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热潮是影响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强大力量。为了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必要了解、研究、借鉴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下面便对此略作介绍。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改革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有了近70年的历史,并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吸引力。作为一种全新的国家形态,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及其经验成为一种模式,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被机械的搬用。这种僵硬、集权的管理体制的最大成就就是使这些国家迅速建立了国有经济的强大主导地位,但随着时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共识下,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开始了改革进程。然而,80年代末,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激流中,发生了东欧几个国家政治局势的猛烈动荡和急剧的变化。动荡和变化的结果,这些国家的共产党蜕变成了社会民主党,同时又在多党  相似文献   

3.
干部的奖惩是干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干部管理效能,实现干部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一、干部奖惩的功能和意义奖(奖励),是根据干部所作贡献大小,通过对干部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借助物质的和精神利益的增进,来影响、引导干部的行为,激发干部的进取心理而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干部的工作绩效能适时地得到社会承认和公正的评价,得到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总的来看,苏联东欧各国在经过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后,近年来经济状况不断好转。这些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积极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加速把国民经济转入集约化的发展轨道。在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上,这是一次比较带根本性的转折,其进程如何将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探索实行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过程中,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等四国曾经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多党合作的格局,并以民主政党参加国家权力机关、参加政府、参加统一战线组织、参加政党联席会议等形式呈现出来。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左"的和右的干扰,最终以失败告终。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政党关系和实行多党合作的教训,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重要的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借鉴和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嬗变启示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制度自信,坚持社会改革和完善不成熟的环节和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7.
塞尔维亚共盟马克思主义中心和南斯拉夫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最近组织了一次大型讨论会,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前景”。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改革的原因。会议认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深深陷入了危机。体制,换言之,经济(和社会)秩序是危机的核心问题;强制或统制,作为苏联型经济管理的基本手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正在失去效力。说体制是产生危  相似文献   

8.
《瞭望》1982,(3)
随着机构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的干部制度正面临着一场重大改革。 三月二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向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这篇振奋人心的报告,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人们从赵紫阳总理的报告中看到:两个多月来,我国的机构改革工作已经顺利而健康地开展起来。在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国务院和所属各部门正在作出表率。一些开展工作比较早的部门,已经对机构重叠、层次繁多的单位进行了裁减或合并:领导班子老化、副职虚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苏联学术界就社会主义国家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第一,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种基本属性。有的学者认为,国家是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相同的社会生活现象,它既保证解决重大的阶级任务,也保证完成从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公共事务。社会主义国家逐渐丧失阶级性,逐渐增强社会管理的属性.第二,谈社会主义国家消亡不是短期的事情,而是长期的历史过程。苏联在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和消灭阶级以后,就开始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本来是在继承资本主义成就基础上建立的、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但是,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原先资本主义不太发达甚至很不发达而封建主义传统又转为深厚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理应着重清除封建主义影响,大力吸取资本主义精华;同时不能急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长期以来犯的历史性错误,形成了高度集权、个人专权的社会主义模式,同时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十几国,苏联模式推广到社会主义各国。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重复了苏联的历史性错误,因此不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屡受挫折,甚至出现动乱。痛定思痛,沉痛的历史教训促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总结,幡然醒  相似文献   

11.
1988年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进展不大的一年,有的国家甚至出现停止和倒退。在探讨其原因的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就所有制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归纳起来有4种观点。第一,社会主义同产品经济相联系而与商品经济无缘。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都是以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和转换。然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与产品经济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同商品经济毫无缘份。私有制同商品经济相结合才能产生出巨大的效益,并已被实践证明,公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结合至今没有见到成功的范例。突破型模式,如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改革几十年,经济效益甚微;而完善型模式,如民主德国,经济效益却显而易见。那么把发展商品经济作为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可行的问题必须予以回答。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试图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一年里,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更是新世纪的殷切期待。 党的十四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加强监督、推进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目前的干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仍然不能适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用人问题上还存在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以及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改革向干部制度改革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干部制度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确定了任用干部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方针,改善了中央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智力结构,增强了干部从事改革、创新的锐气;积极在中央和地方进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改革,逐步作到新老交替与合作,能够上下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适当下放了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干部的权限,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使管人与管事业结合起来,更好地适应了干部工作和经济工作搞活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积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但同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比,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的要求比,干部制度改革的步伐还是比较滞后。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从根本上破除选人用人上的陈旧观念,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公开、平等的条件下展开有序的竞争,从而使我们的干部队伍保持生机和活力,使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仍然是摆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推进干部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以来,干部制度建设与改革处于活跃期,“制度选人用人”形成共识,“党管干部”的方式、内涵发生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以来,干部制度建设与改革处于活跃期,"制度选人用人"形成共识,"党管干部"的方式、内涵发生积极变化。干部选拔走向民主化干部工作由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7.
“忽如一夜春风来”,短短几年时间,数十幢高楼大厦和数百座工业厂房就从深圳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冒了出来。电子装配线在运转,国际市场在开拓,新企业、新机构要管理……改革,呼唤着人才!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曾说,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曾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改革,试图解决面临的问题,焕发社会主义的生机,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视自己实力不如资本主义的地位,不能科学地对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文明成果,故步自封,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列宁特别重视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斯大林当政后,更强调苏联与西方的对抗,并把这种对抗理论化,成为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后来的改革。不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排斥市场经济,盲目相信自己制度的优越性等,使苏联的改革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08,(9):45-45
邓聿文在《学习时报》撰文认为,改革是一个突破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时需要冒极大风险。改革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风险,二是道德风险。前者包括来自外界、舆论、上级对改革的评价、与既有政策和法律的冲突、改革的手段和方式、改革者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改革对象的反制与博弈等。后者则是由改革者本人道德引起的风险,如腐败、内部人控制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针对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改革干部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在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