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呼禾 《前沿》2012,(7):38-39
教育部等部门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高等师范院校由于承担着培育职业教师和对现任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重大任务,更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更新师德观念、努力优化环境、建立评价机制来加强师德教育,进而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师德水平的优秀师范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校师德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运霞 《理论月刊》2006,(1):148-150
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存在理想目标弱化、育人意识淡化、敬业精神欠缺、学术浮躁功利等问题。其主要成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教师使命感;制订规范,明确师德内容;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  相似文献   

3.
试论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设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钧 《公安教育》2005,(10):53-55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性格和品质的塑造,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教师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娟  张赟 《青年论坛》2014,(1):104-107
师德自觉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文明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师身上的本质体现和外在表现。教师优良的道德品行和道德习惯,源于他们内在的素质自觉和外在的行为自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自觉,不仅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元素和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且是青年教师自身健康成长和充分发展的重要抓手。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自觉,关键要加强师德教育:一是加强政治道德教育,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道德自觉之基;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自觉之本;三是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自觉之源。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以加强师德教育为抓手,以师德自觉为准绳,勇于担当起政治道德自觉、职业道德自觉、学术道德自觉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师德自觉的践行者和表率,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6.
董静 《重庆行政》2021,(3):92-9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科学、有效、合理的体制机制是保障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是提升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教师日常晋升的评价标准.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整体呈现良好态势,绝大多数教师在提升业务素养的同时,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爱岗敬业、严于律己、教书育人、关爱学生,赢得了学生的肯定,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难题,如理想信念动摇、敬业精神下滑、教学目的功利化、师生关系庸俗,等等.对暴露出来的师德师风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7.
王回澜 《前沿》2007,(1):117-119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价值主体的变化,要求价值主体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师德建设机制,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但在加强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过程中,实现师德建设机制的创新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师德建设中最难的问题。本文认为,建立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和道德建设规律的,应根据师德认识、内涵认识、实践和评价等互动式师德建设机制的主要内容,努力建构互动式师德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其中师德是教师发展的第一要素。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阐发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再认识。其主要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新时代师德教育的理论根基,"四有"好教师标准是当前师德教育的时代内涵,自我修炼是师德教育及高品质教师发展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9.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人民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在新形势下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师德教育呢?一是积极引导和严格要求教师注重学习。特别是要学习政治理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结合教学和师德规范,开展经常性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决定着人才的质量。近年来,琼海市实验小学在开展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工作中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以铸造师魂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师德如春风细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该校广大教师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模范教师的敬业精神,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同时,积极倡导敬业、爱生、奉献精神。通过教育引导,该校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模范。二、以锤炼师功为目的,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行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向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方向发展。该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相似文献   

11.
李学志 《青年论坛》2008,(2):98-100
教师权威是教师基于社会、教育制度赋予的教育权力和本人的内在素养、人格魅力而产生的,且能为学生所认可、接受并对学生发展产生作用的影响力。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特点对高校德育教师权威有所削弱,并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德育教师权威的塑造,需要德育教师本人做出努力,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现实;对自己在现代教育中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树立威信,以其良好的形象在大学生心目中建立起权威。  相似文献   

12.
传统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和工具性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德育内容的理想化和空洞化影响了其育人作用的体现,空洞说教或灌输式教育方式致使德育效果不佳。高校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相容、教育功能贯通,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评估制度等多方面强化人文教育,突破高校德育困境。  相似文献   

13.
高校师德建设需要完备的监督体系作为强有力的保证。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问题严重,师德监督不力和匮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健全的师德监督体系需要有完备的监督主体,明确的监督标准,同时需要加强监督反馈,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从而促使高校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形成良好师德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师德与教风相辅相成、互相建构。高校师德建设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教风,反之,教风优良与否也会作用于师德建设,二者紧密相联。因此,高校教师要在教风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个人素质,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将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以身教实践言教,以自身的良好修养和高尚品格影响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学识,提高教学水平,做良好教风的践行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15.
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德育教育对公安院校学生的重要性.在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素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和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运用多种教学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英语教材,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加强德育渗透,结合所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高波 《青年论坛》2008,(4):77-79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本文从完成两个转变——即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入手,对如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德育实效性偏低关键是学校德育中的学生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主体德育需求的漠视;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方法造成对主体认知发展规律的忽略;在德育的载体途径上,以学校为中心的德育体系造成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在德育的评价标准上,以道德认知为内容的评价体系造成主体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构建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的涵义及其理论建构和行动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将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理论作为新型德育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并以此建构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编辑职业道德是做好学报编辑工作的前提,但是学报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困扰。文章分析了当前学报编辑工作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其成因,并提出如何加强学报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Bullying persists as a concern in schools, including the question of why some children bully. One idea differentiating bullying roles (e.g., bully, victim, bully-victim) is that some individuals are morally disengaged, or able to disconnect their moral understanding and behavior.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ypes of bullying involvement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To address the methodological debate within the bullying literature, the present study used latent analysis.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behaviors vary by degree of involvement.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moral disengagement was related to students’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bullying; students in the bully-victim class had the highest level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followed by students in the victim class, social victim class, and outsider class.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moral engagement as a strategy to enhance anti-bullying eff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