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古以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被奉为用人要则,几乎成了一个千古不易的信条。应当说,这种“不用”和“不疑”,对优化用人者与被用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及授权管理具有必然的意义,但若据此认为它是一条不可一时违背的绝对真理,那就不是辩证的态度了。其实,许多时候,疑人要用,用人也要疑。疑人要用——广开招贤纳才之门“疑人不用”的误点在于思想的狭  相似文献   

2.
用人当疑     
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即使在“入口”关时选好了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如果不加以限制,继续学习提高,也可能会变为一名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的人。过去人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不管是有德无才者还是有才无德者,用,当然要用,疑,仍然要疑。这种疑本身就是一种防范,一种监督。通过“疑”,可以促使当官者秉公办事,清正廉洁;通过“疑”,可以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威慑力量,不让贪心者有可乘之机,打消其侥幸念头;通过“疑”,可以让有才无德者无法耍花招,做手脚,搞不正之风,从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充分施…  相似文献   

3.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流行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领导者用人时,对被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既用之,则信之,”若对其有怀疑,存有戒心,就干脆不用,以免后患。“疑人”真的不可用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何谓“疑人”?从领导学的角度而言,是指领导者在用人时,对他人完成(或履行)所要承担的任务(或职务)的品德或能力表示怀疑,不可信任。这种“不被信任的人”就被称为“疑人”。显然,这里的“疑”只是领导者一种“主观判断”,实际上被疑之人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是有充分的实事材料证明某人“不可…  相似文献   

4.
今闻某公司因近年来提出了一新的用人理念,即“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一理念被本地广泛关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用人也“疑”不就对人不信任吗?这会给被用者带来思想和工作上的多重压力,被用者因为被“疑”而可能在工作中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甚至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这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效果。本人听了这些后,却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我认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正是对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理念的科学纠正,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人性弱点。这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指出了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理论缺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用人疑人,疑人用人"的当代理论张力与现实法则.  相似文献   

6.
陈晓敏 《世纪桥》2013,(14):17-18
近期发生的多起违规用人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本文试述了当前年轻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效化解年轻干部逢提必疑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匡显桢 《理论导报》2014,(10):35-36
正为政之要,唯在用人;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培养造就大批好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明确了好干部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本质要求,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干部路线。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让好干部脱颖而出,根本和关键都  相似文献   

8.
九疑山深情     
乐天宇,一位成绩斐然的农林科学家,一级研究员。粹碎“四人帮”后,他得到了补发的5万余元工资。人们寻思,这下他该在北京享享福了。可他却跑到偏远的九疑山区,倾注下他的一片痴情。  相似文献   

9.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中的这句话近年来广为人们传诵,伯乐于是吃香起来了,“伯乐相马”也几乎成了知人善任的代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于发现,靠伯乐相马并非尽如人意。因之本人也来凑凑热闹,提出“三疑”,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论用人导向     
选用什么样的干部,实质上是向群众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他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乃至整个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用人,从根本上说,它包含了对个人的价值认可、肯定和褒奖,因而使用人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示范性。用一个作风正直、品德高尚、群众公认的好干部,就等于举起了一面好的旗帜,可以激励更多的干部奋发进取;用一个作风不纯或作风不正、人品和能…  相似文献   

11.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要完成这一任务,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实际,恰到好处地设置疑点,巧妙地提出问题,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要做到精心设疑: 首先,要选取设疑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兴仁 《实践》2009,(3):56-56
某单位有位新提的干部,工作热情蛮高,可就是重说不重做,求实不够.为此,有些群众向领导善意进言:"不能对其只用不管,而要既听其言更现其做".可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认为这个同志还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好同志嘛.既然信任他把他提上来,又怎能对他持'怀疑'态度呢?"  相似文献   

13.
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选拔领导干部上本应提倡用人不疑。但纵观近年来在用人方面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为了强化干部的跟踪监督力度,确保干部健康成长,笔者认为,用人也要“疑”。其理由有二:一是对他们提任前所做工作的充分信任和肯定是对的,他们之所以能提任,正是他们提任前的政绩是干出来的,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本无可非议。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某人提任前工作能力很强,工作作风踏实,群众反映好,一旦提任后就开始变了,变得自以为了不起,升官了,开始腐化堕落了。以致一些乡镇的书记…  相似文献   

14.
柏忍,乳名芝春,1898年1月生于九疑山下宁远县一个豪绅家庭。她天资聪颖,性格倔强。小时母亲给她缠足,她死命不从,留得一双大脚。但读书用功,文章书法在全县小有名气,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女师。她仰慕木兰、秋瑾,也想将来干一番事业。但因遵父母媒妁之言,1915年冬与县议会议长郑致和之子郑际旦结婚而辍学,婚后郑外出求学,柏忍经常受到婆母的虐待,心中深感压抑和痛苦。郑际旦假期回家,也听信母亲谗言,斥责她对母不孝,不守妇道。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的用人之术是很怪异的。用人必疑,疑人也用,用时必监控,对文臣这样,对在战场上拼杀的将领更是如此。控制武将,他的招数主要是  相似文献   

16.
用什么样的人,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让什么样的人掌权,关系到党之兴亡、政之得失、民之喜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事考德、以事考才;坚持循绩选人,循劣下人;坚持按岗用人,按时用人;进一步健全管理监督机制,按照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条好干部标准新要求,把我党选人用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7.
《求贤》2009,(8):23-2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近年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指示精神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注重抓好宣传学习,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二是注重严格程序标准,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三是注重扩大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四是注重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合力。但是,有些单位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不够规范、选拔任用监督不力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诚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此次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奠定了全国抗日战争的新局面。然而,在事变之前,张学良和杨虎城以及他们所统率的东北军和17路军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互疑、互谅、互信的发展过程,最后找到了共同的政治方向,走上了联共抗日之路。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说:我的心里常默念着郑板桥的两句诗,就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的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还有23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人口,还有6000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中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的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20.
知人善任的本意是了解人、用好人.但是,现在的知人善任却变了味.有一个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在讨论基层上报的一名干部人选时,曾因组织部长"不认识这个小伙子"而把这个干部人选搁了下来.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