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剑 《求是》2013,(11):26-27
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衰落,折射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衰落。复兴中华文化中的"复"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造,创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传统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中华文化。一、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通过现代化来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近代以来,多少先哲为中华文化承续和创  相似文献   

2.
本文坚持历史主叉的分析方法,以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为背景,着力从"民族性与开放性"、"中华文化传统"、"传承与创新"."认知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和谐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作用.关于"民族性与开放性",文章以抗战期间形成的"文化统一战线"为主要背景,着力说明抗战文化对五四文化的反思与发展,论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关于中华文化传统,文章将"和"与"中"视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认知取向,同时论述了庄子"以耳而合欢,以调海内"的思想,并且使之与中国近代调和思想相联接,厘清中国"和谐文化"的发展脉络.关于"传承与创新",文章从中国近代思维切八,强调要正确理解新旧关系与新旧调和.关于"础n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章认为要紧紧围绕着和谐、包容,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的角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中国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文章从中国共产党近年来一系列纲领性文献以及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就中华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特殊意义的彰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建立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对于人的关切与关怀等方面,阐述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之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文化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4.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含着后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长点和优秀基因,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新时代语境下,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5.
正精彩导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处理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对激进反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21世纪课题"。回望人类文明史能发现,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强大的基本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新疆多元文化的关系,对于新疆实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长治久安、跨越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新疆多元文化的关系,必须明确新疆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认同中华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十面来风     
<正>贵阳: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投用4月8日,贵阳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正式揭牌投用。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年初竣工,占地三百多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与一期孔学堂"公众教化区"由一条"传统文化街"相连。该园由研修区、研修社区、传统文化街和主题文化园林四部分组成。(贵阳记者站)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缘。一方面,他善于从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封建遗毒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此外,他以时代精神观照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接榫。  相似文献   

9.
李欣平 《求是》2013,(3):38-40
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一、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中华文化向何处去,是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近代以来,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实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曾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复兴儒家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一伟大方针为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章试从理论上对这一战略方针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实施方法以及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谈了一些肤浅见解,就教于海内外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从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现代功能来看,文化自信的"根"是传统优秀文化精华"、本"是革命文化精神"、魂"是马克思主义。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源泉。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进路,重点在于树立理性包容的文化心态、坚持科学的文化创作导向和建构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最深。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君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人格标识。君子人格中含有"立德树人"的传统,与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个可学可鉴的完整体系。弘扬和培育现代君子人格,符合当代文化发展的潮流,有助于解决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中的现实问题,可以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寄托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和理解,而且对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追求。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可大致归纳、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精神标识: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新高度;(2)成人之学:"内圣"修养的道德关怀;(3)平治天下:"外王"理想的使命担当;(4)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表现为党的思想建设体现中华文化实事求是的传统,党的政治建设体现中华文化追求大同、重义轻利的传统,党的作风建设体现中华文化知行结合、以民为本和注重自省的传统,党的组织建设体现中华文化尚贤任能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赵义良 《前线》2022,(11):108-111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本前提。对文化的继承、借鉴、发展和弘扬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把握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核心要义。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囫囵吞枣、盲目搬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弘扬中华文化,对内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外需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列为这项工程的一项重点任务。加强中华文化的研究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构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14,(2):24-24
正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中宣部举办的"文化茶座",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表现为党的思想建设体现中华文化实事求是的传统,党的政治建设体现中华文化追求大同、重义轻利的传统,党的作风建设体现中华文化知行结合、以民为本和注重自省的传统,党的组织建设体现中华文化尚贤任能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从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具有的新特征的实际出发,在实现"中国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他尊重历史,客观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治国理政、实现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现实,突出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关联性;面向未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放眼世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