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对于我们夺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才能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3.
把握执政党建设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洪 《党政论坛》2004,(12):12-14
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党的性质 的反映,规定着党的建设的 前进方向。从历史的经验看,党依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总目标,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把党建成全国性的、群众性的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党建总目标,把党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这个先锋队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7000多万人的党员队伍建设是一件大事,需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从小节着手,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在规模扩大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必久 《理论探讨》2003,(2):100-102
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 ,自身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是关系能否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问题。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式包括“发展”、“民主”、“法治”、“制度”、“监督”、“创新”、“系统”、“稳妥”八个方面。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式 ,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要求 ,适应新的形势、环境和任务的需要 ,在继承党的建设好经验、好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理论的良性互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布局,在理念上实现了科学发展、科学执政与科学党建之间的逻辑贯通,为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为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执政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和执政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政治相比,网络时代的政党政治更具开放性、便捷性、平等性和互动性。这对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形象、执政基础、政治稳定和合法性等方面形成了挑战,也给群众路线、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和思想建设等工作带来了机遇。执政党应该把党的建设融入到互联网中,提升执政能力:构建党建网络大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党务;强力推进制度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资产阶级的历电学家和经济学家就曾经指出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对立的事实,并叙述了欧洲中世纪以来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因此,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科学地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  相似文献   

9.
刘辉 《学理论》2010,(27):1-3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胜利和挫折正反两方面经验,同时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的六点基本经验。六点基本经验是一个密不可分而各有侧重的有机整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六点经验是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的集中体现和深化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战略意义林建公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以后,为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本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所面临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就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以下四个...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工人运动是党产生和建设的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则是党产生和建设的灵魂。无产阶级政党,从一个半世纪之前徘徊在欧州的“一个幽灵”,到今天形成几乎遍布世界各地近亿人的布尔什维克大军,并且在一部分国家成为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形成一股足以使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发抖的正义力量。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结果。去年以来,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陆续  相似文献   

12.
薛雪 《党政论坛》2004,(9):9-11
薛雪的《略论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一文指出,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十六大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具体论述了党对执政能力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时代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此,要从执政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自觉地遵循政党执政规律开展党的建设,并根据长期执政的要求研究解决党的建设如何改革和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她从1921年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当今具有4900万党员的大党;她经过70年的艰辛磨炼,既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的经验,又积累了丰富的和平建设的经验。可以说,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幼稚的党,而是一个成熟的党。然而,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也就需要不断自我完善,自强不息。因此,在迎接党的70岁  相似文献   

15.
有效性作为政党执政过程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价值,其内涵“是指政治权力的实际作为,是指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政治管理或政治统治的实际业绩。”在当今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执政党无不把有效性作为合法性的外在逻辑,从执政的有效性过程中汲取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王兆铮 《党政论坛》2001,(12):14-16
不 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也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贯穿在《讲话》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把我们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三个规律”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党的执政主体地位和视角来揭示党的活动和建设的规律 ,是《讲话》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准确定位执政党执政党建设规律是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提出的新课题 ,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共…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们党已经诞生70年了!在这70年艰辛的历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社会主义中国就不能独立,富裕,强盛。正因为如此,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内的反动派,始终把共产党看作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推翻而后已。面对着这种形势,面对着比无产阶级思想强大得多的旧的习惯势力,要在复杂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和5月,江泽民同志先后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①,为在世纪之交面临巨大历史性挑战的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极其重大的理论贡献,特别是在异常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并创造性地明确提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何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保证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这是新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党的建设新…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与时俱进地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创新型政党命题的提出,在党的建设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是对党建理论和党建实践要求的重大突破。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根本要求,是对政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在面临"四大挑战"、"四大危险"形势下破解难题并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