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末在菲华侨人数多达三万余人,时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华侨社会。但由于中菲贸易衰落,华船抵菲急遽减少,且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严厉限制华侨入境并苛待在菲华侨,闽粤商民多往东南亚其他地区。至19世纪中期,菲律宾华侨不足万人,是东南亚各国规模最小的华侨社会。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关系,海外华侨华人约90%聚居在东南亚各地。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变化成为海外华侨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它代表海外华侨华人的动向。所以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剖析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发展时,侧重分析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发展。 一、落地生根:海外华侨社会的根本性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南亚各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各国民族主义兴起。他们为发展民族经济以巩固政治独立,对华侨及其资本采取同化与融合的政策。与此同时,华侨的祖籍国——中国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尤其土地改革没收了部分华侨的土地和房屋,将一些华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以及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西洋形成的郑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华侨华人中传承与发扬,从而形成华侨华人所具有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和睦相融、合群随众,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爱国奉献、恋祖爱乡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4.
刘艳 《前沿》2013,(18):157-158
高要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约19世纪中叶起,高要籍华侨漂洋过海,前往澳洲、东南亚等地区;改革开放后,高要移民规模不断扩大,对侨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主要围绕高要市的历史变迁、移民历史和海外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系展开论述,以阐释广东高要侨乡的社会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与中国的海外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侨华人是中国海外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特殊承载者。他们是支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文化彰显魅力的重要平台。因此,中国维护华侨华人的利益对中国拓展自身海外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80%以上,其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育政策,结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分析东南亚华文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7.
程希 《八桂侨刊》2011,(1):15-23
本文拟通过回顾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形成,以及2000年以来中国对其相关政策的沿革,揭示其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本文认为,目前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从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并有相关专业领域国际工作经验的华侨华人;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规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的特殊政策是中国为应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而采取的特殊但温和的办法,是移民资源共享的一种实践或模式,也是中国以构建“和谐世界”为倡导,和平发展理念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因反清复明遭镇压的洪门组织成员流亡南洋各地,在东南亚找到了相对安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华侨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并对一些殖民地政府造成威胁。他们一方面是当地华侨华人的保护者,也存在着协助当地殖民政府管制华人的一面。他们同所在国人民共同反殖民统治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他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革命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参与者。研究近代洪门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还可以追溯当代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历史及东南亚党派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郑和崇拜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单考察了郑和崇拜在东南亚的建构方式与演变,郑和崇拜生成的原因以及郑和崇拜对延续与巩固东南亚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作用。指出东南亚华侨郑和崇拜的产生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华侨传统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乡土界限,也超越了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肯定与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华侨的故国情结以及渴望得到封建国家保护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在10余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东南亚华侨之所以能以空前的规模和热情投入祖国的抗日运动,是与这一时期华侨社会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东南亚华侨踊跃捐资输财、归国参战、维护统一战线、抵制日货,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战前后,东南亚华侨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却招致英国、荷兰和法国殖民者先后出台对华教的政策压制。苛令的出台,反映了殖民者对华校和侨生数量激增态势的担忧,对东南亚华侨教育与中国本土的跨国互动增强的芥蒂,以及对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思想的恐惧。殖民当局对华侨教育的压制政策引发华侨的反抗,表现为抗议、交涉乃至于流血抗争,东南亚华侨教育终得以在艰难中存续。对压制政策的抗争是华侨捍卫教育权的一次成功尝试,华侨群体通过此次抗争进一步团结并加深对母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华侨华人经济处在一个转变过程之中,其自身特点没有完全丧失,自然有其特定的涵义;正确认识华侨华人经济性质,关系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东南亚华人经济、华人企业集团和华人经济网络在所在国经济,以及在东盟国家之间,尤其在东南亚与中国的双向交流合作中,扮演着极为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作为17-18世纪越南海外贸易中最重要的外商群体,华商主导了越南与日本、中国及东南亚的贸易。参与其中的华商包括:清政府解除海禁前纵横于远东海域的郑氏武装海商集团;开禁之后赴越中国海商的主体——东南沿海民间散商;侨居越南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商。他们共同推动了越南融入远东海洋贸易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正>16世纪以后,中国逐步融入海洋贸易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但中国的海洋贸易时代并非被西方带入。中国海洋贸易时代始于何时并无直接的讨论,但相关研究有不同看法。滨下武志认为,15、16世纪,随着中国朝贡贸易和互市贸易发展而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圈。安东尼·瑞德把1405年郑和下西洋作为东南亚"贸易时代"的开始,意味着此举对中国海洋贸易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华侨华人经济的几个问题赵和曼世界华侨华人经济力量主要在东南亚,科技力量主要在美国。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香港、台湾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海外传媒中,关于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的报道明显增多,其中不...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初是东南亚华侨与侨居地人民一道开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时期。华侨通过从中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学术文化的传播,为促进侨居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近300年间,是海外华侨历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是出国的华侨人数显著增加,活动的区域进一步扩大,东南亚华侨社会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又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殖民者相继东侵,东南亚各国人民遭到殖民奴役。这两条基本线索交织于当地的华侨社会之中,使之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造成南洋华侨原有的地位及作用开始发生变化,华侨的社会及经济在殖民者的剥削压迫下艰难地向前发展。其中,17至18世纪巴达维亚华侨的蔗糖业,就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为华侨在蔗糖业的生产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极能反映当地华侨经济生活的特点;另外蔗糖业又是17至18世纪巴城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对当地经济的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此,本文在前哲及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联系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华侨华人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范围和规模有所扩大,主要通过侨汇、捐资、投资等方式与中国大陆发生经济联系;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不少爱国华侨华人还是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其中主要有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以各种形式资助抗美援朝战争、投资兴办企业、侨汇、捐助文教、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以发展贸易和增加投资的形式,更加积极影响到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大陆经济对华侨华人经济的影响会迅速扩大,因而会出现双方向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肖斌 《八桂侨刊》2009,(3):19-22
本文将以16—17世纪东亚地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中日两国国内政治的变化为背景,以中日海上贸易为出发点,重点考察日本长崎华侨社会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从而揭示日本华侨族群在中日关系中重要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建是中国第二大侨乡省,华侨出国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泉州地区就有商人出洋到东南亚一些港口城市经商,并有人在吕宋等地定居,并自宋元以后日益增多。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华侨人数不断增加,除传统聚居东南亚的海外侨胞之外,移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