突出,成为美国介入台湾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美援与战后台湾的经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可 《美国研究》2002,16(3):66-87
本文意在对1950年后十多年间美国因素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台湾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考察.本文发现,美国对台湾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和基层的途径,是美国驻台机构与台湾经济官僚集团之间形成的"跨政府关系".这种关系有其特有的组织载体和制度机制,并成为战后前期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和政策、战略形成的关键因素.文章进而叙述了在跨政府关系的架构下,美国驻台机构和台湾经济官僚是如何共同导演了台湾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发展战略的转型.本文认为,虽然美国因素对战后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在台湾复制出符合"自由发展主义"理念的美式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3.
台湾问题对中美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它对双方具有同样的风险:它是最有可能引发双方冲突的因素,因此中美都要十分谨慎,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共识,都主张一个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中国的最终目的无疑是统一,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可能有别的选择;而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况是两岸不统、不独、不武,台湾与祖国大陆实际分离的局面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这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最根本的分歧。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仍然要保持与台湾的军事关系,包括售台武器。这是引起中美关系颠簸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一直要求中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方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非和平手段,不允许任何势力、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大框架中的一个问题,美国对台关系也必须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展开,美台之间只能有非官方的关系。任何试图让美国对台政策脱离一个中国框架的做法都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正本书叙述和分析了中美从对抗隔绝到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着重分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过程中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交涉,以及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经过,比较详细地展示了双方的立场以及博弈过程,对于把握中美关系走向、理解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其未来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拜登抑或是蔡英文,是不会让台湾大多数民众成为明白人的,所以他们制造事端,制造矛盾,制造恐慌,然后在混沌中获利。这才是台湾问题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在20年前,一位新加坡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美国尽管在一些问题,如异性关系、堕胎、死刑、种族关系和联邦与州政府的权力分配上,存在持续的、难以弥合的分歧和争论,但在上述问题中,没有一个像台湾在独立或是统一、中国人或是台湾人身份的问题上那样分歧严重和具有爆炸性。"而今,美国变得更加撕裂了,而台湾也变得更加迷惘了。  相似文献   

6.
美国两岸政策走向:模糊与聚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本京 《美国研究》2004,18(1):55-77
今日台海之紧张局面 ,实因李登辉及陈水扁两人之两岸政策所致。自李登辉在 1996年台湾“大选”中获胜 ,其走向台独之作法就明显地表露出来。尽管美国一方面声称采行“一个中国政策” ,但另一方面却与台湾保持了长达 2 5年的非官方关系。本文所要分析的是自 1996年起 ,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是如何因应错综复杂的两岸三方关系的。本文亦提及美国新闻界及智库学者对此发展的看法。文章最后谈到“公投”问题 ,并对其给三方关系所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鸦片问题是日本在接管台湾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它关乎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能否巩固和维护,而日本通过摸索逐渐找到了一条管理鸦片问题进而有效统治台湾的出路,这套出路和“经验”为后来的美国和中国禁烟提供了参考,进而形成东亚地区各国联合禁烟的互动和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8.
日台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是日本既定的外交方针,也是21世纪日台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厚的"殖民情结"和现实的对华战略是日本染指台湾的根本原因.日台实质性关系的加强将使中日关系中的台湾因素日益凸显和复杂,台湾问题将成为今后中日关系中最具爆炸性和破坏力的敏感问题.因此,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第二任期基本上延续了第一任期内的对台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在遵循美台非官方关系基本框架、确保避免冲击中美关系的前提下,给予台湾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固和发展美台关系,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谋求对台湾问题的更多主动权。从近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调整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保障了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调整却蕴含着很多潜在的隐患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政府基本继承了小布什政府后期的台海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当前美国全球战略需要稳定的中美关系,奥巴马政府积极看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更强调稳定化。奥巴马政府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将继续对台军售政策,赞成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深、扩大美台之间的经济联系。奥巴马政府台海政策的制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美国国内战略辩论、国会、军方和军工集团、美国对两岸关系和台湾岛内局势的评估等。  相似文献   

11.
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主要内容,深入分析了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并就美国对台政策的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作用将呈基本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70年代台湾"外交"顿挫,促使台湾检讨长期依赖美国的"外交"方针,加强对欧"外交",改变台湾对外关系"重美轻欧"的格局。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为台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相当进展。台湾发展与欧盟关系的基本方略,是将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绩效转化为"外交"资源,以争取欧洲国家承认台湾的"政治实体"地位,从而与欧盟建立有别于正式外交关系的"功能外交关系"。台欧关系的发展,为两岸关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变项--欧盟。台欧中三角关系的博弈和欧盟自身发展的态势将决定欧盟在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在2000~2008年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布什政府的主要执政期(2001~2009)。在九一一恐怖事件的冲击下,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涉及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资料中心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这是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为重塑美国形象而拓展的公共外交新平台之一。自2005年至今,美国在台协会已经在台湾北、中、南部重要城市及其周边社区设立多家美国资料中心,并积极创设网络化的"虚拟美国资料中心",形成兼具实体机构和"虚拟社区"的覆盖网络。美国资料中心结合美国文化书籍参考服务和文化活动场所功能,在美国在台协会的协调之下,已经成为向台湾展示美国文化、促进相互理解和培育共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也是当前美国政府发挥软实力、塑造美国形象的工具,同时还是美国政府为重新确认"与台湾强有力关系"战略目标而实施文化外交的具体体现,具有长期性和很强的渗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实际上是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和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独问题既是危害和冲击"两岸三边"关系架构的"破坏性"因素,也是台海两岸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而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中的"台独公投",既是陈水扁激化岛内族群对立和危害两岸关系的直接根源,也是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的角力焦点.  相似文献   

16.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打破中美多年来的外交惯例,频频出台公然背离一个中国政策的法案,有悖一个中国政策的动作不断,将"台湾牌"打至极限。特朗普政府"以台遏华"的战略企图十分明显,借此争取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中国稳步推进国家发展制造麻烦。此举会形成强大的反噬力,不仅无法干扰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既定目标,相反只会加剧台海紧张局势,并可能导致两岸冲突,使台湾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两岸局势失控的双重风险。美国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既有悖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不符合打"台湾牌"初衷,也可能助力其他次级大国趁机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使美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意图更加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的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发展到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为主。进入21世纪,台湾产业转型面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外移、研发和品牌营销遭遇发展瓶颈、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投资环境、资本、技术、人力资源、消费需求等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吴心伯 《美国研究》2007,21(4):7-22
本文分析了影响布什政府对华安全政策的三个基本概念:"吓阻""两面下注"和"威慑"。"吓阻"旨在阻止中国与美国开展军事竞争,"两面下注"是要应对中国战略走向的"不确定性","威慑"则是要防止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动武。作者认为,在这些概念指导下的美国对华安全政策增加了对中国的安全压力,加剧了台海地区的不稳定,并对本地区的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了负面影响。它有悖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会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大框架中引起张力,其调整将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布什第二任期的全球战略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洁勉 《美国研究》2005,19(1):7-19
布什总统的连任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将以延续为主,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布什总统在第二任期内将对全球战略和亚太政策进行局部调整,其重点是大中东地区和大国关系,同时还将反恐和防扩散问题与维护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今后四年,也是中美关系能否向更高和更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时期,两国对核心利益、重大利益和一般利益的互动原则取得初步共识,并形成了相关的操作机制。同时,中美关系的多边性正在增强,两国需要丰富建设性合作关系,加强机制化建设,充实战略对话内容,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处理台湾问题,争取稳定和发展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煜 《新民周刊》2022,(6):22-25
台湾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最为关键的问题,要想真正推动中美建交,就不可能回避台湾问题。《上海公报》发布,尼克松成功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人们原以为新中国与美国的正式建交会在短时间内“水到渠成”,然而这一等又是将近7年。究竟是什么拖住了两国建交的脚步?在这段时间里,各方力量又开展了怎样的博弈?“水门”堵住建交之门尼克松访华时曾表示要在他的第二任总统任期内实现与新中国的建交。1973年1月,他如愿连任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