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和县历阳镇东北隅有一陋室,一篇短文改变了它孤寂清冷的命运,使它因此而声闻遐迩,名播古今。这篇短文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其文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相似文献   

2.
河西印象     
吴倩 《中国保安》2002,(9):12-1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当记者慕名来到天津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河西分公司采访时,一进公司大门,眼前的景象使记者想起了刘禹锡的这句名言.在这简朴的办公地,河西保安带头人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他们描绘着希望的蓝图,他们勇于进取、敬业务实、身先士卒,带领保安员们从这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真爱无价     
这篇短文出自一个就读培智学校脑瘫女孩之手,也许不够精粹,或不那么有文采,但感情朴实,细节真实。残疾孩子对特教老师的那份感情充满了童趣,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4.
学习法律有不同的层次,法律专业学习之阅读,非专业人士的阅读,法律专业本科生之阅读,高年级和低年级又有所不同,以及研究生、博士生之阅读。即使法学大家也不是读遍了天下法书,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再读书。面对如此多样的法律阅读状况,要以一篇短文介绍法学名著确实有难度。本文主要面对法科学生,主要是本科生和法律专业硕士生,适当兼顾其他。  相似文献   

5.
新行醒信     
本刊2010年第2期本栏登载过一篇《职、责、质、值》的短文,有点像玩拗口令,其实是简要叙事的巧合。这里的题目是《新、行、醒、信》,也似有搞汉字游戏之嫌。但也不然,而是碰巧提出顺口易记的四点要求。  相似文献   

6.
房奴叹     
书生情怀,儒门淡薄。一介陋室,蜇居多年。岁在甲申腊月,吾辈乔迁新居,其乐何表?然商品楼宇,按揭供利,日以其继,自兹不脱。其银号之门,门槛为吾踏破。可恨其尽取吾财,无有脱身之计。想昔日纵使无此新居,也可有自由洒脱之行走也。岂奈今日为房谋而日日奔竞,真乃行尸走肉之一物也。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多种属性。因此,人们在认识同一个事物时,如果观察的角度不同,那末,就会得出关于该事物的不同结论。对此,古代的人们就明确而深刻地认识到了。 战国时期的庄周在《秋水》篇里说,对同一事物,观察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相似文献   

8.
<正> 我对马老的感情之深很难用一篇短文来表述。马老一生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或许最能概括其人格。国家人口计生委张维庆主任曾说:"马寅初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民、不息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一生;是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一生;是坚持真理、伟岸风骨的一生。马寅初先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未能有机会在他生前去拜见这位伟人,这成了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9.
贺雨辰 《浙江人事》2006,(12):45-46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邸,它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既使以“草堂”名之的成都“杜甫草堂”也已被后人铺陈成一片蔚为大观的园林,亭台楼阁、通幽曲径、小桥流水、夹道红墙……,面积达数百亩。而有一处居所,它不仅不豪华、不气派,而且既小且陋,但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诗人、散文家刘禹锡曾经居住过的“陋室”。  相似文献   

10.
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卓有建树的政治家,以励精图治而闻名天下。近读《说苑·臣述》,对其中一篇《晏子逐高缭》短文颇有感触。文章大意是:有一位名叫高缭的人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要辞退他。晏子左右的人为高缭鸣不平,晏子说:“我晏婴  相似文献   

11.
<正> 功不在高,会侃就行;学不在深,能拍则灵.斯是科室,惟吾闲情.下班跑得快,上班靡蹭蹭.琢磨中晚饭,寻思亲朋情.放心做私事上街亭.有笑声之乱耳,无工作之  相似文献   

12.
1995年第8期“康复有路”栏目开办之初,我曾写过一篇《自制小工具,解放残疾手》的配图短文。之后,收到不少残疾朋友的来信咨询。其中有独臂的、断手的及双手丧失动能的,提出的问题大都集中在像他们这种情况是否可以操作电脑?我的回答是:完全可以!尤其是自Windows95操作平台问世以来,它的控制面板里特设了一个残疾人图标,用鼠标点击后,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把键盘设置为“粘滞”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6,(25)
正我教的最后一届大学生已经工作两年了,而最早毕业的是在2009年。不久前,为《上课记》的再版,我请他们中的20几个人写写进入社会这几年的感受。恰好刚收齐他们的文字,就在网上看见一篇提倡"慢就业"的短文,读过后有两个吃惊:首先文中说,预计2016年等待就业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将达到1000万,这是多庞大的数字。另外,短文作者能那么轻松明快地讲出一通大道理:"许多人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不再恪守‘毕  相似文献   

14.
有感于传统文化研究中出现的种种迹象,我曾写过一篇短文《由狗图腾的论争所想到的》,提出需要冲破这方面的禁区问题。时间过去了五年,情况有没有什么改变?应该说并无多大改变。因之我愿意在此进一步阐述一下有关这方面的见解。 为了追根溯源,还得从对传统文化有个基本认识说起。  相似文献   

1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6.
近承友人相告,王宏道先生在《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4、5期上著文,对我于1978年发表在《思想战线》2期上的一篇札记短文《<南诏德化碑>作者考》提出了“质疑”。我因亟取读之,始则惊而终则喜。初不料这条札记于七年后还能引起同行们的注意,真是“受宠若惊”;读毕,顿觉该文适足以成吾说之反证,岂不又是一喜嘛!何以言之?答疑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张岱年在其文集《真与善的探索》中有一篇不足百字的短文,题为《新三纲说》,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该文写道:“古人所讲三纲,久已腐矣,今日应讲新三纲。”即,“群为己纲、智为愚纲、众为寡纲。”所谓群为己纲,意思是个人服从集体,群之利益即己之利益;所谓智为愚纲,即无知听从有知,所谓众为寡纲,乃是讲少数要服从多数。初看三纲,似是平常,但细想来,含意极深。  相似文献   

18.
乡音无改     
在《汉字猜想》那篇短文中,曾经谈到汉语的方言和普通话,其实主要是汉字读音的差异。普通话或别处方言讲得好的人很多,少小离家到老乡音无改的也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19.
一没有探索就没有人类。鲁迅曾在一篇短文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想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戏给人看。还是那时竟没有一匹想站起来学说人话呢?还是虽然有了  相似文献   

20.
举凡行事,皆有精粗巧拙之不同,所以发展出了"艺术"一语.立法也有艺术.篇章的安排、文字的运用直至标点符号,都有讲究.《晋书·刑法志》所录《魏法序略》批评"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遂调整结构,"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开创了"总则"在先,"分则"在后的篇章结构先河.荷兰学者亨利·范·马尔赛文等所撰《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有专章比较各国宪法篇幅长短、结构,也属于论述立法艺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