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互联网和全球网络空间的兴起发展,使传统绝对化的主权观念受到冲击,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互联网的自由化、无边界性与国家独立性、固定边界有着鲜明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强,面临的复杂法律问题仅凭一国的力量也很难解决,加之国际组织的权力强化和地位提升,国家不得不让渡部分主权或自我限制主权,以促成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时国家安全问题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树立新的安全观,提高信息保障能力成为信息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茅友生 《时代法学》2006,4(3):F0003-F0003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已经对民族国家及国家主权理论产生了极大冲击,国家主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涉及到经济主权问题,如何因应已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的重大课题。由徐泉博士撰写、2006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经济主权论》一书从国际公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主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连泰 《中外法学》2015,(2):505-522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主权概念总是与一定的地理空间相关联。虚拟世界与地理空间相对疏离,信息技术对主权概念构成冲击。其中,互联网技术对主权概念的冲击尤为强烈。应对这种冲击的进路包括区隔的进路和关联的进路。区隔的进路主张虚拟世界自身生成主权概念,这种主张无法逻辑圆融,其中的自由主义进路和制度主义进路均无法提供可行的实践方案,需要国家主权进入。关联的进路关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关联,着力思考国家对跨境信息流动的管制,形成强主权模式、弱主权模式和程序主义模式三种观点,各有优劣。信息主权是处理国家主权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核心概念,包括信息保护权、信息管理权和信息资源共享权,信息主权的行使应符合辅助原则。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和国家主权发生冲突 ,各主权国家为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不得不在经济管理、政治决策和国家管辖权等方面让渡部分主权权力。但是 ,让渡主权权力不是无原则的 ,主权权力的让渡必须符合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5.
论国际法上的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国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由自然资源永久主权派生的主权权利的内容十分丰富。一国在享有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时,必须承担与之相关的义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更加重视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怀,自然资源永久主权是国际可持续发展法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论国家主权的让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慧英  黄桂琴 《河北法学》2004,22(7):154-156
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对传统国家主权理论产生挑战和冲击,国家主权让渡理论应运而生。学术界对该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国家主权可分理论出发,分析主权让渡的现实可能性。国家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的部分让渡是国家主权让渡的具体表现。世界各国让渡部分主权要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以谋求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因主权而地位平等,主权的概念确立了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身份。然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国家主权绝对而不可侵犯的观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主权弱化、主权让渡等主权相对性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本文认为主权是国家的身份,作为国家身份的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让渡的,全球化只是使国家置身于更多的契约约束之中,并未减损国家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金融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挑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经济主权是对本国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对本国经济制度的决定权,内部事务的管辖权。但是金融业新技术、自由化和由此导致的全球化引起金融结构的诸多变化,给予国家主权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发展中国家主权面临大幅削减的危险。在我国金融改革方兴未艾的时刻,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对策研究,迎接金融发展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论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和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互联网对国家主权是侵蚀还是强化的广泛研究。互联网和国家主权的不同价值取向是引起这一问题的基础。一方面,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体现在其对国家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和信息主权等各方面的冲击上。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因其能够激发国家强化主权的意识和行动,形成全球监督体系和促进政府与民众的相互沟通而强化了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0.
叶乃锋 《河北法学》2006,24(6):88-93
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构成了冲击和影响.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社会的形成.国家主权自其产生之始就已经内在含有主权权力、主权权力的行使和国家责任的内涵.国家主权可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家主权应当包括主权权力(权利)、主权权力(权利)的行使以及国家责任的内容.狭义的国家主权指主权权力(权利).主权权力和主权权力的行使是不同的概念.全球化对主权权力和主权权力的行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身份与契约——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权是国家的身份 ,而非国家的权力 ,这种身份来自于明示或默示的约定 ;作为国家身份的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让渡的 ;所谓“主权限制” ,除非是外来的强制 ,其实是主权的行使方式 ;全球化使国家置身于更多的“契约”约束之中而并未减损国家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主权在民:源流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权在民原则系宪法之首要原则。主权在民原则经历了由国家主权、政治主权、议会主权到人民主权的发展过程。主权在民原则既是近代宪法的逻辑起点,又指导着宪法具体制度的建立。主权在民原则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应当厘清、识别和深刻反思主权在民在宪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与局限。  相似文献   

13.
发端自20世纪后半期的"结社革命"见证了公民社会的全球复兴,拓展乃至重构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空间。然而,现有的结社革命理论并没有能够认真对待公民社会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主权的视角来看,结社革命固然是个人权利成长的历史表征,但它同样是一个主权观念不断被重塑的产物;另一方面,对公民社会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考察表明,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关系性视角反思主权的正当性,重解主权,乃至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提供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经济主权原则的发展趋向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泉 《现代法学》2005,27(6):174-179
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其演进的进程中,经济主权原则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嬗变。表现为经济主权原则指涉的重心发生变化,经济主权原则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经济主权的让渡与共享、经济主权的强化与弱化趋势并存。  相似文献   

15.
It is an aspect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 that the courts will not rule as invalid an Act of Parliament, or any part of an Act, which has been passed in the correct fashion. This view has been questioned by some, including some senior judges. They argue that certain limits on the legislative competence of Parliament are necessary to protect those fundamental values that are essential in a democracy. Many who argue for limits to the legislative competence of Parliament also sugges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arms of the government is one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restraint and co-operation. If Parliament legislates in such a way as to breach this mutuality, and in a way that will cause conflict between Parliament and the courts, then, it is suggested, the courts may reply in kind by holding that legislation, or part of it, invalid. It is argued here that in the recent quarrel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urts over the ouster clause contained in the Asylum and Immigration (Treatment of Claimants, etc.) Bill 2003, the Government was encouraged to undertake to amend the legislation as a result, at least in part, of intimations by senior judges that the clause could be overruled by the courts. This demonstrates, it is argued, that both sides believed this threat to have some force.Lecturer in Law, Department of Law and Criminology, Edge Hill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 Email: mcgarryj@edgehill.ac.uk. I am grateful to Kas Wachala and Maggi Eastwood for their comments on earlier drafts of this article. Any errors remain my own.  相似文献   

16.
阐释一个真实的中国宪法世界,不仅具有知识累积的意义,而且具有改进中国宪法制度的工具性价值。依托中国宪法常识,可以认为中国宪法的真实性在于:在宪法性质上乃为去政治化的政治法;在宪法权力结构上乃为以政治主权为主导的二元权力架构;在宪法权利的保障与实现方式上乃为以阶层宪法权利为核心、以政治主权为主导的政治化保障与实现方式;在宪法监督制度上乃为政治主权者基于使命——规律型代表而存在的垄断性与政治化的宪法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关于主权的真实规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小波 《法学研究》2004,26(6):23-35
语言要有意义 ,就必须或直接或间接地指示物理客体。思想和言说之谬误的根源在于 :混淆实名词 (即主项之名 ,包括物理名词和抽象名词 )和物理世界之关系 ,冒称前者是后者。本着此种语言观 ,宪法学者的首要职责就是解释主权的真相。此种身份定位决定了宪法的概念 :它是关于主权之构成和运作的真规则 ,包括道德无涉的宪法法律和惯例。在成文宪法作用仍待提升的国家 ,要解释主权的真规则 ,培育符合宪政的宪法 ,尤其要倚重宪法惯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