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于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的历史性任务。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如果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成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也就是说,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树立为民、科学的执政理念;必须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必须加紧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凝聚党心民心,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张玉梅  刘志伟 《新长征》2006,(11):24-25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明确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论述和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从而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和使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此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也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要求明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根本途径,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同时,增强党的团结,促进党内和谐,从而使共产党不辱使命,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依法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玲 《新视野》2006,(5):50-52
依法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提出的执政新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新认识,对法治作用的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的重大战略举措。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依法执政。保障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党依法执政水平和能力的根本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提高党运用法律管理社会的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能力之一,摆在重要位置,极具现实性和战略性。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是党55年执政经验的深刻启示,也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迫切任务,更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利益协调、全面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任务。参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的代表们,围绕“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关系、现实存在的“不和谐”矛盾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深刻的讨论,发表了许多理性、睿智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党建文汇》2006,(11):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1.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和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党的基层组织也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构建基层和谐的战斗堡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全国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在构建基层和谐中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提高的七种能力(一)提高决策能力决策是人们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以及使之实现的程序和手段做出的抉择。提高基层党组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能力,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的重要目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相联的.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任务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王音  许晓敏 《党史纵横》2005,(10):44-4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主动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而基层党组织又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基础和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萍 《探索》2005,(3):32-3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个升华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党的执政目的,也是党的执政基础。因此,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面临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等考验。为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清醒面对执政过程中的各种考验;加强党的建设,使党成为应对各种考验的战斗堡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中的各种考验。  相似文献   

1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建党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小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和坚实的政治基础.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若虹 《支部生活》2005,(9):14-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的追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一大贡献:笔者认为,积极探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特别要在以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方面进行大胆实践,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这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全面、更科学。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是我党的执政新理念,反映我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新认识,对法治作用的新理解。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