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缠过足的四嫂王淑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刚刚在招待所住下,就问公社书记毛继生:“四嫂呢?她在不在家?”毛继生说:“她到长沙儿子那里去了。今天上午,我们已派人去接她回来!”毛泽东说:“对,应该请她回来。她回来了,就有人帮我待客了!”四嫂,就是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毛泽民排行第四,按乡里习惯,人们都叫她四嫂。王淑兰是一位缠过足的旧式女性。她和毛泽民的结合,是依照流传了千百年的老规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她出身农家,嫁到南岸上屋场毛家后,很快就适应了农村新媳妇的生活。每天雄鸡刚…  相似文献   

2.
定居坂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小山村,位于古田北路,高县城70多公里。这里山深林密,地势险要,是游击健儿活动的好地方。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大部分是劳累终年而得不到温饱的贫苦农民。“中国嫂”(即李淑德)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家贫如洗,三餐难度。你不要小看她身材矮小,而且是一个缠过脚的女人,可是她走起路来比谁都快,接受革命道理比谁都强,她早年参加革命,既是出色的交通员,又是可靠的接头户。  相似文献   

3.
说起“风嫂”,农七师一三一团八连无人不晓。她走路快得像刮起的一阵风,说话快得像打机关枪,办事干脆利索更像刮旋风,尤其是她那替职工群众办实事的热情劲,犹如一股春风滋润着每位职工群众的心田,因此被职工群众授予“风嫂”的绰号——她就是今年36岁的八连工会主席王汉梅。  相似文献   

4.
早春三月,我来到福鼎县外屯村走访二战时期闻名闽东的畲族女交通员阿寿嫂——钟二妹。钟大娘住在一幢十几户人家的大院里,房子周围点缀着雪白的梨花和粉红的桃花。她今年81岁,身材瘦小,耳不聋,眼不花,行动和反映还敏捷,她笑着说:“这是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28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全国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百名好军嫂”表彰大会、黄山市农行职工、驻军某部政委张继思的妻子于波从全国68万军嫂中脱颖而出,受到表彰。她也是全国农行系统唯一获此殊荣者。当我们走近于波,当我们解读她在十余年随军历程中的艰辛和磨难时,每每被这位平凡女性的真挚情怀、崇高品质所感动,不由感叹她的人生是如此美丽,一如黄山杜鹃,冬日里凌寒斗雪,洗尽铅华,春来时满目葱茏,竞相缩放。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们知道,“红嫂”是一个群体形象,是对爱护子弟兵的沂蒙女性的泛称。过去她们被称为“拥军大娘”、“拥军大嫂”,后来,生活进入艺术,有了文学上的“红嫂”,生活中“红嫂”式的人物才会被叫成“红嫂”;同时,艺术又回到生活,若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叫庄新民的战上写信寻访掩护过他的“沂蒙老爹”,人们也不会知道“红嫂”的原型之一就是“老爹”李开田的哑妻明德英。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作家知侠在沂水县城住了一段时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作品的素材来自李子超同志讲的一个故事,大体内容是:抗战时期, 有一位中年妇女用乳汁救活了一个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的战士。子超同志告诉我,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要求保密,所以不知道其真实姓名。  相似文献   

7.
王嫂“铁面”不徇私王宏峰静宁县西关工商所管理员王秀英,在工商所开票和代征税收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一个春秋,地位虽不显赫,可权力倒不小。几十年来,她以“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信念自勉,凡来打票的客主,她都热情接待,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毫不含糊,马...  相似文献   

8.
邓老的婚礼     
1936年4月的一天,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同志带着秘书、警卫员、陈金娣,以及陈金娣的弟弟来到我们交通站。我早就熟悉陈金娣同志。她是石门炉人,我们的秘密接头户。我们来往经常在她家落脚,吃饭。她为我们做了很多事,同志们都亲切地叫她陈大姐。今天她跟首长来干什么呢?我有些纳闷。再看看首长的打扮,也与以前略有不同了:早已褪色,满是补丁的灰色军装格外整洁,脸上的胡子也刮得千干净净,看上去,显得年轻了许多。我悄悄地问秘书:“邓老(那时我们大家都这样称呼他)带金娣来我们站干啥?”  相似文献   

9.
1962年初春,北京。 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县以上各级负责人参加的“七千人大会”。会议期间,陈毅特意到江西代表住地,看望参加会议的同志,并在家里宴请了来自当年赣粤边游击区的大余、信丰和南雄等县的负责人。席间,陈毅几次谈起大余彭坑周篮嫂的情况。他无限感叹地说:“彭坑那个周篮嫂,对我们支持真是太大了!回去后,请代我向她问好!” 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没有忘记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赣粤边度过的艰难岁月,没有忘记那位普普通通的农民革命大嫂周篮。  相似文献   

10.
到风景名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观赏奇峰异景,心境极其痛快。沿曲折宕荡的金鞭溪出水绕四门,走上约摸七、八公里便是峰恋叠嶂的天子山。到张家界不能不看天子山,看天子山可以观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云海日出,还可以看到贺龙元帅的铜像。 那是一座几十米高的青铜像。贺龙铜像塑的很有神韵,他右手端握烟斗,双眸凝视远方,战马亲昵地偎倚在他身旁,贺龙元帅好似在指  相似文献   

11.
《湘潮》1993,(1)
“十四大”刚闭幕,刘英同志还住在会议宾馆,我们就通过电话和她联系上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要求。10月26日上午,刘老在她家里接待了我们。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关键“‘十四大’开得好啊!”一谈起“十四大”,刘老兴致勃勃,而且很带感情。她说:“江泽民同志的报告集中了党内外各方面的智慧,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系统体现了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率,充满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精神,是指导我们继续  相似文献   

12.
当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盘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红嫂”仍然令中国和世界感动:在日本军国主义战魔和死神面前,一个农家哑妻,无所畏惧,向正义敞开伟大的胸襟和心灵,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喂救八路军伤员,这种大仁大义和至善至爱,永远震撼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今天,我们对“红嫂”的纪念,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自己仁至义尽的英雄女儿的纪念,是一个伟大的党和军队对自己  相似文献   

13.
邻居家的保姆贺红艳是个热情的人,不但把邻居的家务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看见我们这些熟人提着重物抱着孩子,她也很自然地上前搭把手,很是讨人喜欢。 贺红艳的家在重庆边远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丈夫去世了,她靠打工供唯一的女儿读大专。在城里几年,贺红艳已经喜欢上了城里的生活。她有了自己的“最终梦想”——进城;  相似文献   

14.
真情的述说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自己柔弱的双肩,担起了贫困乡亲们的重托。正是被她的真情所感动,我们来到了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六合镇沃丁村,在镇里同志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关玉梅的家。这是三间土坯砌就的茅草房,与邻居的砖瓦房相比显得既低矮又陈旧。谁知一大早,关玉梅的家门竟锁着。我们只好寻着她平时奔忙的足迹,一路追踪下去。“以前哪,我坐月子的时候,吃冻土豆儿,这苦,你们谁尝过,要不是她拉帮我,俺家早就完啦,我亲姐亲妹都没有她对我亲啊!”“村里的党员包扶贫困户,男党员都包一户,她包了好几户。”“家里的,外头的,谁找…  相似文献   

15.
唐斯琴,1971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一户普通的工人家庭。1993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家报社做副刊编辑。唐斯琴从小就是出了名的“馋猫”。小时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常常被她吃个精光。她的父母对她很不放心,担心她这么好吃,长大了没有出息。  相似文献   

16.
“我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只不过职业给我罩上一层光环。”这是苏日娜的口头掸。在千家万户的荧屏上,在千百万观众心头,苏日娜已经不止是她本身,而是作为一个美好的形象,珍存在观众心头。“她似乎永远那样认真,坐在我们中间,不知疲倦地与我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是一位从未真正见过苏日娜的陌生朋友对她的评价。是的,苏日娜在人们心目中确实是美好的。苏日娜之所以能够成功,用她的话说,靠的就是真诚。当她一坐在演播室里,她便属于熟悉的或是陌生的观众了。电视新闻是党的喉舌,播音是喉舌的喉舌。高度的责任感一直鼓动着她向…  相似文献   

17.
李振祥 《湘潮》2006,(3):36-40
风景迷人的张家界,现在已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回想20多年前,她却还“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撩开其神秘的面纱,我们宣传工作者尽了自己绵薄之力。能把张家界宣传出去,至今我们仍感到激动不已。认识张家界张家界这个地方,我是1981年才听说的。那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张家界(包括索溪峪、天子山等)这一带自然风光非常优美的地方,很快就成为当地开发旅游的首选项目了。1981年4月中旬,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在常德地区(今常德市)的临澧县,召开全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屈正中部长带我(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有关处室的同志参加。省委分管宣…  相似文献   

18.
1926年冬天,杨开慧身怀六甲,即将生第三个孩子.毛泽东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需要请个保姆照顾妻儿,就这样,经人介绍,陈玉英--宁乡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来到了杨开慧的身边.来到杨开慧身边的那一年,她快30岁了,夫家姓孙,人们叫她孙嫂.杨开慧亲切地对孙嫂说,你到了我家里,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你不要当我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相似文献   

19.
她叫禚锦容,现任农二师二十七团工会副主席。两年前我们一块工作,她任办公室主任,我是秘书。此前我就听说过她在原单位的一些“傻傻”的事迹,说是她很有些“穷大方”:那是1999年,七连有名的贫困户费林学一家两个娃上学,一个准备上技校,开学在即,却无法凑齐学赞。身为政指的禚锦容毫不犹豫借了700元,还带动别人借了300元。“拿着吧,孩子上学要紧,等你啥时有钱啥时再还。”  相似文献   

20.
参加省委举办的领导干部赴美培训班五个月,回来后在《党员之友》以“美国印象”为题连续刊载了十一篇介绍美国的文章。十一篇文章都是谈具体的“印象”,那么,对美国总的印象是什么呢?想起刚到美国不久,我们班里的几个同学一块儿到长春老乡家作客,这家的夫妇俩从长春到芝加哥已近十年,他们的女儿是四年前去的,我们去年到美国时,她正在读高二。有人问她:“你对美国的印象如何?”女孩说了一句很平实、很深刻的话:“美国就是这个样子,你们呆上一段儿时间就清楚了,它既不像我的同学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我的姥爷想的那么坏。”她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